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春节,我的四姑娘之行稀里糊涂地半途而废,结果大半年都耿耿于怀,抑制不住意犹未尽的遗憾在心中泛滥。偶然地,一篇《在天堂狂奔》的文章使我下决心重历作者的天堂之路——从四姑娘山长坪沟徒步穿越至理县毕棚沟。我为此足足准备和激动了一个多月。
临出发的前一晚,我望着打好的行囊发呆,激情似强弩之末,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叩问郁闷已久的遗憾,就要在被弥补的时刻,失落与茫然却可怕地笼罩了我的整个心境。如果不是觉得对不起自已一个多月热烈而细致的准备,我几乎放弃了。
终于还是勉强踏上了行程,背囊里除了塞满帐篷、睡袋、炉具,还满负着“经验人士”预言般的劈头冷水——对此行艰难与危险的极端描述,以及“非经验人士”絮絮叨叨地担忧与畏惧之情。
半年了,汽车又载着我来到了巴朗山口,云雾依旧,只是初秋的凉意将山上的植被涂鸦得东一块红、西一块黄,有些零乱,也有些热闹,竟不似隆冬时节那群山白茫茫一片,气势逼人。我从来就偏爱单纯、简单,反而不习惯这样的丰富与多彩。山颠盘旋的飞禽同样舒展,以为那是我羡妒的鹰,但见它扑腾翅膀的劣俗,才失望:原来是乌鸦。
抵达长坪沟口已是下午1:30,同伴怎么也找不到了在军用品商店买来的指南针,我开心地幸灾乐祸:既使好不容易辨明了南与北,我们又怎能确定该走东还是西?原本就多此一举!除了冷静与智慧,我们别无所依。
二、进沟
在沟口,也许是我们夸张的行囊和仅有两名女孩的团队,引起了同样是驴友的注意,来自南京的万建立截住我们问道:是不是去穿越?我点点头。就你们俩?我只好再次点点头,不过,自豪必定洋溢在脸上。随之而来是老万的自惭和不相信:上网吗?能不能留下Email,想看看你们能不能活着出来。我们于是互留地址,挥手作别。那一刹,我感到自已高大起来,带着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
此时进沟的人很少,只有我们俩,还有小廖,一个磨蹭着想当我们向导和背夫的当地小伙子。我带着城市人惯有的警觉戒备着他,同伴却抱怨着背包的沉重与他谈开了价格,最终以每天200元成交。我很不情愿地将背包捆在小廖的马上,因为这不是我计划中的背包自肋游,更为此后的行程担忧:这个计划不知还会被同伴糟蹋成什么样子。
一路走着,盘算着在小廖的带领下,象那篇文章中的驴友一样幸运地逃过每人45元的门票,结果,埋伏在小路口的管理员也把我们拎个正着,想必是管理当局也读到了那篇稿子,并吸取了充分的经验教训。
三、二道坪
不知何时,天开始下雨,路越发泥泞不堪,湿透的裤管裹贴着迈出的每一步,心也潮湿得发霉一样难受,疲乏、头痛、喘气等所有的高原症状一同袭来。我们在雨中行进了两小时,终于放弃当晚赶到木骡子的计划,决定在二道坪扎下营来。
头次扎营,很费了不少劲。我们的帐篷鲜亮惹眼,附近的藏家小女孩也好奇地探进头来看着我们手忙脚乱。当夜,我头痛得历害,加上雨一直不停地下,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想着出发前的勉强,我后悔此次出行,决定明早劝说同伴打道回府,就让四姑娘成为永远的痛吧。这样想着,我迷迷糊糊熬到天亮。
爬出帐篷,雨后山林的清新扑面而来,我骇然一跳,一扫心头的阴抑,翠枝上的雨露还在嘀嘀哒哒,一笼轻雾缭绕着饮烟袅袅上升,直至山腰……凭眺此景,要我提及昨夜心里的决定,就如同向别人开口借钱一样,难以启齿。同伴已打点好行装,小廖身旁还多了一匹马,等着我们继续上路。原来昨天我的状态实在不佳,同伴擅自作主,小廖连夜赶回长坪村替我找了一匹坐骑,夜里12点才冒雨回到二道坪。我心存感激,跨上马背,却又憎恨自已的不争气:先是背包无耻地挪到小廖的马背上,而后又得寸进尺,整个人也挪了上去,这还叫驴子的穿越吗?见过骑在马背上的驴子吗?同伴的好心啊——我想,此次设计中壮行已然夭折!
