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火车,南京便以她那闻名的热浪拥抱了我们。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在这火热中感受了南京城的神韵。
都说南京的景点大多是跟死人有关,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可谁叫这儿是六朝古都呢,无论名人轶事还是惨痛历史,可以拿出来纪念的,总比别出多些。而南京又是个虎踞龙盘、风景秀丽的地方,自然又比别处更受人青睐。大屠杀纪念馆我不敢去了,不敢直面那段沉痛的历史和无数的冤魂。于是,直接上了中山陵。
南京的绿化在全国都非常有名,车驶入钟山风景区,满眼都是苍翠的绿色。来到陵前,那一溜宽阔的白色石阶把视线一直引向山腰那座巍峨的殿堂,中间间隔几道石牌,让长阶看起来不高也不远,可真要一口气爬到尽头,早已两腿酸软。这时极目远眺,南京城的高楼大厦一览无余,显示着这座现代都市的繁华,却把右边的紫金山衬得孤寂而神秘。风很大,两旁的森林传来阵阵松涛,孙先生长眠于入地三分的石棺中,应该安息了吧。
跟中山陵络绎的人流比起来,明孝陵显得有些冷清。有些剥落了的褪色的红墙,掩映在绿树中,在夕阳的余晖中更觉惨淡。没落,沉寂,往日的帝王风范早已不复存在,只有神道两旁巨大的石雕兽像还透着些许王者的威严。我只远远地看了看这座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便匆匆离开,生怕惊醒了沉睡地下几百年的灵魂。
灵谷景区是钟山又一个清静的去处。灵谷寺正在修缮,跟别的寺庙也没什么区别。无梁殿里阴森森的。倒是灵谷塔挺别致,爬到塔顶,无尽的绿又涨满了我的眼帘,心情豁然开朗。从塔上下来,一个人偷偷地去看邓演达的墓。我默然地站在碑前,想象巨大石墓里躺着的那个人,在生的时候是做着什么,想着什么,却是徒劳。每个人的内心深出都是孤独的,永远都不可能有人能真正理解。对生者来说,纪念的也只是死者的生平,他的心灵之底,无人知晓。
夕阳中来到梅花山,可惜来得不是时候,满山枯瘦的梅树,毫无景致可言,只能在脑海中想象初春妩媚的嫣红了。据说孙权的墓就在此山中,山上还有一座他的塑像,也无从考证了。
雨花台是个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的所在。伪政府时期,这里曾是国民党的刑场,洒满了许多为民主而献生的爱国志士的鲜血,今天雨花台的建筑也多为纪念他们而建。而雨花台名字的缘由,却是真真切切的一座古雨花台——南朝高僧云光法师说禅讲经之处,飞檐玲珑,给这样一个庄严肃穆的景点增添了一些古典的浪漫与悠然。雨花台也有不少古人的墓,想必大多也淹没于荒草之中了。原来以为南京的雨花石就产于雨花台,可到了这里才发现,此处可没有什么晶莹剔透的五彩石子,倒是因为沾了“雨花”之名,那些可爱的石头比别处还卖得贵些。上中学时,同学曾送我一粒雨花石,于是便喜欢上了。我一直以为,这石是有灵性的,要不,她怎么能幻化出如大自然般绚烂的色彩与图案?
人说想要追忆金陵故都的粉饰繁华,就得上秦淮河夫子庙去,傍晚时分,我来到了这里。可眼前,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那曼妙多姿的秦淮河吗?没了桨声,也没了灯影,只有水面上漂浮着的白色垃圾和塑料游船,与周围仿古风格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我站在古石桥上,真不忍心再去看那曾经流淌出“烟笼寒水月笼沙”那样优美意境的河。幸好,夫子庙的修复已经颇具规模,建筑样式、街道格局也是古色古香。可是,从那些干净清丽的粉墙黛瓦上,从那些乌漆油亮的雕梁画栋中,甚至从小巷深出李香君的旧楼、吴敬梓的故居里,都无法再找回当年如酒如歌、如醉如梦的金粉艳迹了。大脑中所有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得来的歌舞升平的秦淮印象,都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而浮沫飘零。尽管这样,我还是沉醉在此,静静地站在河边,思维也开始飘忽起来。也许,李后主孤独忧郁的身影就倒映在这并不清澈的河水中,而从那乌衣巷里飞出来的,应是昔日王谢堂前的燕子吧。事过境迁,历史不会重演,是与不是,自有当时的明月为证,我所能找到的,便是此刻沉浸在历史长河中宁静悠远的心了。
在南京的最后一站是玄武湖,被青山半抱着的碧水、夏日的荷花、郁郁的湖洲,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深深地留在了美好的记忆里。
看过风景,走上街头,这才发现,其实南京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她那无处不在的文化底蕴,已经和这座城市深深地融在了一起。这神韵,就在那满街高大挺拔的梧桐树荫下,在北京东路两旁水杉优雅的身影里,在古朴庄严的城门下,在各式鸭肴浓香的美味中,在都市川流的人群和闪烁的霓虹里,在每个普通南京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之中。
终于要离开了,短短的几天,没法走遍南京的名胜古迹,更没法去细细体会南京的点点滴滴。我知道,我还会再来,不光为了没看过的栖霞山的红叶、来不及品尝的鸡鸣寺的清茶,更为了我心中的梦。南京,一直在我的梦中缠绕。
作者:tan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