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西安的第二天,下午三点有个新闻发布会,要去拍几张片子,可上午却没有多少事。吃罢早饭,在门口遇见电视台的泉帮,就约他一起去看风景。泉帮推辞说,上次来西安,你想去的这些地方我都去了,不想去了。这样吧,我们一起来的秋水没看过,你们一起去吧。说着,便打电话叫秋水到大门口来。
秋水也是第一次到西安来。头天来的时候,我俩曾一起去看大雁塔,所以现在也算熟人了吧。听我邀他一起出去游览,也很高兴。我们商量着看什么,都说看那些皇帝的陵墓没劲,还是去看风景好的地方。摸出地图,算了一下去附近景点需要花费的时间,最后确定去骊山看华清池。
西安的出租车,满街都是微型小奥拓车,觉得坐着不舒服,出远门想打一好点的车,只好慢慢等待。最后,好不容易拦上一辆绿色的富康车,这在西安也算是大车吧。叫下车来,谈好价钱,一起乘车向东而去。
骊山位于西安东30公里的临潼县,是秦岭的支脉,海拔800多米。从山的西面看去,山形如褐色的骏马,所以得名骊山。而山下就是那闻名遐迩的华清池。可是我们来的时候,谁也不清楚这里的情况,说不上什么东西来。等上了车跑起来,汽车司机告诉我们,这骊山可有故事了,可能哪座山也不好跟这骊山比。我问有什么故事,司机有些得意地说,嘿,你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不等我回答,他就说:那个烽火台就在这个山顶上,还有那“西安事变”,蒋介石就是在这个山上被捉的。经他这么一说,这山让人很感兴趣了。
记得刚上中学的时候,体形似胖大妈的历史老师给我们讲的第一堂历史课,就是这个戏诸侯的故事,如今让他这样一提,心里还有些怀旧的古老感觉。如今,我还记得老师讲课的情景和那故事梗概。
说是在西周末年,没落的周幽王耽于酒色,荒淫无道,整日与宠妃褒姒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不问国家和黎民百姓。当时周与西方戎狄经常发生战争,因为交通通信不便,就在这骊山顶上设置了烽火台,当遇到紧急的情况以烽烟传递要情。这可爱的周幽王为了让那美女褒姒笑一笑,竟然下令点燃骊山烽燧,把各路诸侯诓骗过来。各路军马以为都城有了敌情,纷纷赶来救驾,褒姒看了,高兴一笑。幽王高兴了,满足了,可让那些奔波而来的诸侯悻悻而归。到了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大举进犯镐京,这次再点上烽火,可就没有人马前来了,所以都城轻易被攻占,幽王被追杀在骊山脚下,西周从此也就灭亡了。
从城里去骊山有30公里的路途,一会就到了山下。骊山修建了索道,不管山有多高,给上山带来了许多方便。看下午有事,时间很紧,不能一步步攀登了,便花了40元买了往返的索道车票,乘索道向山而去。
透过吊箱里的窗口往外看,青翠的山坡斜着从身后溜去,云雾和明亮的辉光飘洒而来,一种提升的感觉,飘滑的感受,让人插翅飞翔一样。举目远望,山上还带着一层湿润的迷情,漂游着许多春天里特有风烟,山情迷蒙。俯视眼下的华清池,九龙汤的碧波荡漾,亭台池谢迷醉在花色之中,还没醒来一样。而这索道如同一盏夜里的灯,滑过之处,景物变幻着旋转着。就在这凌云遨游不久,山上的车站到了,我们来到了骊山的高处。
这里离着山顶还有一段路程。出了车站,迎面是老母殿,漆红的梁柱在云雾里有些幽静。眼下大殿院落正在整修之中,沙石遍地,但这也没耽误那些求仙拜谒的人在殿前烧些烟火。原来,骊山是一处道教之地,正如这座山一样,弥漫着浓郁质朴的道家风情。这山上还有老君庙、三元洞等道家场所和遗迹。
从老母殿里出来,举目南望,山的顶端还迷离在山雾之中。山上披着一片翠绿的柏树林,郁郁葱葱,让人猜不透那山上的情景。向人打听过了,从这到山顶至少有两百米高,要想抵达山顶,还要攀登一番。心想,既然来了,又要去找寻记忆了几十年的历史遗迹,哪肯放弃去看烽火台的机会。
沿着泥泞的山路向上走去。山坡显得有些陡,加上前些天的雨水洗洒,路上的泥有些滑,不小心就会滑下去。一边小心翼翼走着,一边用手扶着那些柏树,护着自己。过去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了,活动得少,如今爬起山来竟然有些喘,膝部也有些酸痛,但还是忍着,一步步上到山顶。
烽火台终于在我们的面前露出了面容。仔细打量一下,这烽火台有十几米高,底座有八九米见方的样子,一面有一处门,供人进出用的,另外三面还各有一个不到一米的拱型的小门,是供烽火燃烧时通风用的。进了烽火台,中间是一个两米见方炉筒,直通烽火台最高处。炉筒分两三层,上层是加燃料的,中间是一个炉口,像烧火的炉膛一样,下面是一个出灰的炉口,中间有炉条。炉筒外是一圈楼梯,像一般塔里的旋梯一样,直通台顶。上面有一个平台,可了望四周,台子的高处还有一个高高的旗杆,眼下虽没有悬挂什么,但是可以想象旧时军旗飘扬的样子。
