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应县城内东北隅,又名北寺。 该寺原有山门、舍利塔、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等,如今,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其中,大雄宝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平面略呈方形,斗拱疏朗,尚可看出金代建筑风貌。殿内的藻井四面金龙盘绕,造型美观,构图精细,是研究古代建筑学的实物资料。殿内四壁的壁画,始绘于清代,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
应县净土寺,也称北寺,金代建筑,是我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开寺门,我们会看到寺内柔光洒地,大殿金碧辉煌,龙凤飞舞,楼阁错落有致,与壁画浑为一体,似乎置身仙境,十分壮观。净土寺是我国存世至今不可多得的珍品,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雕刻方面的高超技术。
景区相关资料
应县净土寺位于应县城内的东北隅,也称北寺,是我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代《应州志》记载,净土寺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由僧人善祥奉敕建造,距今有870多年的历史。寺院原有山门、舍利塔、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等。如今,只剩下大雄宝殿和配殿。
大雄宝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历代都有维修。宝殿长15米,宽12米,深、广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大殿单檐歇山顶,上面覆盖着筒板瓦,檐头镶着绿色琉璃瓦,坡度较为平缓。檐上用斗拱铺作,四角挑檐升起,就像凤展翅一般,呈现出柔和的弧线。明间装隔扇门,次间下彻槛墙。虽然经过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清同治各朝多次修葺,但是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面貌。整个殿宇外观给人朴素、稳重、秀丽、雄伟的感觉。大雄宝殿内还保存有清代壁画,记述了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壁画的构图和技法充满了民间传统画风,手法熟练,技巧高超。后来经过补绘,虽然失去了原貌,但是仍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大殿的正面是三尊二米多高的佛像。佛像端坐在莲花台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西边是南无阿弥陀佛,东边是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靠东西墙边分布有18罗汉,殿右后角还卧着一尊睡佛。殿内后槽用了金柱两根,柱间砌有一扇面墙。墙上绘着佛、天王、金刚、天女散花等,内容和构图十分规范,表现了法相的慈祥和庄严。
不过,净土寺最主要的文物价值还在于殿内精美的天花装饰。殿顶天花用梁架划分成九格,随之也安置了九块藻井,其中当心中的藻井最大,也最为壮观。藻井中央雕龙,四角绘凤,下面是层层叠叠的天宫楼阁,色彩和构图精美且华丽,是金代小木作中的精品。其余的藻井则大小不一,有八角、六角和菱形之分。藻井下的平棋边还留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维修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