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位于瑞丽江畔,因江得名,含吉祥、美丽的意思。傣语称瑞丽叫“勐卯”,意为雾蒙蒙的坝子,从前以瘴气肆虐闻名,因此瑞丽又称为雾城。瑞丽三面与缅甸相邻,与缅甸的木姐、南坎成为三角形的布局,国境线长达140多公里,许多寨子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坝子、两个国家、三座城市”的独特的边境风光。
瑞丽最著名的是她那迷人的南亚热带风光和傣乡民族风情:山坡上耸立着挺拔刚劲、满树火红的攀枝花,平坝里到处是高大的仙人掌、碧绿的麻桑蒲、浓绿的柚子树、成片的芭蕉树和芒果林、遮荫闭日的大青树和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以及像芦苇一样开着花的奇特的甘蔗林。寨子里家家的竹楼都是用仙人掌或绿竹篱围隔开来,既独立成院又不相互隔绝。每个寨子几乎都有一座称为“奘房”的小寺院,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卜哨: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小和尚可以谈恋爱”。原来只有很少的傣族和尚会终身出家,而大部分人只是把奘房当成一所学校,当成一个镀金的地方。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只有当过和尚的男人才是有文化、有地位的上等人。当然当和尚的时间不一定很长,甚至可以短到以天为计量单位。在瑞丽的大等罕民族村,我看过一个小和尚出家的表演仪式:披红挂绿的小男孩在家人和一大帮小卜哨的簇拥下,敲锣打鼓地来到奘房剃度,就象是汉族人家办喜事一样,丝毫没有要脱离红尘的寂苦和离愁。让人看过之后不由得叹息:这种既可以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崭断情丝的和尚,真让人羡慕啊!如果你潜心向佛而又舍不得儿女情长的话,到傣乡去当个和尚倒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哪里有大青树,哪里就有傣家”。大青树是傣乡的标志,大青树下有傣家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在整个德宏州,只要你走进傣乡,无论是村头还是寨尾,不管是路边还是寺旁,到处都能看到那树冠高大、干粗叶肥、气根垂地、四季常青、独树成林、如绿荫华盖般的大青树,点缀出好一派浓绿的南亚热带风光。
我是南国人,曾见过不少“独树成林”的榕荫景观。但是当我走进瑞丽之后才知道,只有这里才能算得上是大青树的故乡。在傣家民俗中,大青树是“圣树”,它泛指榕树、黄桷树、菩提树等等高大常青的桑科榕属树种,一些树龄古老而又雄姿勃发的大青树往往被敬奉为寨神。11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自缅甸传入德宏州,大青树(菩提树)又多了一顶佛光闪烁的桂冠,成为佛教圣树。凡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信徒,在建寺立塔时都要种植大青树,以示功德和纪念意义。因此在傣族地区,凡是缅寺和奘房以及金塔附近,总是生长有历经百年的大青树。据统计德宏境内百年以上的古榕就有600余株,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多次在《西游记》、《孔雀公主》、《边寨烽火》、《漂泊奇遇》等影片中露面的瑞丽芒岭的“独树成林”,它苍髯虬枝,气根垂地不下百根,占地达六亩之多,古老和年轻的生命和谐地共存一体,比众所熟知的西双版纳打洛那棵“独树成林”还要更古老、更气派、占地面积更大。在芒市和瑞丽的街头都有几株高大的大青树作为街心花园的中心景观,虽不敢言独树“成林”,但其主干和气根形成老、中、青、少四世同堂的景象仍是十分壮观的。傣家人常把大青树下的绿荫当成是天然的集贸市场,村头寨尾路口的大青树下经常可以看到傣家人在那里摆摊设点,卖一些热带水果或者是烤饵块、烤鱼干、凉拌饵丝等小吃。坐在这样的地方品尝着傣家小吃,常让人想起那南行漂泊的赤脚文人艾芜:他经常在走的精疲力尽、饥肠辘辘的时候,忽然看到前面有一棵大青树,于是走上前去摸出几文钱来买上一块烤饵块或者一碗凉拌饵丝,匆匆吃下去之后又坚定地迈步走向南方……
到过版纳的人都知道,在景宏的大街上如果你看到穿筒裙的女子,十有八九那是外来的游客赶时髦应景,而非真正的傣家卜哨。要看纯正的傣家姑娘,只有去橄榄坝。而瑞丽却不然,这里游客很少,满大街都是民族打扮的傣家女子,与版纳傣女的装束大同小异,细看略有区别:德宏傣族按汉人称呼有“水傣”和“旱傣”之分,水傣一般指瑞丽、畹町等沿瑞丽江居住的“傣德”;旱傣则泛指潞西、梁河等其余地区的“傣勒”(版纳则是称“傣泐”)。水傣的装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彩色筒裙、齐胸短衣,头插鲜花。而旱傣的装束稍微朴素一些,特别是已婚妇女,一般都是黑色筒裙,黑色包头或白毛巾包头。与版纳傣族最为明显的是德宏傣族多穿大襟上衣,而版纳傣族多穿对襟上衣。由于德宏地区比版纳的气温略低,冬季的傣家女子还喜欢在民族上衣的外面罩上一件小西装,脸上往往画两块米黄色的粉(据说是为了凉爽,不过我看更象是为了漂亮),很象化了妆等着上台就脱外套的女演员,让人看了别有一番风味。
年初三,我们返程的车子刚出瑞丽,就发现路边不时的有三五成群的傣家小卜哨,她们头戴成串的塑料花,身穿粉红色短上衣,由于下雨,外面还笼了件不扣扣的小西装,下身着彩色筒裙,打扮的真可谓是花枝招展,沿着公路边走边说笑着什么。我想可能这是哪家姑娘出嫁,她们是我们内地人所说的伴娘吧?从畹町到遮放是平坝地段,公路两边这种打扮的小卜哨越来越多,而且还看到路的另外一边往往是一群傣家小伙子,我不禁怀疑起来,哪有这么多冒雨在公路边迎亲的年轻人呢?这时一辆车子从对面开过来,由于下雨路滑,车速不快,使我有幸看到了令人激动的一幕:在车子开过姑娘和小伙的一瞬间,姑娘们“喔——喂!”的一声喊叫,隔着公路和汽车迅速抛出了一个个物体,小伙子们则跳起来挣抢接在手中。啊!是丢包!原来舞台上大家看到的丢包习俗,实实在在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不同的是舞台上反映的多是在凤尾竹林里,而现实却是在公路两边。咳,傣族青年太浪漫了,这真是诗歌一样的生活啊!德宏州国旅的老杨告诉我们,每年的春节期间是傣家少年谈情说爱的浪漫季节,傣族是完全的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十五、六岁以上的姑娘都会出去丢包,当然不是象舞台上那样丢一次包就订下终身,而是把丢包当成一种交际的形式,丢多了当然就是有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要隔着公路、隔着汽车丢?这大概是现代丢包的一种创造吧?我猜想那是为了防止丢的时候尴尬,丢过去万一对方不接招也不难为情吧?能在傣乡欣赏到这种原始的爱情游戏,真是不虚此行啊!
————欢迎你访问一个中年网虫加旅游迷的主页:大青树下http://dye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