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40开外的中年人看见我们直奔过来,“坐我的车,马上走,一人25元,这里到敦煌还有120多公里的路。”看着他那张敦厚的脸,我们信了,不过说好的价格是每人20元。
    车子开始在去敦煌的路上飞驰,四野一片漆黑。让我惊奇的是:这会儿外面居然下起了大雨,这可是干燥的沙漠。雨点不时一阵阵打在汽车的玻璃上,司机将车开的飞快,起码有100公里以上,雨中的敦煌的一级公路好的出奇,车影也少的出奇。
    “这两天敦煌天气怎样?”,司机说:“你们赶上了好天气,昨天敦煌还在下土,估计这场雨后,明天敦煌会有一个好天气。”我们不禁有些惊讶,“下土?”
    一路的平地,让人昏昏欲睡。醒时已经在敦煌市。
    霓虹灯中的敦煌市繁华的和温州的街道没有什么区别。一路的高楼大厦,一路的宾馆酒店。路人稀疏,时间已经过了深夜。司机挺好,将我们送到一家敦煌最高档的宾馆前面停下,吩咐进去看看,并再次补充:“敦煌的房价很高而且没有车去莫高窟,这里好像以前有组团。”
   最后司机仿佛突然想起边上的一家宾馆,说:“去那里看看,那是我朋友开的说不定还有房间?”看着一脸诚恳而且善良的司机,我们深信不已,住的宾馆还行,房价从280元,一路下跌,服务员也一再强调司机和老板的关系,最后,我们已150元的价位住下。
    疲惫的我们根本不想再继续走了,背着登山包直接躺到了床上,一夜无梦。
    早上起来结帐时,大厅里有一对上海的夫妇带着孩子也正准备去莫高窟,核计一下,便准备和他们一起租车前往。这时昨天一脸善良的司机也来了,准备今天载我们去景点。看着他遗憾地离开,我们不禁警觉起来。搭上车和上海人聊起来,他们说昨天一起来的两个年青人,也住这家宾馆,只要120元。
    我的老天呀!原来昨天我们一直唠叨从柳园到敦煌20元便宜的过分,不过是这里司机的一种“诱客之计”,而所谓的宾馆老板是他的朋友,也是他们早就串通好的一场绝妙的“双簧”,还有没有公车去莫高窟也就是他们继续诱客的一种“骗局”。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路用桑塔那包客到底,直到掏空游客的钱包为止。
    人心至此也就做到了及至,何况他们那张善良敦厚的脸写满了笑意,谁会防备他们呢?
所以有时候我老在想,为什么要出去旅游,其实旅途中的经历就是人一生的财富,接触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事,我们可以渐渐成长,旅途即生活呀!
    穿过一段戈壁,莫高窟就在鸣沙山的尾端。远远看见沙山的时候,莫高窟也就到了。   
    这里是一片的绿洲,高大的西北钻天杨染绿四围,奇观!
    枕着绿洲的是一抹的沙山,远远看见沙壁上开凿的洞窟和沙山上的黄色泥塔。圣地已经到了。可是敦煌的画面一直定格在若干年前一部中日合拍的电影《敦煌》,漫天的黄沙,掩盖了一切,直至伟大的莫高窟变成沙山。看来这里埋着一段历史,我并不是喜欢凭吊历史的人,但是我非常向往。
搁在莫高窟前的河道已经干涸见底,即使昨夜的那场雨也没有给河道机会,沙漠太干了,莫高窟太荒凉了。站在河道前的高地上,满眼是黄色,除了天幕上的一抹沧桑的蓝。司机说如果你去阳关的话,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落泪,不是为古时的“西出阳关无古人”,而是为那宏大的“荒凉”,我突然无言以对,目光中的莫高窟无端地变的迷离起来,沙漠中骤然吹起干燥的风。
    进入莫高窟首先得过一段白扬树林。我一直以为西北的白杨树都如矛盾笔下的《白杨礼赞》所描绘的那样雄壮,其实并不竟然,除了钻天杨,枝、干、叶向上以外,西北白杨树枝繁叶茂,笼盖四方。阳光打在斑驳的杨树叶上,透出绵绵的绿意,吹拂林间的风,让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透过白杨林子,看见的就是莫高窟了,完全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子,莫高窟冷漠地接纳了我,古人开凿出来的洞窟几乎全部封死,沙石浇筑的洞窟外的走廊透出后现代的杰作,把古意掩埋。莫高窟被埋在钢筋水泥中,还不如继续被埋在风沙中让后人继续凭吊。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可以说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的佛教石窟寺。
