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五龙壁位于大同城内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侧,原为兴国寺山门前之照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80年拆迁至善化寺内。五龙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下部为须弥座,座面雕有牛、马、蛇、兔、鹿、狗。狮、象、膜鳞、狡倪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中部宽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条四爪金龙,腾云驾雾,大有龙飞虎跃之势。正中一条金龙,为五龙壁之核心,龙头向前,龙尾摇摆,鳞光闪亮,别具风采。两侧各有二龙互相对称,中龙色泽稍淡,仿佛由天降下,正在兴云播雨。南北两侧游龙、龙身略呈卷曲,昂首挺胸,伺机腾飞上空;顶部为仿木构建筑形式,上有琉璃瓦覆盖,下有琉璃斗拱支撑,两端置有鸦吻垂脊兽。
善化寺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寺庙群,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全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南面高大的是山门,中间是三圣殿,北面是大雄宝殿,层层迭高。此外,善化寺还有玲珑秀丽的普贤阁、文殊阁、廊庑配殿等。
景区相关资料
一、概述
善化寺俗称"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初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年,改名为大普恩寺,到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分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才更改为今名。全寺占地15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并逐渐升高。除此之外,中轴线东有文殊阁,西为普贤阁,左右对称,主次分明,体现了唐代建筑布局的风格。寺内十分平坦,松柏成林,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
二、内部看点
山门
又称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门前有月台、踏步,一对石狮雄踞其上,殿的左右次间有明塑的四大天王像,横眉怒目,姿态威严。山门殿柱分布整齐,前后檐柱各6根,纵向立柱6根,内外柱同高,是此殿的独特之处。山门的梁栿都是月梁式,砍削规整,形制美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山门。
三圣殿
俗称"过殿",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因殿内置毗卢遮那佛(中)、文殊(左)、普贤菩萨(右),名华严三圣,而得名。三圣殿高17.5米,宽34米,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斜拱宏大华丽,是金代斗拱的典型作法;殿的内部平面采用减柱法,显得空间十分开阔;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形如花朵怒放,佛坛上的华严三圣是金代的原塑。殿内两侧尚保存有四块石碑,其中西侧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撰,朱氏幽居该寺任教14年,目睹了寺院重新修建的经过,故而碑文不仅文采飞扬、字迹逎劲,而且记载翔实可信,是研究善化寺的重要文献资料。
大雄宝殿
始建于辽代,金天会、皇统年间重修,殿的台基高3米,殿前月台东西长31米,南北宽21米,明万历年间增建牌坊三间,钟鼓亭各一座。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明间与左右稍间设门,四壁无窗。单檐五脊顶,屋顶坡度平缓,没有推山,充分体现了辽代建筑的特征。殿内正中有平藻井两间,剩下的都是彻上露明造,斗八藻井内围列斗拱两层,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属于典型的辽代形制。大殿正中佛坛上塑有五方佛,端坐在莲台上,佛身高4.05米,泥塑,金身,衣纹流畅,姿容凝重,气宇轩昂。东西两侧的二十四天王像,高3米多,体态丰伟,神情有不同。西、南两壁上绘满了佛教故事壁画,线条流畅圆润,人物栩栩如生,虽然是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但还保存着元代的遗风。
普贤阁
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西侧,坐东向西,是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重檐九脊顶,结构精巧。金代贞元二年(1154年)重新修建。普贤阁设有平座暗层(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做法与应县木塔十分相似,是研究中国木构建筑发展史的重要例证。阁内有楼梯可以攀登,二层外围设栏杆,可凭栏远眺。
文殊阁
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东侧,民国初期,由于紧临文殊阁的一皮匠铺子失火,文殊阁被毁,近百年来,这一古建群中只留下一处文殊阁空荡的台基。目前,对文殊阁的保护复原工程已经完成,修复后的文殊阁再现了善化寺古建寺院内的对称美感。同时按照历史原貌修复的还有寺院内东西两侧对称的百米廊亭。
五龙壁
位于天王殿西侧,普贤阁南面,原为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80年拆迁至善化寺内。五龙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下部为须弥座,座面雕有牛、马、蛇、兔、鹿、狗。狮、象、膜鳞、狡倪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中部宽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条四爪金龙,腾云驾雾,大有龙飞虎跃之势。正中一条金龙,为五龙壁之核心,龙头向前,龙尾摇摆,鳞光闪亮,别具风采。两侧各有二龙互相对称,中龙色泽稍淡,仿佛由天降下,正在兴云播雨。南北两侧游龙、龙身略呈卷曲,昂首挺胸,伺机腾飞上空;顶部为仿木构建筑形式,上有琉璃瓦覆盖,下有琉璃斗拱支撑,两端置有鸦吻垂脊兽。五龙壁旁侧有一尊铁牛,保存完好,四肢健壮,原在御河西岩,为镇压河妖,消除水患而铸造伫立,后移于此处。
三、传说故事
大雄宝殿殿内两侧,按佛法传统塑有二十四天王像,但是佛像总数却有二十五尊,这是因为其中的鬼子母像是由两尊塑像组成。鬼子母神,高3.66米,姿态幽雅,表情含蓄,俨然是贤淑贤惠的妇女形象,其左下方,有一尊小塑像,高为1米,但却青面红发,狰狞恐怖,形象丑恶。传说,鬼子母曾经是一个美丽少妇,怀孕时前去拜佛求神,途中被强盗杀害,因此心怀愤恨,变做饿鬼,报复人间,最终在佛祖的感召下,鬼子母幡然醒悟,皈依佛门,成为护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