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街正中,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
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铜漏壶”产生于宋代,制作极为精巧。
山西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铜漏壶"产生于宋代,制作极为精巧。
景区相关资料
概述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钟楼和鼓楼是报时、报警的地方,城市一般设有钟楼和鼓楼,而且大多数设置在城市的中心处。位于大同市区中心大南街南段的大同鼓楼也是如此,并且它还是大同市区内现存唯一的古代高层楼阁,楼内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丽,东有和阳街的太平楼;西有清远街的钟楼;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搂;南有永泰街的鼓楼。可惜这些楼阁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和自然灾害,只有鼓楼幸存下来。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代,清代顺治、乾隆年间两次修整。它是一座十字歇山顶建筑,为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鼓楼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似正方形,高三层,各层楼檐下均置斗拱,一、二层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叶拱,三层檐下为单翘斗拱。
鼓楼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以通车马行人(现已封闭)。檐下回廊,留有9通清代顺治,康熙,咸丰年间的修缮碑记,是研究鼓楼的直接资料。鼓楼上两层为砖木结构,古时顶楼架放一大鼓(已废),为晚间报更所用。现鼓楼有两面鼓,其中一面为第一届云冈旅游节而制,置放于底层,另一面为1993年鼓楼重新开放而制,置放于二层。鼓楼二、三层楼阁均为满面门窗,四周置有回廊,外设凭栏,在此举目远眺,可环视市貌。鼓楼西北有木制楼梯,一层西南角建有楼道。鼓楼北口东西的两根柱子上镌刻有楹联一幅,上联为"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下联为"心田留一点,子耘孙耕",据传为康熙御笔。
2001年,文物部门对鼓楼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加固、维修和彩绘,鼓楼焕然一新。楼上有"大同古建筑摄影展览",使人在登楼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到大同城过去的面貌:在楼下新增建了旋转楼梯,它和古代建筑互相衬托,体现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统一;楼的各层檐下额枋上都绘有一幅幅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精美绘画,如"桃园三结义"、"吕布戏貂婵"等。鼓楼原有的牌匾已经进行了恢复,东向上为"歌风",下为"云开春晓",南向上为"鼓楼",下为"声闻四达";西向上为"振德",下为"和声鸣盛";北向上为"时雍",下为"瞻云就月"。前人的牌匾,意蕴隽秀,对鼓楼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历史故事
据传,古时大同鼓楼的鼓声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总是发出"汪隆(王龙)……,汪隆(王龙)……"的声音,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大同城大西街酒楼巷口有个地头蛇,叫王龙,他曾居八府巡按之职,因此独霸一方,仗势欺人,侮辱妇女,无恶不作。
据说,他还有一个特殊爱好,专吃"汤退驴"。就是把刚生下不到半年的小毛驴用柴堆围着,柴堆里放好装有调料的盐水,然后将柴堆点燃。这样一来,小毛驴被火一烤,口燥难忍,拼命喝水,越喝越渴,直到被活活烧死。这时的驴肉内外熟透,五香咸嫩,味道鲜美,但情景十分残忍。由于王龙到处派人找驴,闹的百姓怨声载道。
再说明正德皇帝选美到了大同,看中了名妓"佛也爱"。谁知"佛也爱"是王龙的情人,正当正德皇帝和"佛也爱"打得火热的时候,王龙来了,当他看到一个陌生人在自己情人身旁时,顿时大怒,上去就是拳打脚踢,正德皇帝哪是王龙的对手,连跳九座楼逃走了。
正德回到住处后,就派大臣江彬把王龙的底细打听得清清楚楚,并且发誓要铲除此人,以解心头之恨,可又一想,如果皇帝为了一个妓女和王龙争风吃醋,天下人怎能信服。
后来皇帝听江彬说王龙爱吃"汤退驴",于是大喜,速草了一道旨意:"逆贼王龙涂炭生灵,食汤退驴,天理难容。因此,将其抽筋剥皮,镇压鼓楼。遗臭万年,以警后人。"
江彬奉旨活捉王龙,立斩市曹。把王龙的人皮剥下,补了鼓楼的更鼓,所以,鼓声就变成了"王…龙…"的声音,意为王龙永世挨打。还把王龙的骨架用四根铁链吊在鼓楼的洞窟之下,为千人踩,万人踏,意为永世不得翻身。派人把王龙的府第掘地一丈,修筑茅房一间,意为遗臭万年。
正德皇帝杀王龙,表明上因为是"汤退驴",实则为了"佛也爱",大同的百姓心里也明白。杀了王龙可也为民除了一大害,既然如此,老百姓哪管他什么"汤退驴"还是"佛也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