四、雪莲和苹果
我在马背上晃过了枯树滩,来到干海子。此时的长坪沟已完全舒醒了:雪山在深处呼吸,碧草迎着和熙的阳光娇羞脉脉,林丛中不知名的乔木伸着懒腰,甚至可以听到她们的窃窃私语。我们决定稍事停留。干海子有一处小小的杂货店,我第一次见到了雪莲,代表着圣洁的珍物,竟如薄公英一样灰头土脑,我还以一元钱一朵的价格买了一簇。同伴却嗅出了藏在货柜下的小金苹果。说实话,经过两顿速食面的洗涮,苹果之于我们正如鲍鱼之于乞丐,意义重大!同伴死缠烂打,向店老板索要了一个,我故作不屑,由她囫囵吞下。
从干海子出发约40分钟,就达两河口,顾名思义,有两条溪流汇集在此。山路在灌木丛中蜿蜒穿行,我的马一路贪吃不休,但有水草丰茂之地便低头窜过去,大肆咀嚼,全不顾我在马背上前俯后仰、左侧右闪幸苦地躲避着那些参差交错的枝条。
五、木骡子
快到木骡子的时候,沿路溪流潺潺,汇着昨夜的新雨和高山融雪叮咚而下,独木栈道渐渐取代了泥泞的山路。我跳下马来,为了过瘾,专拣水急石多的险滩而过,双脚象弹钢琴,挑选着可以下足的石块(肯定是“乱弹琴”),并乐此不疲,兴奋不已。待发现“险情”时,我已置身“前无去路,后退无门”的方寸之地,在一块孤零零的石头上摇摇晃晃,我把求援地目光投向小廖和同伴,小廖二话不说,仗着长统靴大踏步过来,双手环抱架着我到了岸边,同伴趁此笑嚷:没有相机,错过了那精彩一幕。
中午时分,不远处一块约两亩大小的围栏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清风扑面夹杂着一股新鲜的牛屎味,从用来捆扎成栅栏的圆木的粗大厚实,我仿佛可以看到圈中之物的猛烈撞击,几头牦牛蹲在里面,漫不经心的漠视着我们。果然不同凡响,我心里赞叹道。小廖说,这就是木骡子,一般游客最远也就到此地了,而这仅是我们当天一半的行程。要想继续前行,必须从围场中穿过,还得轻快敏捷,以防惹恼那些力大无穷的“房东们”。我使出浑身解数,在那些突兀如犬牙参差的大石块上攀爬,却偏偏一脚踏进牛粪坑,“扑哧哧——”,屎尿溅了有一身,也顾不了许多,连滚带爬窜出“雷区”,才发觉浑身都湿透了,不过前胸是牛屎,后背是冷汗。
木骡子以后的风景鲜有人识,却让人心醉。我以为长坪沟的的精髓应在这后半段。这里可以遥望到幺峰婀娜的背景,更由于腹地的开阔,视野如摄影广角,将溪、峰、云、天、树、草尽收眼底,并且,路曲峰转、风起云涌、景随人迁而不落俗套。同伴以午餐为由,赖住不想走了。我取出炉具和摭阳镜,在等水开的时间里,仰身躺在草地上,任由阳光催人欲睡,望着天上的云卷云舒,真的悟到了宠辱不惊的恬静,时光仿佛凝滞了……
六、叉子沟的中秋夜
此后,已无路可寻,小廖带着我们穿过一片片沼泽和丛林,终于在临近黄昏前,到达长坪沟尽头——叉子沟,当那片著名的U型峡谷豁然出现在我眼前时,我还有些不相信。
扎好营时,小廖已从山上拖回树枝,燃起了一堆篝火。我们围坐在火堆边,抵抗着骤然下降的寒气,火舌肆虐着枝丫“哔哔”作响。想起今夜是中秋节,真是可惜了这堆好火,早知道买一只兔子带上也好。小廖闷声向树林深处走去,回来时上衣脱了下来,包成包裹,散开来,“哇”,我们齐声欢呼,好多大大小小的野菌子。小廖教我们将野菌投入火中,不一会香气四溢,再用削尖的树枝叉起一块,洒上速食面调料,我差点连舌头一起吞下。如此野味、野趣,机缘难得,我大吃不休。小廖还在为没能替我们打到一只野兔或盘羊而内疚呢。
暮霭重重,中秋夜的晚宴也近尾声。还有一些菌子准备留待明早做汤。我们在闲聊中期待着“月上柳枝头”,“天涯共此时”的浪漫,篝火映红了脸庞,却只有偶尔的几颗星星探出头,又缩回去。实在熬不住了,才爬进帐篷,小廖怀揣二锅头,还要独酌一小会,于是央告他,月亮出来一定叫醒我们。躺在睡袋里,我为这个难忘的中秋夜而心满意足,很快就迷糊了,似乎听到小廖的嘶声“太阳出来了”,也没理会,又沉沉睡去。第二天才知道,那是“月亮出来”的“暗语”,我与同伴均当成是玩笑话而错失良机,小廖为此也颇为委屈。
