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我们一行六人,告别了古城西安,乘车经宝鸡进入了连绵起伏秦岭,开始了汉中之行。3个多小时之后,汽车翻过了秦岭第二道高峰“酒奠梁”,进入了汉中地区。
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岭南岭北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汽车过了山岭,来到南坡,沉寂的景色逐渐消失了,被茂盛青翠的波浪所取代。透过挡风玻璃,看见沿路的山壁坡上,到处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让新绿的山影显得娇艳羞涩,而满山的树木一派苍翠,清净超然的风情越来越浓。
车在平坦的山路上跑着,不觉已经进了留坝县境内。司机小刘告诉我们说,紫柏山就要到了,那山下有个张良庙,很值得一看。经他这么提示,我想起来了,在来陕西的时候,有朋友叮嘱过我,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张良庙。没想到,这个紫柏山张良庙这么快就到眼前了。
紫柏山位于在秦岭南坡,在褒斜古道的留坝县西北,因山上有众多的古紫柏树而得名。紫柏山海拔2600米,古树参天,层峦叠翠,也是汉江支流——褒河的发源地之一。而张良庙就坐落在紫柏山下。庙宇依山傍水,左右有褒河支流两水相携,周围有五山环抱,碧水萦绕,紫气漂浮,幽雅祥静。建安20年曹操征战路经此地,面对这如锦似画的山水美景,不禁赞叹道:“无怪乎张良、子真在此隐迹,真乃天堂也!”
下了车,来到张良庙前,就觉得这庙宇有些不凡。青灰的门楼坐南朝北,是一正方牌楼。楼有9米高,重檐叠墙,券拱飞角,端庄肃穆,弥漫着一种很老的味道。正中的券门额楣上,有一块砖匾,上面书写着“汉张留侯祠”五个大字。大门两侧有一幅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称赞张良椎秦和黄石授书的佳话,当然这也是张良庙的立庙之宗。牌楼之下还树有一块石碑,上书: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
进了牌楼,迎面一幅“进履桥”匾,上面画着一个老人在石桥上穿鞋的情景。这所表白的,就是黄石公授《素书》与张良的故事。
张良(前256—前185年),河南禹县人。张良祖上本姓姬,祖父和父亲曾侍奉韩国五代君王。秦始皇灭韩之后,张良立誓要报丧国之仇。在他38岁那年,曾在河南原阳与人共同谋杀秦始皇,结果未遂。为逃避通缉追杀,他逃匿到下坯,埋名改姓,更名为张良,字子房。就在张良不知如何复仇之时,他遇到黄石公,并得《素书》。张良苦读得到玄机,后又遇到刘邦,并辅佐其打天下,逐成全了复仇之道。
这“进履桥”的故事载于《史记》。说张良在下坯,一次在沂水桥上遇见一老翁。老翁见到张良,故意把鞋子掉到河下,并让张良去拾。张良念其年岁已大,便不顾羞辱,去拾来给老人穿上。老翁没有致谢,抬脚就走。不一会,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让张良五日后在这桥上相会。张良应了,如约而来,可老翁早已在桥上。老翁责备他不该来迟,要他第二个五日天亮时再来。这次天不亮张良就到了,见老翁又在桥上,仍说他来迟了,又要他第三个五日早上来。这次张良前半夜就到了,过了一会老翁才到。老翁见到张良早到了,说应该如此,随后取出一卷竹书交给张良,说“读此书可作王者师,十年后兴天下。”张良接过书要下跪叩拜,老翁忽然不见了。此后,张良潜心研究,深得其道,以兴兵为策,在下坯领百余人聚反,后在山东微山与刘邦起义军相会,后辅佐刘邦灭秦亡楚打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看过“进履桥”往里走,便是大山门了。大门上方的额匾上书写有“保安观”三个字。这就是全国十大道教十大洞天的“极真洞天”。里面的三清殿院,供奉着道教始祖,即天宝君、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整个庙宇弥漫着道教的古朴气息。
祭奠张良的大殿,在大山门右侧的二山门之内,进了二山门,也就来到张良大殿院内。