面对这久不在生烟的烽火台,心里生出一簇簇浓郁的飞烟,唤起了对往事的联想。骊山烽火戏诸侯,美人一笑失天下。这个可怜又有些无奈的烽火台,在几千年的风雨里,不知道有过多少的悔恨和悲酸,有多少怨恨和沉痛。可惜,历史是无情的,从不会给人悔过的机会,所以人们做事又需三思而行。
慢慢下山来,回到老母殿,心想去看看那个“捉蒋亭”,可导游图上没有这么个景点,到是有个叫“兵谏亭”的地方。一问山上的工作人员,才知道这“兵谏亭”就是原来那个“捉蒋亭”,后来人们为了缓和对台关系,才改了这么个名字。要不然,起这么个揭人家疮疤的名字,让谁也不会高兴的。
和秋水商量着,还是想去看看那个亭子,毕竟那里曾经发生过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于是我们放弃了下山索道车票,在那暖风细飞、山景新嫩的风情里,沿小路一步步下来。
过了老君庙和西安八景之一的“晚照亭”,快到山底了,看见有一块路标牌指示着“兵谏亭”的方位。果然,没走几步,那个名字很熟而形象又很陌生的亭子就展现在眼前。这亭子是方型的,有些笨着,军事工事一样建在山壁之下,呈灰色。亭前有一块斜卧的黄色古怪的石头,上面用红字刻写着“虎斑石”三个很漂亮的大字。山壁上,有许多题词,红笔写在垂壁上格外引人瞩目。陈成先生题写的“正气浩然”,还有他人写的“人间正气”等等,抒发着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钟情,表达了对正义举动的敬仰。这的确是一个事关国家前程的举动。
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不知道蒋介石他老人家怎么想的,身为南京政府元首却一心想敲掉共产党,强令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进攻陕北红军。1936年12月蒋介石抵达西安督战,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先生大义凛然,毅然兵谏,12月12日在山下的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先生,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经过各方的努力,蒋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获得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扭转了中国的时局。
离开蒋介石先生曾经躲藏过的那个山壁石缝,回想着这位一代人物的狼狈景象,心想历史就是会嘲笑戏弄那些一心只顾自己的好恶利害而对国家和民族不负责人。的确,人要放弃自己很多东西是不容易的,但是到头来,你不放弃,别人就会让你放弃。许多事情就是这样。
到了山下,来到华清池,这里的春天也是细腻飘香的,也是多情善感的。过去皇帝对这里很有感情,兴建行宫。到唐玄宗时,大兴土木,修汤池,见宫殿,并取名“华清池”,并在里宠养着一个误国的杨玉环。唐朝那些伟大的诗人也不惜笔墨,投其所好,吹捧一番,一时风光不已。就是这个左右朝廷的贵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把好端端的强国给彻底毁了,唐朝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如今盛唐已去,风光不再,那干涸的泉池也没了杨贵妃洗浴的往日荣华。在这历史的信物面前,我觉得那“安史之乱”来得那么自然,那样应该,而最后杨美人被缢死又丝毫不让人感到奇怪。
我相信出租车司机的那句话了,骊山真是不同一般。这个围绕国事、美色发生故事的地方,让人产生许多感慨和联想,也发觉道教在此所具有的超然意境。虽说美色是社会的一种景象,是世界美好的一面,可惜那些“爱江山也爱美人”的人,为了红颜一悦,不知误了多少国事家事,而类似的事又不鲜有,多少年来被历史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遍遍上演着。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也好,唐玄宗迷恋杨贵妃也罢,这并不是社会生活中的偶然,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情景。这真让人感到,世界上不管人的地位高低,身份贵贱,最难管理和约束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感觉不到的自己。而对江山与美人的选择,孰是孰非,沉寂的骊山可能会说出几分。
(2003年4月4日)
作者:wang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