七、向垭口攀登
一觉到天亮,清晨的叉子沟如人间仙境,连绵的山的腰际上“扎”着一抹薄雾,象白色的丝带,随风飘逸,忽浓忽淡、忽高忽低、忽皱忽展,虚无缥缈。
今天我们的目标是4650米的垭口,马上不去,小廖把我们所有的背包都扛在肩上,仍然健步如飞。那座山坡陡达80度,不过咬咬牙也得一步步往上爬,心存的念头是不想让那帮户外俱乐部的“行家”们瞧不起。为了省力,我们走之字上升,每行十来米就不得不停下来象叭儿狗,呼哧哧直喘,心跳得剧烈,我都担心它会蹦出来。海拨也在拨升着行进的艰难。小廖已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我昨夜太贪吃,又并不适应那种粗犷的吃法,反胃得厉害,想起行前与同伴的约法三章:无论出现什么情况,绝不拖累对方,我只好忍耐并坚持住。
趁着停下来的间歇,我回望山下走过的路,且疑、且喜、且惊:刚刚在它脚下的时候,我还是那么诚惶诚恐,现如今,我可与之平起平坐了,雪峰齐肩,近在咫尺,飘浮其间的白云变幻莫测,峻峭的山峰探头露角,或面目狰狞,或温情万千,一种想扑上去的冲动。在高原大脑缺氧的状态下,我依稀觉得那是一个活物,灵秀隽逸。
临近垭口,远远地一队人马也正缓步上行,小廖说那是在在叉子沟深处扎营的上海人。我们挥挥手,山上却飘来一句浑厚的男中音“下雪了,天睛了,下雪别忘带草帽”,在山谷间悠悠回荡。我憋足劲,作出比平日更夸张的姿势,却因为吸不到平日一半的氧气,仍然作声不得,如物噎喉。耗尽了体力,我也知道了什么是极限:双腿仅靠惯性作着机械运动;吐故纳新、出多进少;目光呆滞,思维散乱;再不敢坐下,怕从此站不起来;恨不能双手抱头滚下山去了事;却不可理喻地执着于对苹果近乎疯狂的渴求,自言自语、絮絮叨叨:曾经有一个苹果放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活脱脱的一副祥林嫂模样。
小廖兴致昂然,不停地为我们介绍沿路的草药,这是雪灵芝、那是“牛渣子”——怪怪的名字、这可治高血压、那可以泡茶……我已无力感概造物主对小廖们的神奇恩赐,接过小廖递过来的“牛渣子”,凑近鼻子,一阵猛嗅,据说它的气味可以治疗“反胃”,因为嗅觉天生不灵光,我什么也没闻到,又舍不得丢弃,拽在手里好长一段时间。
中午一点,经过4个半小时对意志与体能的考验后,垭口终于到了,一块海拨4650米、岩石嶙峋的不毛之脊,屏障着长坪沟和毕棚沟,也分界着小金县和理县。我坐在石块上,长吁了一口:终于可以歇歇了。一路上的体验如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齐涌上来,心里为这段跋涉题注如下:如果你爱她,带她到长坪沟吧,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她,让她去穿越吧,因为那是地狱。至此,我也为自已的表现而满意: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起过一丝“放弃”的念头。这种“坚持”伴随我去了稻城的最高处,今又登上了垭口,明天一定还会有雪宝顶、玉珠峰。当然,如果珠峰装上了索道,我也会去的。
八、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从垭口下山的路超乎我最坏的想象,近垂直的陡坡不说,遍山碎石,随时都可能出现石滚脚滑,坠身山崖的危险。我们跟随小廖在只有他才识别得出的标记的指引下很快就赶上了前番那队上海人。他们过于谨小慎微,却陷入骑虎难下、欲罢不能的尴尬。见到我们从上而下,其中一驴友竟惊讶得手持雪杖指道:她们俩从哪里钻出来的?我理解他的惊奇:两名女孩居然翻越垭口,难以置信,于是也就原谅了他的不礼貌。我们面带优越的微笑,从上海人既惊且妒的目光中,超过了他们。