    那一排阴森的洞窟中不知道是不是还保存有敦煌的飞天和佛祖?当1905年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物品换取一大批文书经卷的时候,敦煌就开始在流失。一箱一箱一车一车,敦煌已经不是从前的敦煌,留给敦煌的只有历史的遗恨。
    现在开放的只有10个洞窟,这10个洞窟已经被包装了,他们代表了敦煌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进入洞窟是严守把关的,相机被禁止带入,据说相机的闪光灯对彩绘有致命的危害,我站在窟外准备拍照时,到底还是被强制交出相机。
    开放的第一号洞窟曾经是道士王圆箓打坐的地方,他是敦煌的罪人。讲解员指着侧洞说,这就是当年王圆箓发现的藏经洞。整理时发现这里有浮沙,挖开的时候里面有成千上万的经文,现在这些经文全部保存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洞窟正中是释迦牟尼泥塑金身像,窟顶绘有大量的小型佛,在幽暗的光线下,洞窟充满一种肃穆。不知道当年王圆箓在洞窟中打坐的时候,心里充满了何种想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他没有发现自己打坐的地方在若干年后引起世界轰动,有这么多人来观瞻,只为看看他曾经最不屑打坐的地方。
    导游说日本也有一处莫高窟,进入的时候是要脱鞋卸袜,匍匐进入,这是对佛祖的尊敬。
    剩下的洞窟,和第一号洞窟大同小异,一般的格局都是洞口进入,洞门上绘有供养像,里面窟的顶部随时代不同在慢慢发生变化,从民居房顶型到圆形,圆形到方型,方型到棺木型,不同时代的佛祖脸型也不同,早期的头大身体小,到均衡体态,继而到视觉透视的运用,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而洞窟四周小佛像彩绘的变化更是独特,特别是其中北魏时期的四格漫画图,更是精妙。绘的是“王子舍身救虎图”,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图片色泽艳丽,人物形态突出,令人惊叹古人的技艺。
    飞天是敦煌壁画的一绝,当导游指着壁沿上小小的图像时,令我失望不已。飞天在佛界是悟性很低的佛,他们充当了佛界艺人的角色,供高级的佛娱乐,这和当时的社会非常的贴近。即使在最大佛窟中,高达几十米的窟中,飞天也不过只有一米的长度,可见飞天的地位,但是他们婀娜的身姿和反弹琵琶的造型确实充满了优美感,有时并不是最大的佛最有价值,价值往往体现在不经意之处。
    进入第十窟的时候,也就是敦煌向游人开放的最后一窟了。这顶开凿于隋代的佛窟成莫高窟一绝,据说它有三个第一而被冠以最有价值的石窟。首先它有保存最完好的佛像,这尊佛像是敦煌佛像中第二高度的释迦牟尼像,第一高释迦牟尼虽然漂亮但是它重修与民国时期,没有历史价值。其次里面保存了敦煌最大的飞天壁画,四尊飞天简直成了敦煌的骄傲,凌空飞舞,巧妙绝伦。最后是佛像一只最美的手,据说非常丰韵,比例近似黄金分割。以前这里有两层观佛台,据说这尊佛像比例失调,头大身体小,但是他符合信徒们的观赏习惯,仰望的时候,使佛像看起来非常协调,可见古代工匠在开凿佛像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人的观赏角度,足见他们技艺的高超。
    出了佛窟,充满一种敬仰,回望蓝天下发黄的佛窟沧桑依旧,它浸透了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
    (敦煌食宿交通很方便,特别要提醒的是去各景点有公车。到敦煌有一样东西是非尝不可的,那就是驴肉,俗话说“天上的鹅肉,地上的驴肉”,鲜美无比,吃驴肉一定要去“达记驴肉黄面馆”,那里味道最地道。)
 
作者:linxi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