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来成都的时候,父亲提醒我去一趟杜甫草堂。后来才知道,当年父母结婚旅游的时候,草堂就是他们曾游玩过的地方,而且父亲对杜甫有着莫名的情节,所以,特意让我也去看看,感受一下,另外也照一些照片,给他寄回去,好看看现在草堂的样子。
我对于父命当然是百分之百的付诸于行动,也是由于好奇吧(不知道为什么老爸对这里如此的留恋)。于是一个艳阳天,我来到了草堂。寻找解答心中疑惑的那把钥匙。
浣花祠
雨后的阳光,让一切都变得鲜嫩的,清晰的。似乎在诉说着杜甫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在这里的那段岁月。
走在石板路上,每一步都好像在扣响时间通道的那扇门。到草堂旧址的时候,似乎门被敲开了,我推门走了进去。慢慢穿过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一路上,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远处的茅屋前,我看到了一个穿唐服的人,手里拿着扇子,在屋前院子里踱步,若有所思的看着院中种的树木,口中吟着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这不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吗?难道是回到了唐代?虽然我怕打扰了那人的思绪,但还是不自觉的走上前去,轻轻推开篱笆,我想他看到我的时候是很诧异的,但是很快脸上就恢复了平静,我很礼貌的问道:“请问您是杜甫先生吗?我从未来的二十一世纪来,打扰您了。”不知道我说现代的话语,他是否听得懂,是不是我要像诗句里面,或是古文里面的措辞说话,他才能听得懂。
他看着我笑了,带着我走进了茅屋,倒了两杯茶,邀我同饮,在淡淡的茶香中,仿佛我已经融入了这个世界。我们共同推敲诗句,共同探讨国家大事。很奇怪,我们怎么会谈的如此投机,滔滔不绝……。时间飞逝,转眼天色已不早,我向他告辞,走出了茅屋,转身之间,杜甫已经不见身影。环顾四周,景位都没有变,但却感觉人去楼空,远处传来游人的声音。才反应过来,原来一切都只是幻影,但就象是在眼前一样,让人无法怀疑。在迷糊中,我已经从时间隧道的门中走出来了。
我见到的是“杜甫”吗?真的是太神奇了。在陶醉中,我游完了整个草堂,每个细节都在散发着杜甫的魅力。与杜甫的“偶遇”,让我痴迷。
怪不得人们把这里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有机会我还会回来,会杜甫………
杜甫草堂由来: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底,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一旦现实中出现促使他的忧患意识复苏的因素,诗人便又回到忧国忧民的创作轨道上,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病枯》、《枯棕》等诗篇,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成的。正因为杜甫写下了这些不朽的诗作,所以后世把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