前面山坳的平地上还有一队人在休息。其中有人朝我挥手,我顾不得猜测他的来历,急急朝下赶去。走近一瞧,嘿,老万,他也穿越了,昨夜同深圳驴友按《在天堂狂奔》里所述,驻扎在垭口下的一块平台上。老万见面就抱拳作揖,抓起相机要留影。而深圳人,原来是我们事先电话联系过,预备结伴穿越的那帮驴友,聊起来都是老熟人。这些旅途中不经意的人和事,都成了我回味无穷的点点滴滴。
继续下山,小廖肩上又多了一个包,是上海驴友的,所有的背包,摭住了他大半个身影。看着他三跳两跃就下到山腰那片杜娟林,我们除了“WOOH——”地惊呼,再不能表达钦佩。所有人都在问,怎么找到他的,我提及先前的戒备和不情愿,驴友又只能无可奈何地羡慕我们的运气了。
下山的路虽然难行,却毕竟不如上山要人命。山这边的风景也有些不同,巨岩层层叠叠,聚成山的形状,岩上的裂缝树根般盘枝错节纵横其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尽风蚀霜侵的沧桑震撼着我们每个人,让我们从叽叽喳喳地喧闹中沉寂下来,去感悟时间的魅力。深圳驴友忙于支角架、取景、调焦,我却只愿意将这一切默记在心里,希望能烙下更深刻而感性的记忆。
九、反差
我们在杜鹃林停下来,心绪搭乘视线向毕棚沟穿行而去,仿佛要把它穷尽看透。同伴取出几粒巧克力糖递给小廖,并要求不得乱丢包装纸,小廖回头四顾,迷惑道:“我把糖纸压在石头下就没人看见了。”我们大笑,又不知该如何让他理解“环保”的概念,似乎这又是文明与经济成正比的佐证。不过我也看到喜爱自助的驴友仔细搜集自已留下的垃圾,并带回城市,而同时满载游人的豪华大巴里又时常飞出矿泉水瓶、罐头盒等,仿佛又是上面结论的悖反,我都有些糊涂了,看来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深圳人已经远远地窜到前面去了,小廖却颇显轻松:“他们走错了。”我也才想起,根据网上发布的地图,杜鹃林下有一处断崖,根本无法穿过。任由他们又继续错误地前行了一段,小廖才大声示警回头。
十、迷路
我们横截杜鹃林、绕过断崖、折道而下。我在同伴身后,只顾埋头急行,再抬头时,发觉只有自已独个儿置身空寂无人的林中。“迷路了”,我心里“咯噔”一下,旋即又有些庆幸:考验冷静和智慧的时刻到了。没有路,水总是要向下流的吧。我沿着山涧,手足并用,约1小时,下到空旷的谷底,除了潺潺溪水流过残枝断岩的声音,还是寂寥无人。看看天色,已近黄昏,所有的装备都在小廖肩上,口袋里只有一块压缩饼干,山谷里的夜晚必定会飘雪,我有点心慌了。沿山谷来来回回十几遍,希望能碰见哪怕是一只兔子,也试图叫了两声小廖和同伴,结果翻垭口前喝牛奶积蓄的一点力气仅够将声音送出十几米远,在虚谷若空的山谷,连回音都没留下。我强抑心中升起的恐惧,决定沿溪流继续前行,希望他们在前面等着我。
河岸这边是一片原始森林,钻进去甭想再出来。对岸隐约有一条小径,我硬着头皮战战兢兢从仅有的一座独木桥上跨到了对岸。为了赶到天黑前碰到人,我撒腿狂奔。约摸1小时后,一队反穿越的驴友从树林中钻出来,一种从来没有的,对自已同类的亲切感让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简单交谈了几句,驴友关切地邀我与他们同返垭口脚下扎营露宿,并要分一些食物与我,我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并为这种人在旅途的真诚帮助所感动。