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宁寺位于右玉县城内东北隅。据《朔平府志》和寺院碑文记载,该寺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该寺现存中殿、后殿两个部分:中殿面阔七间,为单檐歇山顶;后殿是宝宁寺之主殿,规模较大,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为单檐歇山顶,寺内原有水陆画一堂,为明代所绘,内容丰富,儒、释、道各界人物齐备,色彩富丽,画工极精,如今已移存在山西省博物馆.
坐落在右卫老城区东隅的宝宁寺是右玉右卫镇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明清寺院。寺院大殿上特别的斗拱和梁架结构对研究山西明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例。 寺内原保存的一堂水陆画,更是我国现存明清绘画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社会风俗民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景区相关资料
宝宁寺,也称大寺庙,位于右玉县右卫镇老城区东街北侧。
右卫这个边塞小城,以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这一地之席,周伐猃狁,秦击匈奴,唐征突厥、契丹,宋战辽、金,明抗鞑靼,演绎了多少战争场面。在清代,它成为朔平府治,依托杀虎口,成为一个个民族间融通往之所,晋北的贸易中心。在明代中期,蒙古族鞑靶部落兴起,逐步构成明朝北边的又一威胁。明政府为了加强大同的防务,从西偏头关至大同中路,修造长城600余里。右卫镇正处这条军事防线的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加强镇城建设的同时,宝宁寺也开始动工兴建。
宝宁寺坐北朝南,原占地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150米。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原有四进院落,五座殿宇,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遗憾的是在解放前后和"文革"当中,宝宁寺遭到严重破坏,殿舍倒塌,椽栋尽毁,除大雄宝殿和过殿外,其他建筑全部不存。
据《朔平府志》和殿内梁架题记记载,宝宁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主殿大雄宝殿,又称华严殿,在寺院的最后部,面阔七间,通面阔23.50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3.60 米,是晋北现存明代大殿间数最多的一座。大殿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九脊顶。殿内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做法简单利落,疏朗古雅。其支柱排列纵横成行,断面有方形抹棱,也有圆形的,用材粗细不等。从构架用料比例研究,宝宁寺大殿很可能是使用早期建筑构件相配而建造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大殿檐柱上均施古朴华丽的五踩双下昂计心造斗拱,两山面不用昂,皆出两。前檐明间平身科斗拱做法别具特色,使45°斜昂两层,和其他明代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过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观雄宏古朴,结构严谨。悬山顶,五踩斗拱,梁架结构与大殿做法略有不同。对研究山西明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例。
宝宁寺内原存有水陆画一堂,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浴佛节)至初十日,寺庙举行水陆道场,都会拿出来悬拴三天,道场结束后再收藏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免遭意外,当地有识之士把画转移到绥远,解放后送到大同云冈文物管理所保存,现在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内。
宝宁寺水陆画鉴赏
宝宁寺水陆画共计136幅,除了几幅大佛像外,均高约120厘米,宽约60厘米,以细绢为底,用淡红和黄色花绫装裱。大部分画面清晰,保存完好。只有少数因为受潮或被烟熏,绢色较暗或稍有裂纹。
这些水陆画除记载清代二次装裱情况的三幅外,计道释人物画108幅,各种世俗人物画12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画13幅。世俗人物画有:帝王、妃、孝子、贤妇、烈女、九流百家等。反映生活的画有:雇典奴婢、饥荒饿俘、弃离妻子、枉滥无辜、赴刑都事、幽死猩牢、反戈盗贼、军阵伤残、水漂荡灭等。这些描述现实生活内容的作品,虽然旨在渲染人生痛苦,灾难和人世无常,用来劝诱人们皈依佛法,求得解脱,但是却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
根据康熙乙酉年(1705年)郑祖侨画裱水陆画序和嘉庆二十年(1815年)唐凯重裱水陆画序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创作时代。郑序云:"恒城(大同)自驻防以来,凡寺字古刹,处处焕然,而宝宁寺尤为美备。寺中相传,有敕赐镇边水陆一堂,妙相庄严,非寻常笔迹所同,但历年已久,而香烛熏绕,金彩每多尘蔽,住持广居立志重新,已非一日。客岁冬募恳将军都统诸大人以暨八旗诸公捐资攒裱,俾向之尘封者,今则光彩倍增,辉跑目矣……"唐序云:"郡城之宝宁寺,古刹也,有水陆画一堂,中绘诸天佛祖……溯之由来,盖敕赐以镇边疆,而为生民造福者也,其笔墨窍形尽相,各极其妙,诚名贤之留遗,非俗师之所能也。"从郑,唐两序和画面可以判断:这堂水陆画成画和敕赐约在明天顺年间。这一时期明王朝同北方鞑靼、瓦刺民族时有纠纷,兵戈不绝,所以当朝皇帝就将这堂水陆画敕赐宝宁寺镇边,希望可以减少战乱,保边安宁。
什么是水陆画?
水陆画是在佛教寺院内举行佛教仪式--水陆道场时悬挂的一种宗教画。水陆道场起源于印度,据佛教经籍记载,释迪牟尼的弟子阿难曾经梦见饿鬼向其求食,于是阿难便设水陆道场,施食超度所有饿鬼。中国最早的水陆道场是南朝梁武帝为其壬妃郗氏所设。据说凡被佛法超度的怨鬼孤魂都可以"免罪","升天’,所以后世盛行不衰。伴随水陆道场发展起来的"水陆画",便成为我国宗教绘画中的一个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