来到二山门前,檐柱上的楹联引人贮足:知足知机,黄石素书酬大知;克谦克让,赤松仙踪仰高风。上有一横匾,横书“帝王之师”四个白色大字。大殿院也非一空旷的院落,院内有一所拜殿券厅,把大院分成前后两个部分。而拜殿券厅内,陈列着许多碑刻,歌颂张良与黄石公的功德和业绩。
在拜殿前的碑刻中,冯玉祥将军题写的石刻惹人瞩目:“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山古来稀,设黄石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
拜殿后的张良大殿巍峨壮观,气势轩昂,宫殿之上挂一巨大横匾,上书:“相国神仙”四个撼人的大字。这大殿内供奉着张留侯金光闪烁的贴金塑像,举目看去,只见张留侯端庄肃穆,谦和聪慧,大度超然。这自然是张良庙的点睛之处了。
张良庙与一般的庙宇不同,就是庙宇和紫柏山浑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族具有悠久文化意义的山景风情。据介绍,张良庙占地1.42万平方米,楼殿亭阁等156间,有碑刻42通,摩崖题字51块,匾额50多面,楹联40余幅,是汉中地区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古迹。
出了大殿院后的右门,便进入一幽静的花园。迎门是一棵巨大的米兰,巨大的树冠遮下了四五米的春影,满树花蕾如粟,即将绽开,溢香流彩。往里,有几棵古老的紫柏树,曲枝旋节,苍劲健壮,如寿星一般。院里一棵高大的玉兰树,已经绽放开朵朵白花,亮出一片高贵的身色。院的深处有个六角班爪的石亭,上写着“拜师亭”。人说,这亭子之名亦取典于圯桥授书的故事。当时黄石公授书张良后,告诉他“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吾师矣”。后张良到济北,果然见谷城山下有一堆黄石,纳头便拜,并取石供奉于家中,死后又将这黄石陪葬墓中。
在拜师亭外,巍然矗立着一尊巨碑,上书“英雄神仙”四个大字,我理解其中的意思,可能说世上英雄很多,神仙也不少,但是只有张良将两者具一身。说张良是神仙,显然是因为张良心境超然如仙。据记载,刘邦灭秦立汉封臣时说:运筹策于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而张良当时并不居功自傲,不甘受其封,表示臣以三寸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他要求不受三万户之重封,甘做留城万户侯,弃官辞封,退出朝政,隐居在这山林。
拜师亭后有一条山路通向后山。沿路向上而去,经过“回云亭”,过一道窄窄的汉白玉石栏的“云梯”,便来到“授书楼”。这是张良庙的最高处,也是最神秘的地方。遥看这座木质结构的歇山楼,八角展翅,凌空欲飞,两层阁楼高耸入云。而临近视之,楼的石阶和基石均采用大理石、汉白玉,建筑严谨,工艺不凡。抬步上楼来,见楼阁内有一黄石公塑像,手指拂尘,正授兵书与张良。此塑像与迎门的“进履桥”绘画遥相互应,也深化着了张良庙的主题。
站在楼上凭栏眺望,四周青山展翠,红黄艳娇,风细流长,纤尘不染,确是一方难得的神圣宝地。面对春情浓郁的山水,仰观俯察,不胜感慨。张良乃两千两百年前西汉高祖的开国谋略功臣,与萧何、韩信并称为“西汉三杰”,而其晚年不为名利又成功隐退,的确令人尊敬。
张良隐退是千古流传的佳话。人说,张良的隐退,并不是怕刘邦杀害,而是完成了为韩国复仇的目标和心愿,认为大志愿已经实现,完成了人生使命。我想,其中既有灭秦复仇的因素,也有个人修炼的品德。也许,这还有他一生寻求后的某些失落。张良立志灭秦,以报秦灭韩的夙仇,而辅佐刘邦得天下后,发现韩再也无法复兴,他只不过是像秦灭韩一样,重复了一次历史演变。或许,这种与其初衷相悖结局也是促其隐退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抛弃名利,漠视名利,寻求一种坦荡的生活,并且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断定自己,而不是被世俗所左右,是一种超然的境界。而对于张良这样功成名就的辉煌人物,能够淡化功名,能独自驾御自己,更是难能可贵,超群拔俗,令人敬仰了。
(2003年4月8日)
作者:wang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