因为知道了并无岔路通向沟外,他们也没有碰到其他人等,我决定再走一段,在前面等同伴和小廖。半小时后,我终于看到了同伴急急的身影在林中赶来,那一刻,我差点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随后小廖也赶到了。原来,我在前面猛追他们,他们也在后紧赶着我,同伴戏称:这才是天堂的狂奔。一头深圳的“驴”也追上了我们,却又被同伴的叫喊拉了回去,在半道扎营。我替他懊恼:重复总是枯燥乏味的,宁愿迷路,我也不愿重复。
十一、路口
夜色降临后,因为错过了几个绝佳的露营地,我们还在丛林中穿梭,漆黑的树林张牙舞爪,如妖似魔,疲倦却挤走了恐惧,那双腿全当不是自已的,深一脚、浅一脚跟在小廖身后。近晚上九点,依稀透出的一点微光才把我们引到了可以露营的公路口,那是筑路工人工棚里的篝火。我已虚脱,双脚将自已绊倒在地,半天爬不起来。扎营的时候,又引来了工人们的好奇,争相替我们打着手电。是夜,我的胃痉挛得厉害,翻来覆去,彻夜未眠。于是,同伴一大早就轻轻起来,拉上小廖下山替我找车去了。
我起来时,日上三竿,感觉好多了,工友都上山筑路了,只留下做饭的大师傅对着火堆“叭叽”着烟袋。帐篷边蹦蹦跳跳的松鼠和各种鸟的鸣唱,让我彻底摆脱昨晚的阴影,精神倍增。一边啃着师傅替我留作早餐的硬馍,一边与他聊开了,直到同伴的汽车喇叭打断了我们。收拾好行囊,该是与小廖作别的时候了,几天相随竟有些依依不舍,我向他保证,一定在网上替他广发贴子:长坪沟有一个叫廖福军的小伙子,去找他吧。
十二、逮牛
同伴徒步三小时为我找来的汽车在毕棚沟的山路上颠簸,尽管我们事先信誓旦旦标榜自助和自立的约法三章,我还是为她所做的一切而感动、感激,却因不善言辞而只好封存在心里。
车窗外,毕棚沟的美难以形容,原始、自然、悠远而脱俗,那富于生命节奏的色彩变幻让人久久心动。我所能找到的可以稍加形容的词句,仿佛都远远不够。眨眼在这里变成了奢侈的浪费。
司机老杨特意放慢车速,任由我们欢呼雀跃,路边满是结满黄澄澄果实的沙棘树。我伸手摘了一枝放在嘴里:那个酸呀——山上的牦牛悠闲自在,黑亮如缎子的皮毛让我们赞叹不已。
在牛肉棚子,老杨停下车,几个山民严阵以待,躲在坡后,原来他们正准备“逮牛”,我与同伴饶有趣味地站在高处,随着一阵急促而有力的奔跑声从山坳拐弯处传来,先见一人手拽着布袋,飞奔而来,一群牦牛狂追其后,场面惊心动魄。老杨解释说,布袋里是盐,牦牛在山上放野敞养,缺盐数月,一旦有盐就会跟着追赶。说话间,群牛已被诱至牛棚子口,我与同伴大例例地站在坡上,牛怎么也不肯进围栏,最后干脆扭头又向山野奔去,此番围捕因我们的唐突而告失败。山民只好手握长长的枝条再一次涉河越岭,追赶牦牛。我不禁萌生一个龌龊的想法:既然有盐就可以逮到牛,那岂不是能将别人家的牛都引到自家来?老杨却说,这儿没人这样做。我于是汗颜。
十三、返回
车至一户农舍,趁我们下车休整,老杨变戏法似的摸出两个苹果,我和同伴欢呼“万岁”,几乎是“扑”上去,顾不得说谢谢就大啃起来。人生莫大的幸福也就不过如此了。老杨笑盈盈地望着我们,此后一路上都在向他的熟人索要苹果,我们都吃不过来了。到杂谷脑镇的时候,老杨的车里还散落着大小不一的苹果。我原先以为对苹果的相思要回成都后才能解决,怎么也没想到,我们是在满口留香的苹果气息中,登上了回成都的末班车。
行程:D1 成 都——长坪沟口(日隆)——二道坪
D2 二道坪——木骡子——叉子沟
D3 叉子沟——垭口——杜娟林——毕棚沟谷底——路口(林场)
D4 路 口——(沿途毕棚沟)——杂谷脑镇——成都
2001年10月于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