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泰山>>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于是想去看看泰山。
离开青岛的时候,就下起了雨。火车在雨夜里行驶,窗外是一片模糊,车厢里却是人声鼎沸。正值旅游旺季,满满一车厢居然大部分是去青岛避过暑的武汉人,不时能听到乡音。一问,他们多是先游过曲阜孔庙和泰山的,忙向他们打听泰山的情况,回答都是:爬爬楼梯,没什么险要的。听了这话,心里有了一丝的遗憾。
一觉醒来,已是半夜,同伴们正在和对面的乘客聊天。对面的这位中年人家住青岛,老家在泰安附近。据他自己介绍,他有泰山的长期票,因此常登泰山。几乎每隔一个星期就一个人乘火车到泰安,火车是夜里两点钟到,然后连夜上山,看了日出后下山,当天乘火车返回。这次是听天气预报说有雨,专门去雨中登泰山的。听到这些,不禁好奇,泰山究竟有什么迷人的地方,引得他这么流连忘返呢。
凌晨两点钟,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泰安车站。还下着雨,我们带着大包小包的不敢乱跑,就到候车室睡大觉。那位中年人穿上了雨衣,和我们道别后,消失在了雨幕中。
天亮后,雨停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出了车站,迎面就看到一座大山横亘在天际,乍见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打算拿相机照上一张,旁边拉客的司机笑道:这还不是泰山,泰山在这座山的后面,看不到的。真是名山不易见,此时的泰山有点深藏不露的味道。
乘车往中天门,一路上山路蜿蜒,车摇摇晃晃的行驶,人也一个个睡得东倒西歪的,笑得售票员合不拢嘴:没见过这么能睡的,扔山下只怕也醒不了呢,哪里象去爬山的样子。的确,和旁边那些上上下下收拾得当,手握手杖,头顶太阳帽,身披雨衣的游客相比,我们不仅两手空空,而且穿的还是短袖。好心的售票员提醒我们,山上冷,又下过雨,一定要加衣服。可从火炉般的武汉出来,哪里会想到带上长衣呢。只好每人准备了一件短袖外衣,准备冷了后加上。
从中天门开始的山路还比较平坦,据说是登泰山最平坦、最轻松的一段路,叫快活三里。由此向上全是石阶,延绵不断,直到山顶。这时已经能看到泰山的模样了。两座高耸的山峰相邻,南天门就雄踞在山口处,两山中间是山涧,清泉流鸣,石阶依山势而砌,紧临山涧,如玉带垂下。此时山下是雨后初晴,阳光明媚,而山顶却是云雾密布,烟岚缭绕。仰望南天门,在雾中时隐时现。一阵风吹过,上面的石阶似乎动了起来,人如上天梯,跃跃欲飘。
爬楼梯是件很枯燥的事情,好在一路上都有风景印入眼帘,或石刻,或奇松,或飞瀑。
石刻是泰山的主要人文景观,也是泰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要因。自秦始皇封禅以来,历代皇帝无不登泰山祭天,文人骚客们也纷纷前来怀古,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墨迹和诗篇。在泰山上,可谓五米一碑,十米一刻。有占地几亩大的石刻《金刚经》全文,气势恢宏,鬼斧神工。更多的石刻却是依景物而作,与景色溶为一体,如浑然天成的。对于书法和诗词爱好者来说,可谓身入宝山之中了。
所谓奇松,实际上是普通的松树,只因为秦始皇登泰山时曾在此树下避雨,护驾有功,被御封为五品大夫,后人称之为“五大夫松”。现在看到的松树其实是后人补种的,原树早已经枯萎,随始皇帝升仙上天了。然而盛名之下,还是有人排着长队,等候着与之合影。树前更建有五松亭来纪念。
飞瀑倒是名副其实,在五松亭旁的云步桥上就能看到。云步桥上是御帐坪,据说是宋真宗休息过的地方。坪下瀑布悬流,石壁上镌有“云桥飞瀑”几个大字。桥下有亭,楹联是:目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勾绘的就是这松、桥、瀑构成的风光。在这里听泉观瀑,别有情趣,正所谓:十里青山,一挂流水,都作许多情。
吸引我们的还有身旁走过的人。泰山的挑山工是很有名的,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所描述,那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今日一见,感觉如其说是“挑山工”,不如叫“背山工”更恰当。每人身后一个超过头顶的大背篓,堆满了货物。持一个丁字型的木杖,很粗很结实的那种。这根木杖可是他们的宝贝,爬山时垫在手肘下,当拐棍用,可以省力。停下来时,把木杖往背后一支,把背篓搁在上面就能休息。他们步伐稳重,脚踏实地,一路之字形向上。虽不迅捷,但有种持之以恒的力量,令人钦佩。
一路向上,过了对松亭,就进入了泰山十八盘。还是石阶,有几千级,据说又分为“慢十八盘”,“紧十八盘”,“不紧不慢又十八盘”。此时也没心思去仔细区分了,冷字已经牢牢占据了我们的大脑。随着高度的增加,仅有的短袖早已经抵挡不住寒冷。找出能穿的衣服,也不管大小样式,只管套上身,真正成了“乱套”了。这时,我们已经进入了云雾之中。随风吹来薄薄的烟霭,在身边飘荡,等你伸手去触时,顿时不见了踪影,只在手心留下淡淡的水气。
在升仙坊前,留下了合影之后,带着点修成正果的沾沾自喜,开始了向南天门的最后冲刺。
此时天气更加恶劣,不知何时,四周已是黑云一片,只能看到前面几级台阶。身上很快结上了水珠,头发也象洗过一样,耷拉下来。要是下雨就麻烦了。想到这里,也顾不上休息,咬着牙,一鼓作气到了南天门。
走在天街上,感觉没有前人描写的那么独具特色。很普通的一条街道,除了大门的那座牌坊有些气势外,其余皆很平常。想找找李老先生文章中描写的那些风格各异的店铺招牌,却也没看到。不知道是因为雾太大,还是早已经不知所踪了。遗憾之余,想想这里是泰山之颠,建立这么一条街道,也实在不容易,不知需要多少挑夫一篓一篓的肩挑背扛才能完成,心里也多了几分感慨和敬佩。
伴着冷风,在迷雾中穿行,影影绰绰的过了几个名胜之处,到了玉皇顶。至此,终于把泰山踩在了脚下。可我们却没有一点点“小天下”的豪情,缩在玉皇庙前的一块大石碑后补充热量,连碑上写的什么也懒得去看看。后来从电视里才知道,那是泰山最大的一块“无字碑”,真是巧了。
风越来越劲,吹散了云雾,周围的景色渐渐显示出来。追逐着迷雾,我们又依次游了瞻鲁台,拱北石,仙人桥。虽然是雾里看花,见不到真面目,却也别有一种飘逸的味道。四周阵阵烟雾缭绕,人如同在仙境中行走,不由得想起:“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的佳句来。
下得山来,回首再望南天门,依然云遮雾绕,亦幻亦真。山下却是阳光灿烂,照在身上暖暖的,与山上的景遇相比,恍若隔世。正是:泰山峙立,五岳独尊,雾里相看,天上人间。
又:下山途中还有关于“女儿茶”和“风月碑”的小故事,将在旅途拾零里告诉大家。
作者:Devil_CavaLier
呵呵!写的不好!希望大家给我意见!
作者:Devil_CavaL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