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潘县城前不远的安宏镇向左转,前行约30公里就是以高原海子和钙华瀑布著称的牟尼沟风景区。这一带海拔都在3000多米以上,是典型的藏族聚居区,藏寨一个接一个,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溪流、牦牛、骏马、经幡、木房以及在山坡上劳作的藏族妇女,构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高原牧歌图,让你真想触景生情放声高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牦牛跑……。
更让我们这些内地人大开眼界的是肖包和牟尼两个寨子旁边的玛尼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真正的原始玛尼堆,这和去黄龙途中翻越雪宝顶山口时供游客拍照的那个玛尼堆“道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玛尼堆的形状类似白塔,但也不完全相同,我看到的这两个玛尼堆大约有4-5米高,远看像是一座三层的白塔,近看却不分层而是呈罗旋状上升、下大上小的,似乎人可以沿着罗旋走到其顶部去。玛尼堆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宗教崇拜物,它是由藏民捡来大小不等石块堆积而成的简陋构筑物,有些石头上刻有六字真言或佛像、经文,堆顶上还拉满了彩旗经幡。玛尼堆是信徒用于就近顶礼模拜的精神金字塔,充分体现了心中有佛、随处见佛的佛教精神。在牟尼乡的那个玛尼堆旁我们还看到了一对藏民老夫妇手持转经筒在围着玛尼堆转经。当时我们以为这只是老年群众的一种习惯,后来大约下午4点钟左右我们再次经过这里时,又看到了八九个年轻的藏族妇女口中念念有声虔诚地围着这个玛尼堆绕着圈子转来转去,说明这个习俗并非只有老年人才有,它还有着更加广阔的群众基础。我想,藏民大都居住在地广人稀、文化生活和人际交流都相当贫乏的高寒地区,玛尼堆是他们文化生活的补充,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有趣的是在川主寺和九寨沟扎如寺转经是逆时针方向,而牟尼和肖包的转经却是顺时针的。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是“苯波”教和黄教的礼仪不同之处。但我还是不大明白为什么松潘和牟尼仅隔不足百里,宗教教派却有如此大的差别?
2、钙华地貌的又一奇观——牟尼沟
车行大约12公里有一个叫三联的三叉路口,左行去扎嘎瀑布,右行是去二道海子,这两处都是牟尼沟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向左行穿行约6公里的原始森林乡道,爬上一个山岗之后就来到扎嘎瀑布入口处停车场。顺着一条栈道走下林区,就看到了隐藏在森林中的钙华滩。这里的钙华滩与九寨和黄龙的都有区别,可以说是二者的综合体:黄龙的钙华池太规范,过于单调,缺少树木花草的生机,像一个一个的人工池塘;而九寨的钙华滩又过于丰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灌木丛,像湿地沼泽,使你很难看到钙华沉积的地貌形态。扎嘎的钙华滩是钙华沉积与黄泥共混形成的,水的流速比黄龙急、又比九寨缓,加之含有泥土,因此滩中能够生长比较高大的乔木林。溪水从林中蜿蜒流淌,穿过一个又一个钙华滩,显示出生机盎然的蓬勃活力。栈道走到尽头就是扎嘎大瀑布,这是一处国内罕见的钙华瀑布,水流从百米高的山崖上声如雷鸣般地飞溅落下,跌落在一级级的石级上,把溪水中富含的碳酸钙、碳酸镁沉积物遗留了一部分包覆在悬崖绝壁的山石上,形成了独特的立体钙华景观。远远望去,整个瀑布似一条黄色的彩练当空飘落人间,气势宏伟,震撼人心。
3、牟尼景区的另一景观——二道海子
从三联右行18公里是二道海景区,这里海拔很高,加之路面教差,略微一点小坡三档都无法前进,油门踩下去感觉像踩棉花,比爬九寨沟的弓杠岭还吃力得多,尽管景区大门处标注是3100米,但我估计途中有些地方恐怕要超过3500米以上。
二道海子的风格更加近似九寨沟,被称为小九寨。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一条山峡中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多个高山湖泊,尽管相连相邻,胆而每个海子的颜色和主题内容却各不相同。比如宁静湖,湖水呈现出令人难以相信的绿色,但却透明见底,似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高山森林之中;素花湖,湖水无色透明,水中长满了水生植物,而这些水草水花被钙华所包覆,看上去就象是象牙雕刻的精湛工艺品洒满了湖底;还有一个湖我记不清名字了,权且叫它珊瑚湖吧,水底盘根错节地分布着某种植物的根系,这些根系又被钙华所包裹,形成了水底珊瑚的美丽形态……
资料附录:关于九寨沟苯波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
本教是藏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有本教、本曲、本波教、苯教、钵教、钵波教等异名,这些写法都是藏文bon或bon po的不同音译名。bon的即反复念诵之意。其始祖是两千多年前的象雄(今阿里一带)人敦巴辛绕(敦巴:导师)。纳西族的东巴教史祖“丁巴什罗”就是“敦巴幸绕”的音译名,东巴教实际就是纳西地区的敦巴教——本教。
公元5世纪时,佛教开始传入吐蕃。7世纪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仰佛教,抑制本教,强令本教徒改信佛教。至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又曾兴本灭佛。两教在长期的斗争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教逐步将藏传佛教的许多经典改为本教经典,使本教的教义带上了佛教色彩,同时保留了某些原始本教的内容和仪式。而藏传佛教也沿袭了本教的喇嘛制和相关的一些法器和诸神传说。因此就外人来说,看到的都是身披袈裟的喇嘛、刻着六字箴言的转经筒、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舞、庄严肃穆的白塔、乱石堆砌的玛尼堆……看不出本教和喇嘛教的区别的。但细心者还是可以看出二者在转经的方向上截然相反:喇嘛教是顺时针而本教则是逆时针。此外,寺院内供奉的佛像也不同,藏传佛教当然是供奉释伽牟尼和宗喀巴大师,而本教则是敦巴幸绕,没有释伽牟尼和宗喀巴。但是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信奉哪个神并不重要,很多人认为敦巴幸绕就是释迦牟尼,就是佛。
藏族一般把佛教影响较深,变化较大的称为“白本”或“花本”——新藏派(gter gsar) ;处于偏僻地区,保持原始特点较多的称“黑本”——旧藏派(gter rnying)。西藏仁布、甫木林、芒康、和林芝等地,还有四川阿坝地区,本教比较盛行。
可以这么理解:本教是一种类似于喇嘛教的原始宗教;而喇嘛教是源于本教的一种藏传佛教。二者虽属不同的宗教,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公元978年藏区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这些教派主要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噶当派(教诫)等。13世纪中叶,在元朝的扶植下,以萨迦派为主的藏传佛教上层喇嘛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开始形成政教合一的社会政治体制。
公元1409年,黄教始祖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善规)。因师徒都戴黄色僧帽,俗称黄教。格鲁派戒律严格,要求僧人过严格的宗教生活,不能结婚。格鲁派在藏族地区发展很快,并逐渐传播到蒙古、土、裕固等族地区,还远播至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国和苏联的布里亚特等地。作为藏传佛教最强大的一个教派,一直延续到今天。
格鲁派活佛采取转世相承的办法。宗喀巴弟子转世活佛系统中的一支,于公元1653年开始受清朝顺治帝正式册封为“达赖喇嘛”。另一支于公元1713年受清朝康熙帝正式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至今仍是信仰藏传佛教的精神领袖。
200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