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武夷山
前记:
到上海近两年了,期间换了两次工作。每天随着人流在这座城市的地底下穿行。打量着灯箱广告里变幻的都市时尚和往来人群匆忙的脚步,有时会受到无名的鼓舞,加快步伐,超过前方的行人;有时候疲惫就象流感一样袭上心头,觉得自己是尘世中一迷茫小蚂蚁,飘来飘去,不知道前进的方向。这种感受沉淀多了,便是离开这座城市,小遁片刻的时候了。
收拾背包,告假两日, 我和陆一起登上了南下的列车。这也是我们两个小蚂蚁的第一次一同远游。
从武夷山回到上海,重又陷入忙忙碌碌的正常的生活之中。本来打算乘着余兴,把这篇游记写完。谁知每天上班、下班、加班之后的我却疏懒了这份心情,一拖再拖。再提笔时,似乎这次旅行已离我很远了。心里又在掐指盘算着下一次的出游,无奈,来日苦长,只好回头顾盼渐去渐远的武夷山之游。
8月18 日
上饶火车站
一夜无话,醒来时,火车已行驶在赣南的丘陵山地间。
火车进站,到了赣南小城——上饶。刚出站,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火车站的气息:火车站上人来人往,空气里混着各种小吃的香味儿、油味儿还夹杂着摊贩的吆喝。看来,无论城市大小,火车站给人的感觉大抵还是相同的。它象是个破折号,一切的内容还在其后。
门口举着各色小旗的地方导游招呼着各自团里的成员。到武夷山还没有通火车,所以上饶成了过往游客的中转站。我们俩也找到了来接团的导游小张。因团里还有旅客乘坐另外的车次,我们便在火车站旁的一个饭店边吃早点边等边打量着这座城市的一角。印象中的上饶,总与与集中营联系在一起,不似眼前的这般的喧闹。或者…也许…城里还留有青石铺地的老街呢,心里这么想,便希望回来时可以多些时间,往城里面走走。
逝者如斯夫
张导带着我们一行十人来到了去武夷的车前,眼前这车与我们想象中的旅游巴士相去甚远,分明是部破烂不堪的载客小巴嘛,心里不由地对此行旅行社的种种承诺打上了大大的问号。陆拉拉我的手说:“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坏了自己的心情。”小车载着我们在上饶城边绕了一圈,又载了几个旅客,开始驶向武夷山。
车在公路上疾驶着,清新的风很快吹散了刚才悻悻的心情。眼前这一切又把我带回到1992年的夏天,还在读大二的我与几个朋友一起去黄山游玩,一样破旧的车,一样快的车速,只是山更高路更险,一路大呼小叫的我仿佛是坐着敞蓬跑车在兜风。想想现在的我,计较着车的好坏,盘算着自己的得失,哪还有当年的豪情和率性?是所谓“逝者如斯夫?”……
山涧嬉鸭 蓑衣牧童
比之我所到过的山区,这一路的山比较的平缓,错落其中的村庄更具有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往往是这样的场景:公路两旁宽阔的田野,间隔着或宽或窄的山涧,其后便是不同层次的大大小小的山,让人捉摸不透这山山水水之间的距离。
这里的山涧因山势平缓,没有奔流向前的气势,却不乏情趣。清澈的溪水流淌在鹅卵石铺就的溪床上,俨然就是一个清水池塘。只是在有落差的地方,就形成一个微型的瀑布,水声潺潺。偶尔会有连续的几叠瀑布,甚是好看。
远处,一群在山涧里清水池塘上嬉戏的鸭子吸引了我。池塘临近人家。白墙、青瓦,屋旁孤零零耸立着一株高大的树,树形挺拔飘逸。纵眼望去,很能拨动人的心弦。水面上点点闪闪的阳光,配合着那些游来游去的鸭子,让静态的风景平添了几分动感。几只岸边的鸭子,伸展了一下羽翅,扑腾入水,身后拉开了一面面水扇。可谓神来之笔。
山回路转,车行至背阳的山阴。吹到脸上的风骤然凉了,仔细体味,风里还夹着蒙蒙的雨丝。是下山的路,车速却忽然慢了下来。向窗外望去,原来是在等着牛群上山。七八头牛沿着公路不紧不慢地走着, 走过车窗时还不忘抬头低哞一声,一派当仁不让的样子。后面跟着一个身着蓑衣蓑帽的小牧童,举着细细的竹鞭,拢着不听话的小牛向前。时近中午,他那严严实实的打扮与我们一车的人形成鲜明对比。正纳闷呢,看到他帽檐上细细密密的水珠,恍然明白,这蓑衣乃是山里牧牛的必需。
糊涂的午餐
由于炸山封路,我们在路上又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公路进入闽北段便开始变得坑坑洼洼,与赣南公路段相去甚远,可福建似乎要比江西富裕。难怪那位上饶的司机,听到旅客的抱怨和比较时一脸的骄傲。
经过武夷山市区时,张导简单介绍了武夷山市——原名崇安的小县城的历史。匆匆路过,没觉得她有什么特别的韵味,只是觉得她象某个故乡的小镇,有点亲切,有点遥远。
