游都江堰是我计划之中的事儿,看了些资料,做了些准备。所以,没有太多的惊喜,惟有震撼一直萦留心间。余秋雨说,城市让我寂寞,所以我出走十五年。我懂,亦有同感,但是,目前我还没有出走的勇气。迫于生计和对一种循规蹈矩生活的留恋,我不得不选择自助游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寂寞,以获得重回城市的勇气。从游“望丛祠”开始,到“三星堆”,再到“青羊宫”,我已经了解了太多的远古,这一站,我选择都江堰。因为,我此时此刻正享受着她的恩泽,而且还将继续……
    都江堰市区,比我想像的美丽,宽敞干净的街道,郁郁葱葱的树木,可以想见都江堰水利工程为这个城市带来的恩惠,一如她带给整个成都平原,有了她,才有了良田万顷,有了她,也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都江堰景区的大门,古色古香。很有气魄,从汉代算起,绵延数千年,也该有这样的气魄。
    沿着由座座石雕排开的堰功道,走进都江堰,像是踩着历代治水功臣的精魂,我不得不小心翼翼。以前只知道有李冰父子,却未曾想过,在他们之后,还有这么多的忠诚将领,在默默守卫和维护着这个浩大工程。其实,也该想到,倘若没有诸葛亮、丁宝桢这如许的后来人,不要说都江堰,恐怕连整个中华文明,也早像巴比伦。古埃及文明一样,悄然崩塌、泯灭。
    都江堰,虽然已做了见她的准备,但当我终于真切地站在她面前的时候,我还是感觉到一阵玄晕。水流不急,但是却在流过这个狭隘山口的时候,有阵阵漩涡。这就是著名的宝瓶口引水渠。而此刻,我所站的这个地方就是构成宝瓶口颈相的离堆。所谓离堆,顾名思义就是离开母体的小山堆。据史料记载,这个离堆,是李冰花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才从从对面的山体凿开的。那个时候,没有火药,没有炸弹,更没有先进的工具,李冰想了很久,或许几宿都没睡,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先用火烧,再用水浇,这一冷一热,坚硬的岩石反反复复热胀冷缩,终于在八年的抗争后屈服了。引水入川的瓶颈是凿开了,成都平原也有水了。但是,如何才能确保从岷江的水乖乖听话,不会兴风作浪,从而保证成都平原旱涝饱收呢?
    李冰又开始思索了。
    他思索的结果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分水渠。李冰在岷江刚刚拐过一个山口,滚滚而来的途中,修筑了这个类似鱼嘴的分水堤。当江水流到这里时,水流便乖乖地分成两股。北边的这条我们称为内江,南边的那条我们称为外江。根据李冰著名的“四六分水,二八分沙”论断,外江江面占整个岷江河面的十分之六宽,内江则占十分之四,并且,内江在深度上略低于外江。当遇到旱季时,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则,岷江水十之八九会流入内江,当遭遇洪水时,则河面的宽窄对水流量的影响大于深浅对水流量的影响,所以,此时,大量的水流会从外流走。同时,由于这个鱼嘴的造型以及它的特殊地形,水流经此地,会卷起层层漩涡,表层清水流入内河,大量的泥沙石块流入外河。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成都平原水源的充足,又保证了水质的清澈。整个成都平原便可悠然自得,旱涝饱收了。当然,一次过滤是不够的,所以就有了用于二次过滤和分水的飞沙堰。
    当然,李冰治水的学问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和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等,即便是今天也还昭示着人们。
    所以,李冰该被人记住。建个二王庙,连同他的儿子一起被纪念。
    人们虔诚地在李冰的石像前鞠躬叩拜,感激他的丰功伟绩。其实李冰只是在做他该做的事。正像老子笔下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们不也该这样,尽心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能功成名就、流芳百世,自然是好;不能,也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之间! 
 
作者:若水柔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