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也会演剧?会的。按照中外的古代传说,“他们”早就登上舞台了。中国古代典籍《列子·汤问》记载,三千年前,中国有个名叫偃师的人,用木头制成一个形态逼真、有感觉、会说话、能跳舞的伶人,献给了当时的天子周穆王。穆王为“她”的优美舞姿和楚楚怜人的神态所迷惑,竟像对待真人一样,深致其渴慕、爱恋之情。两千多年前,在亚历山大—马其顿的古都,曾有一家机械木偶人剧院,那里的由古希腊科学家赫龙发明、制作的机械木偶人也能说话和表演各种动作,一时轰动全城,震惊朝野,人们都以为是妙法天授,神祗显灵。
不过,“机器人”这个名称的出现,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查倍克在他创作的剧本《罗莎姆万能机器人公司》里,描写这个公司制造了一种既听话,又勤劳,能干活,一台可以顶替两个半工人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后,使劳动生产率猛涨,利润成倍增加,因而受到资本家的青睐。但却遭到各国劳动者的激烈反对,因为机器人夺走了他们的饭碗,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他们联合起来举行罢工,并捣毁了许多机器人。资本家见势不妙,便组织机器人军队屠杀和镇压工人。正当工厂主举杯欢庆胜利的时候,躁动不安的机器人又起来造反了。他们声称,要结束人类对机器人的统治;机器人要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结果,人类惨遭屠杀,只有罗莎姆公司的机器人设计师幸免于难。出于正义感和爱心,他设计出两种专能制伏原有机器人的新型机器人。于是,一场新的鏖战又开始了……
当然,这是一部科学幻想剧,它同《未来世界》中惟妙惟肖的“700型”,同胸储十万马力,身怀七大神力的铁臂阿童木一样,不过是出自科幻作家的想象。
机器人根本不可能征服人类,独霸世界,这是确切无疑的了。但是,在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的今天,集各种尖端技术之大成的智能机器人,模仿人类动作,进行各种生动的表演,确已成为事实。在日本筑波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我就亲眼见到过这种“机器人王国”中的高级“人种”所表演的出神入化的精采节目。
他们把能够接受成千上万个程序的先进电脑作为“人脑”,把由微型电视摄像管、光学系统和信息加工线路组成的视觉系统当作“眼睛”,用微型录音机和分析线路组成“耳朵”,以精密的语言分析、语言合成、语言发送系统组成“嘴巴”,因此,具有灵敏的感觉和认识机能。通过事先输入的程序,这些智能机器人可以自行判断周围环境,随机应变,有选择地采取行动、处理问题。
我在博览会首先看到的是机器人音乐家奏曲表演。走进主题馆,迎面见到一位身材颀长的女郎形象的机器人正向观众颔首致意。头戴彩色小帽,身着特制服装,彬彬有礼的女解说员介绍说,这位机器人音乐家在向大家问好。这个被称作“音乐家”的机器人十指纤细,动作灵活,脑后垂着几十条秀发般的导线,头部前方装有一台能识琴谱的“眼睛”——微型电视摄像机,面前摆着展放曲谱的谱架,机械手下方安放着一台有三排键盘的电子琴。
解说员亲切地招呼音乐家机器人的名字,请它为听众演奏一曲情歌。它很有礼貌地应声回答:“好,请稍等一等,我先识谱。”半分钟后,只见它的十指和双脚由数十根导线牵动着,和谐地奏出了《红蜻蜓》乐曲。听说,这个智能机器人能够按照听众当场提供的乐谱,弹奏十六首古典名曲和日本民谣。
记得几年前曾经看到著名科学家沈元先生的一篇散文,他在巴黎见到一种机器人,身上不带任何导线,电源在它自己身上;而且,可以同观众直接对话。沈元告诉了自己的姓氏,它就记住了,以后便始终以“沈先生”相称。还主动提出要和沈先生握手,握过手之后,它满意地说:“我感到很荣幸。”沈先生想了解一下它制作的年限,便问:“您几岁了?”它答说“九岁”,然后又反问沈先生的年龄。沈先生想,对机器人没有必要说得太具体,便说:“当然比你老得多了。”机器人马上就说:“是的,从您的样子可以看出来。您已度过了很多年的可尊敬的生活。”沈先生还发现它能够辨别颜色,因为它从这些人的皮肤、眼睛和头发的颜色推断出属于东方人。看来,这要比这次日本展出的机器人更先进一些。
