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糕,主要以黄米面(即软黍米面)为皮,以糖料或枣泥、豆沙为馅,经油炸制的一种节日食品。
应州牛腰
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颇负盛名。
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了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一起炸好,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1900年农历8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民国初年,制作牛腰得技艺又传到于自林先生手里,内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应县。至今仍然以一尝应县牛腰为快。
莜面栲栳
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6倍,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
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严格,和面一般是由体力较好的小伙子负责,加以烧开的水,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接下来的活就可以交给双手轻柔的女师傅了,但见她在光滑的石板上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接着将薄片卷成空心卷,竖立在笼中,蒸约10分钟后,揭去笼盖,喧腾腾的莜面栲栳栳就成功了。
塞上冻兔肉
塞上冻兔肉,味鲜肉嫩,营养丰富,消化率高达80—90%,颇受消费者青睐。
兔肉所含蛋白质很高,比猪肉、羊肉多一倍,比鸡肉多1/3,甚至比蛋白质丰富的牛肉也高出1/6;它的脂肪含量又低,仅为猪肉的1/16,羊肉的1/7,牛肉的1/5。不愿发胖,最宜多吃兔肉,至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老年人,更要吃兔肉,因为兔肉中含有的卵鳞脂,可使脂肪质乳化,从而让身体吸收,减少血管硬化的可能。近年来,兔肉的营养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兔肉,成为国际市场高级肉食品,在日本被称为“美容肉”。
塞上高原土地辽阔,牧草丰盛,有着大力发展养兔业的优越条件。近年来,雁北地区建成九座宰兔厂与冷库,和兴旺的养兔业配套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地,都是塞上冻兔肉的销售市场。
刀削面
以刀工、削技绝妙而被人称为飞刀削面。所用之刀是特制的瓦形刀。面要揉成尺余长的筒状,削面时,人站锅前,一手托面,一手持刀从上向下往锅里削。削出的面条呈三棱形,宽厚长度一样。工艺精巧的厨师削出的面条“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削面如鱼儿跃”。吃起来内虚、外筋,柔软光滑,容易消化。
揪片
揪片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在山西无论城市与农村,揪片是一种家常便饭。
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用力将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纽扣大小、中间有凹的小片,甩进锅里,面片飘起即熟。这种揪片嚼
起来感觉有劲,面片清利,食之有味。
[原料]白面粉、水。
[工艺]将面粉用水和好、揉好,放置一会儿。然后,用擀面杖将面擀开,再用刀将面切成五六寸宽的几块,拿一块在锅边往锅里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样边揪边煮,一会后,锅里的面就熟了。
[特色]操作简单,面片很容易入味,食之舒畅,容易消化,尤其适合于幼儿和老人。
应县凉粉
应县凉粉是用马铃薯淀粉制成的。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季不绝。每到夏日,凉粉摊尤多,街头巷尾比比皆是。
应县凉粉不仅上市数量多,而且风味独特,其特点:一是含水量较多(淀粉与水的重量比在一比十左右),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凉水里。二是加工精细。三是调味精美。咸盐、酱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葱等佐料齐备,各味俱全。再佐以豆腐干细丝。色、香、味俱佳。
羊杂割
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应县面皮、滴溜
应县面皮是用纯白面制成的。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季不绝。每到夏日,街头巷尾比比皆是。
应县滴溜是用玉米面制成的。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营养价值很高。
黄花菜
黄花菜即金针菜,古时称忘忧草、疗愁花、黄草、鹿葱、鹿剑、宜男等,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古时种植主要是当作花卉来欣赏。苏东坡曾写过赞美它的诗:“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芳心插。”董必武1961年向夫人赠诗亦用黄花典故:“贻我含笑花,报以忘忧草;莫忧儿女事,常笑偕吾老。”
金针菜是干制蔬菜。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对鲜菜进行干燥保藏,以供长期食用,形成了很多独特名产,《齐民要术》里就有蔬菜干制的记载。黄花菜、香簟等的干制品,一向负有盛名。
黄花菜是一种含有天然花料的优质佳蔬,是烹制各种菜肴的上乘原料,与香菇、木耳、玉兰片并称中国干菜四大珍品。嵇康《养生说·神农经》说“萱草忘忧,乐以为食。”营养价值极高。
据测定,黄花菜含5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42.6%的糖分,12.86%的蛋白质,2.56%脂肪,16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以及芬芳醇、胡萝卜素、维生素C、B12、钙、磷、铁、镁等。其中糖分和维生素比西红柿、甘蓝高出10倍,含矿物质高其3倍有余。
正因如此,黄花菜不仅是美食,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黄花菜属百合科、在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性味甘凉。《本草纲目》里说它“能祛温利水,除湿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开膈;令人心平气和,无忧郁。”这也许就是古人叫它“忘忧”“疗愁”的原因吧。
现代医学也证明:黄花菜可止血、消炎、清热,可用于治疗便血、小便不通、肺结核等症。黄花菜,真是集食用、药用为一身的的佳品。
应县胡萝卜
应县胡萝卜的特点是个头大,两头齐,一般长15厘米,重250克,大者长达33厘米,重500多克。其肉质致密,质细多汁,味甜,易贮存。全县境内均有分布,尤其龙泉村胡萝卜更是驰名省内外。这种胡萝卜,都是红色或紫红色,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挥发油。生食脆嫩甘甜,凉拌爽口清心;用这种萝卜煮汤,萝卜绵软,汤汁微红,上浮油渍,味道鲜美。用于炒菜,味道尤佳,如和牛羊肉同烹,色泽红艳,鲜美可口。
胡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A、B及B1;等营养成分,并有一定的药效作用。具有明目、健脾、化滞等功效,对消化不良、久痢、咳嗽和夜盲症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