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友人来到市郊边缘的小洲村。据资料介绍,小洲村是元末明初时建的村,那里有很多古老的东西。
沿着一条窄窄的小路,拐过几个弯,我们来到登瀛外街。街道就在小河边上,河水静得出奇,听不到一点声音,看不见一丝水纹,光滑明净的水面与岸边几棵长须及堤的古老大榕默默对视,仿佛解读着彼此遥远的心事……大榕树苍劲豪迈,向四周伸展着粗壮的枝叶,薄薄的阳光透过叶间细碎的空隙洒落在水面上、河堤上、古码头、石板街,还有树下老人深深的皱纹上。
码头已经废弃了,但是宽阔的码头上那平整均匀的青石板隐约可见昔日人来人往喧闹繁华的影子。码头边的长板石凳上坐着一位红光满面、白发银须的老者。谈起他们的小洲村,老者异常的兴奋,眼睛闪烁着骄傲的光华。从他的声音里面,就可以知道小洲往日曾是多么的辉煌。老者说:“广州呀,我看除了陈家祠,哪里有我们这里的小洲大祠堂(简氏大宗祠)这么气派!”他描述着祠堂的建筑工艺是多么的精致,还说当年这座祠堂还有99个门口,可惜文革的时候“破四旧”,把前堂给拆了,后来又改成教室,现在教室也废了,没人打理,前面又改为广场。旁边一位在码头洗衣服的老妇人也搭上话来,表现出对废弃的祠堂的无限惋惜。
一拨话后,顺着老人的指点,我们拐过两条小巷,来到小洲村里人人景仰的北帝公庙。从外表看,这座庙与其他地方的小庙宇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庙里有个上了年纪的庙公,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缓慢而凝重,仿佛历史的车轮需要他独自拉动。北帝公庙并不算大,长年累月的烟火把庙内熏得昏暗,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香客们自己备在那里的香烛,大概这样可以方便随时有空就来上香吧。
老人看见我四处张望,就对我说:“上拄香吧!”我莞尔一笑:“我不信佛的。”“不一定要收你香油钱的!随你喜欢……”可能老人觉得庙里面没什么好看,只有有所求的人才进来。我只是向他微笑,然后跟他拉扯起这所庙宇的历史。
老人的眼睛忽然焕发出神异的光彩,瞬间带我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了从前:
北帝公庙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解放以前,每到三月初三神诞的日子,整个村子人如潮涌,北帝公庙更是水泄不通,人多得挤都挤不进来。一天下来,拜神用的烧酒洒在地上的少说也有一二十瓶!其时,在庙门口要扎两只大狮子,搭上花棚,花棚上有三十多个炮(音译),每个炮上面是各式的人物、花草、桥梁、鱼虫等,最高的炮有二丈四高。老人自豪地说:“这些炮呀,每个就价值30多担谷!”庙门前还搭龙殿,请来最好的戏班演戏,通宵不停。戏台用13条钢轨进行布幕,在当时是最豪华,最先进的戏台了。到了那一天,在小洲村嫁出去的女人也会回来凑热闹,带一些小洲的福气回家。河道里挤满了前来贩卖水果的船只,数量不下百余艘!到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虽然人多杂乱,却不曾有小偷小摸,就算真有人被抢,小洲也会陪,他说:“谁敢抢小洲的钱!”说这话时气壮如牛,小偷看见了也不敢下手的样子。
庙门口的大树下斜倚着一块丈余长的石雕,上面所雕的飞龙图案简单朴素,完全不同于我们平时看见的那么繁赘。但形态却也栩栩如生,整个画面给人古老而清新的感觉。老人说这石雕有几百年历史了,应该是元末明初的产品,曾经有许多人来问过,想花钱把它捧走,但是小洲都不卖。石雕原来不是放这里的,是什么雕饰的一块裙边,不知如何摆到这里来,每天看着过往的人事,延续着没有尽头的世态沧桑……
来以前就知道这里的蚝屋很具特色,那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费了很多周折,才在弯弯曲曲,错综复杂的小巷里找到一家,是在社巷16号附近,只有一面墙是蚝壳做成的。我们还不死心,因为码头的老人告诉我还有一家是整座屋子都是用蚝壳搭成的。我们一边走一边问一边找,也不知道穿过了多少条街巷,终于在西园三巷9号找到了一座房子——整所房子的外墙都是用蚝壳搭建的。一位老伯热情地告诉我们,小洲村在二十多年前所有的房子都是用蚝壳搭成,现在基本上都拆掉了,只剩下这唯一的一座蚝壳屋保存下来。这所房子之所以还没有拆,不是因为主人有文物保护意识,而是他们举家都迁到外面住了,长期在外打工,所以房子一直都丢空着。细问关于蚝壳屋的事情,老伯说这些房子冬暖夏凉,不漏水,而且异常坚固。盖的时候中间用荆竹加固,每堵墙有尺多厚。很想进去看看,可房门是锁着的,主人不在家。在外面看,蚝壳屋的墙壁虽然用蚝壳搭建,但是墙面笔直挺拔,极象一幅有规律的立体画。屋檐和瓦片不是蚝壳,上面都有美丽的雕花,看得见岁月的痕迹,但是却掩盖不住它的精美。可惜不能进去一睹内秀,我们在屋子前驻足良久,不愿离去。
热情的老伯听说我们还想找简氏大宗祠(小洲大祠堂),就主动说要给我们带路。幸亏他带路,又不知道拐过多少弯,穿过多少街巷,才来到祠堂那块地。之所以说“祠堂那块地”,是因为的确只剩下一块地了!老伯的描述和码头老者所说的一样,祠堂本来是有三堂的,八角门,雕花的石柱和木梁……失望渐渐漫上了我的心头,扫视着展现在眼前的那堆破瓦烂砖,耳际回荡着的,是老人们深深的叹息……
现在的小洲村仍保留着当年的石板街,街道平整,清净中带着古韵温香。村内小河交错,穿流于小村田埂。由于河道织梭,故而石板桥也特别多,宽窄长短,形态各异,数不胜数。在桥边,在巷口,总能看见一两片空地,总能找到大榕树下那一处阴凉,那里聚满了老人——聊天、下棋、纳凉、发呆,各得其所。老人们说,这里聚集的不单是本地人,还有许多广州人,他们喜欢到这里来喝早茶,因为这里的价钱便宜,空气好,喝完早茶就打牌聊天,然后买本地种的新鲜蔬菜坐车回广州。生活规律、节俭、惬意……
作者:haolangm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