在松下电器馆,也有机器人在表演,它在给游客画像。观众中,一个活泼、漂亮的女孩子大方地走到展台前面,机器人画家向她点点头,并客气地说:“请坐。”然后,就模仿那些老练的画家的动作和神态,聚精会神,仔细地对作为模特儿的女孩子端详起来。原来,它是先通过电视摄像机对模特儿的面部作静止的画面处理,形成线画信息,从中取出轮廓与对比度大的阴影部分,再用微电脑对所得到的线画信息进行取舍和大幅度压缩,把它变为与模特儿相似的画像要素,然后,胸有成竹地举起垂直的机械臂,握着饱蘸墨汁的毛笔,在白纸上熟练地画了起来。顷刻之间,一幅与本人形貌酷似,线条简洁、清晰的肖像画,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机器人画家谦和地问那位女孩子:“怎么样?您满意吗?”姑娘连连回答:“满意。非常感谢。”
告别了机器人画家,我们又来到日本芙蓉财团举办的“芙蓉机器人剧场”,观赏了由机器人表演的幻象环生、饶有趣味的各种短剧。首先演出的是“机器人幻想曲——2001年”,主角是由号称“曲线魔术师”的德国工业设计师克拉尼设计的形如巨鸟的“两翼机器人”,它盘旋在直径为二十米的圆形舞台上空,时而升腾,时而降下。舞台上几十个憨态可掬的机器人在导演——电子计算机的遥控下,表演着种种滑稽可笑的动作,与“两翼机器人”上下呼应,紧密配合。最后,这些特殊的演员由一个从观众中选出的小男孩指挥着,做前进、后退、转弯、停止等动作,令行禁止,尽如人意,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赞誉。
我们还观赏了这样一个精彩节目:开场后,两棵大树形状的机器人自动移到舞台中间,屹立不动,作为布景;而后,一个高低不平的冈峦状机器人占了舞台的一角,上面亮起了万点灯火,现出高楼林立的景观,为的是表明故事发生在闹市区,时间在夜晚。两个体态丰满、充满青春活力的机器人,作为剧中的人物相继走上舞台。一为女郎身形,戴耳环,着女式背心;一现男士形象,着挎篮背心。两人胸前都佩戴着“心”形徽记。(该是表明都怀有一片真情吧?)开始时,男士热烈、主动地追求女郎,亦步亦趋,形影不离;而女郎却反应冷淡,并不怎么理睬。经过许多夜晚(高楼灯火几度明灭)的接触,交谈,逐渐地女郎与男士建立了感情,欢谈密语,无比亲昵。演出颇富人情味。
看到这种匪夷所思的表演,邻座两个青年观众低声议论:“照这样发展下去,未来的世界里,会不会像科幻作品中讲的,机器人越来越聪明,最后取代了活人,成为人类的祸害?”我想,存有这样担心的人,恐怕数不在少。在西方国家,近年也确曾发生过一些机器人“发疯”的事件。1982年8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代号为“DC——2”的机器人跑到马路上捣乱,这个身高一米二的家伙到处找人搭话,并硬向人们散发企业广告,过往行人被纠缠得无法解脱,只好打电话报警,后来查明,这个机器人是由一个在娱乐场所工作的人幕后操纵的。看来,关键还在于操纵它的人。
机器人终究是机器,虽有“人”之名,而无人之实。到任何时候,它也不可能完全具有人的意志和知识,只能永远当一个听话的傻瓜。对于人来说,电脑的智商永远是零。人类所能做的事,有一些电子计算机也可以做,但它不过是具有人类头脑的某些功能,绝不可能是一切。人类既然能够制造出机器人来为自己服务,也就完全能够驾驭它,制伏它。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讲的,人是电子计算机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仆。
似乎正是针对一些人的“杞忧”,“芙蓉机器人剧场”安排了这样一个场面:当表演进入高潮,人们沉浸在机器人世界中的时候,突然舞台上灯光一齐熄灭,一个个机器人不知所措,纷纷匍匐在舞台上,像迷路的羔羊似地发出阵阵哀鸣。这个即兴之作,寓意十分深刻。它说明机器人并不是万能的,它们必须按照人的意志行事,离开了人就无所施其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