经历了一番颠簸,我们终于到了住宿地——大红袍山庄,位于武夷山度假区内的一家旅社(区内旅社多以山庄做后缀),取名于当地名茶“大红袍”。门面虽小,倒也颇有气派。但看看它的标价, 便觉得若没有参加旅行团,难免会有做冤大头之嫌。话说回来,里面设施齐全,看上去也干净清爽。
团里还有四位来自广东的旅客未到,下午三点才开始游景点,我们有充裕的时间饱餐一顿。一路下来,毕竟有点饿了。
信步走到一家旅社附近的某某美食店(隐去店号,以观后效),店面宽敞干净,门口明码标价。可能是过了午餐时间,店里顾客寥寥。但我们还是放心地走了进去。服务员小姐很热情迎了上来,向我们介绍各种特色菜。我顺着她的介绍,望着一盘盘色泽鲜润的生料配菜,心里一下馋开了。
上菜时,一列的小碟袖珍装。等结账时,我们又愣了一下,方才小姐推荐的12元一碟的纯天然无污染野菜一下变成了18元。可小姐一口咬定,刚才报的就是那个价,脸色也不如先前那般灿烂了。我们回头去望那明码标价的牌子,只有些早点的价目。?!空口无凭,我们就这么吃了一顿糊涂的午餐。
花笔墨写这些,是因为该事件着实影响了一下我们当天的游兴。二来,也是提醒各位——“眼见为实”的重要意义。
传说与鹰嘴岩
写到这里,该说说我们的导游小张了。 他个头不高,黝黑的,笑起来,诚恳且腼腆。一路上的他,少言寡语,若有所思,似乎游离于我们之外。到鹰嘴岩的路上,他终于打开了话匣:“我们武夷山风景区有着典型的丹霞地貌,几万万年前,这里还是汪洋一片,后来地壳运动,海底的岩石渐渐突兀而出……”听着他用略带闽北口音的普通话娓娓道来,大家会心地笑了。广州来的几个小姑娘,便叽叽喳喳地一路问开,气氛也就热闹起来。
沿着石径向前,不知是天色变了,还是两旁的黑黝黝的山石靠得太近,总之,看着身旁巨硕无比、浑然一体的岩石山,心里很感压迫。渐渐地,张导关于此石形如巨树,彼山状若“泰坦尼克”的介绍在我耳边淡了下去,我在意着周围的阴晦。终于爬至半山平台,在高度上把先前的山石踩在了脚下,心情才随之舒展。平台上向前望,暗淡的天光衬着山色,更显得下面山谷的幽深莫测。前面不远处便是鹰嘴岩的前半部分,在远处可以望见双乳峰。而那些关于王母娘娘、保姆、金童和恶鹰的传说,把这远远近近的山连在了一起,同时也让人感到此境非人间。
似洞非洞为仙洞——水帘洞天
沿着石阶向上,便到了水帘洞。
眼前一扇巨岩,拱状向前突兀,仿佛是被海风吹鼓的船桅。底下一汪潭水,四周绿树芭蕉,上方平台巍然一木屋,据说是当年朱熹讲学的所在,如今供着理学三圣的塑像。自崖顶飘下两根水线,经风一吹,飞洒成雨雾,滋润着潭边的芭蕉。
环顾四周,一片空旷寂寥,何来的水帘,何来的洞?
张导见大伙儿面露狐疑之色,卖起了关子,说他有三问,若我们中有人答得全对,就请大家喝茶,听者踊跃。
一问,崖面上的两个石刻所谓何意?众人面面相觑,古文篆刻好像离我们远了点。交头接耳了半天,“是‘活源’,活水之源的意思!”有人顿悟。正确。
二问,石台上的木屋结构精巧,可独独缺了一样材料,猜猜看?早有细心的发现,“是瓦!”抬头看,果然,这桅状巨崖把木屋含在其中,天然的挡风遮雨,无瓦又何妨?
三问,这水帘洞,洞在何处?眼见着胜利在望。可关于洞,大伙儿一下没了方向。终于放弃了喝茶的诱惑。张导口中念念有词:“我们武夷山市是三教胜地,尤以道教历史渊源。佛家所谓‘有门无门为佛门’,道家所谓‘有洞无洞为仙洞’,我们现在就站在洞天福地里呢!”
体味着这话语里的玄机,我们又不甘心地问道:“那么,水帘呢?”
“水帘洞的水帘只有在每年的春末,雨水集中时,方可一见。”张导也为大家感到遗憾,似乎是为了弥补,他告诉我们,男左女右绕潭一周可以带来好运。我们也都虔诚地去走了一圈。
观瞻如今有些落寞的木屋和石台上零散的原木凳几,想象着当年的儒士在一起研修讲学,茗谈奕道的情形。
天色渐晚,水帘洞在暮色的覆盖下愈发显得空灵旷寂了。
极端推销术——蛇馆里的烫伤表演
从水帘洞下山回度假区的路上,导游又带我们逗留了一下半山腰的蛇馆。一进门就被小姐引入一个单间,房间里弥漫着中药的清香,心里明白这是旅游团的购物游安排。可是讲台上一只火炉和一条烧红的铁链让我不由地想到前不久读到的一篇报道。难道这风光秀丽的景区里还允许这种残忍的推销?
果不其然,那位清秀的小姐一番介绍后,就以手试火,接着飘来了肉糊味。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为她涂抹据说有神奇疗效的蛇药。我紧紧拽着陆的手,不忍再看。心里也记住了这种药的品牌——宝树堂和那位台湾老板所倡导的无异于自残行乞的推销术,愤然离开。
据一路游来的广东姑娘们说,宝树堂在黄山上也有“分舵”。看来宝树堂还大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架势。本该济世救病的药店,却耍着人血馒头的把戏,偏偏又有人带着去看,匪夷所思。
作者:amy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