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杭州到绍兴有高速相联,交通很方便。等汽车下了高速,看到路边齐整的农家楼舍,我心就收紧了,因为我知道经济的现代化和传统的农业经济闲淡的生活往往无法相容,而后者是水乡赖以生存的环境;水乡还在吗?继而车经过了一幢外形丑陋的带有欧风的建筑,外墙上赫然写着“XX电力局”。当经过柯桥宽阔街道和规划严格的“中国轻纺城”、“中国纺织机械城”时,我已经在告诉自己不要抱什么奢望了。
事实不出我所料,绍兴已经是一个现代的小城镇。水乡已不在,就看水乡的人吧,好在绍兴有鲁迅。百草园还在,三味书屋还在,还有一座鲁迅纪念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向南的泥墙跟一带,就有无数的乐趣......”从幼时熟背的文字和长大后翻烂的书卷中鲁迅这个名字越来越熟悉,新中国长大的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中有太多他的影响。
个人一直很喜欢鲁迅,随着展览呈现的照片和 物品,旧时熟悉的文字重又浮现眼前,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看着鲁迅幼时和农村孩子钓鱼玩耍,听外婆讲故事,看社戏;告别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后,他进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继而祖父离官,他不得不时常在当铺和药店之间穿巡......渐渐地,从前绍兴城的影子也越来越清晰。
鲁迅是生动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年少时和劳动人民的接触到家境败落后渐识人间悲苦,从17岁离开故乡找寻周围的人们丑陋的原因,学矿、学医,到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道,最终弃医从文,完全是一个人认识社会找寻自我的生活轨迹。鲁迅的文中充满了对人、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追求,因而才不能忍受社会的丑陋和虚伪。他也不是一直宣传的革命家,他只是做了一个正直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所做的选择。他的文中也有彷徨,并因此显得更真实和可爱。
在鲁迅的小说中咸亨酒店本不是一个荣耀的名字,现在俨然成了一家百年老店,孔乙己的雕塑也被立在店前成了招揽生意的牌子。那个曾经欺负过孔乙己的店主如果在世,一定坐在后院乐不可支呢。如果孔乙己还活着,会不会告他侵权?不过打官司也不紧要,谁交他当时还欠人十九个铜子呢?
如果孔乙己还活着,凭着家喻户晓的名声,他也不愁生活没有着落。旁边不是开了一家“孔乙己夜总会”吗?孔先生只需收取名誉使用费又很可观了。平时走走场,抽空还可以到外地走走穴,进帐定会不少,只怕也是左拥右报生活糜烂了,还用考什么进士?
绍兴还是徐渭的故乡。小时候读了很多聪明的少年徐文长戏财主的故事,现在终于到他的曾就读的“青藤书屋”追忆故人。书屋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里。进得门来,院里种植的疏竹红枫展示着主人的清雅。走进屋中,清晨的阳光从雕刻朴拙的窗棂透过来,洒在磨得光滑的书桌上。简单的两间小屋,陈设寥寥。后院的一口古井,青苔斑斑。
徐渭命运多舜,出身庶人,虽受嫡母器重,却早成孤儿;虽文才盖世,无奈科举屡次不中只好给人作幕僚,一身傲骨不堪寄人篱下。后以授书为生,潦倒终生。徐渭文诗书俱佳,更以画为胜,只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有生之年宏图大展。 我们在书屋中细细读解屋内陈列品中主人的一件件墨迹,直到后来为自己所写的墓室铭,才气共一生的怨愤不伸力透纸面,令人慨叹。细想古时有才之人多为命运所弄,今人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才能和成功也未必能划等号。时代不同了,但成功的原因除了才干,总还有其它的因素耐人思寻。
在绍兴没有看到梦里的水乡,绍兴城只是保留了有限的几条笔直的河道,象北京的筒子河,然后摆几条乌蓬船做旅游用。我开始反思水乡的生存条件:河道是天然形成的,人们沿河而居,当时的道路条件简陋,没有汽车,船支在河网里穿行更迅捷便利。人们的生活简单,河水较少受到污染;当社会发展了,汽车出现了,人们找到更方便的交通工具,并为此建设宽阔笔直的道路;水网成了阻碍,于是被填平,人口激增,河水污浊,人们不愿意在水边生活;城市改造,高楼林立,河道更难以容身;水乡逐渐消失了。
道理就这么简单,水乡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被淘汰了。我们虽喜欢水乡,但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按照我们的喜好过着古老的生活。罢了,就让我们到自愿选择仍然在水边居住的人们那里去体验水乡了。我们临时改变了行程,打算到苏州看看。
作者:jerry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