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古代的边关重镇,明正统三年(1438)筑城置威远卫,嘉靖三十九年(1560)分设威远路,清顺治十年(1653)废为威远城,今称威远堡。一条柏油路贯通古堡,村里的建筑大部分比较破旧,古老的宅院,石砌的院墙,与土夯的古城墙遥相呼应,透露着古老苍凉的气息。
景区相关资料
威远堡修于明正统三年(1438),设卫筑城,屯兵护边。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修,万历三年(1575)砖包,周5里8分,高连女墙4丈。因初建为卫城,故设四门,东宣阳、南崇化、西宁远、北靖朔,外皆有瓮城,上各建有门楼、敌楼32座。明代内设巡检司、千总各1员,共有官军752名,马116匹,嘉靖三十九年(1560)设威远路,添设参将1员,中军守备1员,管辖:威远堡、云石堡、威胡堡、威坪堡、祁河堡,有援兵营、老家营及守城杂役兵共5380名,马90匹。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改设千总1员,守兵115名,马6匹。威远堡守营分管边墙一道,北自云石堡边界起,南至威胡堡边界止,沿长15.3里。原设边墩16座,清改设边墩5座,每座设边军5名,每名给赡军地1顷;原设火路墩45座,清裁并。
明清两代,威远堡(城)内外的建筑很多,计有威远卫所、参将署、巡检司署、中军署、千总署、守备署,还有文庙明伦堂、神机库、粮仓、草场、监狱及各种庙宇50多处。堡(城)外建有社稷坛、历坛、风云雷雨坛及专门收养孤寡老人的漏雨泽园。
威远堡乃右玉文化的发祥地。明正统二年(1437)广西按察司副使李立被贬到威远卫一带(今进士湾村),之后,正统五年至八年,成化八年至九年,陆续有大批饱学儒士吴昉、李左修、黄瓒、夏瑜、仰瞻、王彰、包德怀、潘洪、汪宾、卢玑、尚冕、陈言被贬谪至此,但威远卫守将没有让他们去戍边,却起用他们担任威远卫学的教授。由于有这么多进士来教学,故威远卫学声名鹊起,竟超过右玉卫学,附近将士、富豪及普通百姓都送子弟前来就学,最后竟连大同府的子弟也来学习。威远卫学从嘉靖五年(1526)创办,因无名师,一直没有出现功名,自他们传道授业后,成绩斐然。正统十年,学生孙祥(右卫人)、郭纪(大同人)等人乡试中举,次年四月孙祥进京应试登榜,成为右玉第一位进士,为此大同府专门在大同城为他建立进士坊;郭纪于景泰二年(1451)中进士。短短十年就培养出2名进士、4名举人及无数秀才、禀生。李左修等人兴学育人的事迹被载入《大同府志》、《云中郡志》、《朔平府志》,永垂青史。而威远卫学由于学道深厚,在清雍正三年撤卫归入右玉县后,被升格为朔平府学迁到右玉城内,继续为朔平府培养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