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洞古建筑群坐落在镇远城东的中和山上。这里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巨岩、洞穴和为一体。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群生就山腰。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它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载,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间,此地便已形成与现存建筑群相当的规模,“明郡守黄希英建,工部郎中赵之绪购藏经,构层楼以贮之”。清嘉靖年间这里不仅增加了大量寺庙,而且有了宫室和书院建筑,后多有改扩建。雍乾时又有了万寿宫等商业性会馆建筑及戏楼。光绪四年,又增建了祝圣桥上的状元楼(亦称魁星楼)。1956—1963年间,省州政府拨出专款,组织专人对青龙洞建筑群两度较大维修,后又对中元洞一组修复。1983年起,省政府再次拨巨款对青龙洞、紫阳洞、万寿宫、香炉岩等各组古建筑全面抢救和修复,青龙洞古建筑群得以恢复原貌。此建筑名胜有如群星灿烂,通常以青龙洞概言之,成了历代游人流连忘返之地,文人骚客咏叹之物。清人陈夔龙诗云:
严城无鼓角,山水自宫商。邑侯喜见招,征旗生辉光。缅象桥东迈,一色苔藓苍。中元胜景出,绝壁纡羊肠。更上青龙顶,来阅读书堂。循循资善诱,狂狷进中行。佛楼肆筵席,德星聚一方。炼师求丹诀,蛮女进壶浆。嗟余谢鞅掌,不能涉稻粱。纵陪东山屐,愧此曲水觞。须臾日脚下,方钟和漏长。秉烛尽今夕,烟月付苍茫。
还有清人赞曰:峭嶂嵯峨蛰龙踞,一朝破壁横飞去。龙飞变化谁复知,盘寓尚认云深处。危楼高构山之巅,水微茫挂槛前。凭栏未敢多立时,生恐凌风便上天。
被誉为“西南悬空寺”。集儒、释、道、会馆、桥梁及驿道建筑文化于一身,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内最为壮观的古建筑群。33栋单体建筑均依山就势而建,在舞阳河边的中河山悬崖峭壁间展开飘凌之势。
景点相关资料
“入黔第一洞天”,这是刻于镇远青龙洞内的一句题辞。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至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来,青龙洞就是贵州著名的古迹,迄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了。青龙洞位于镇远城东的中和山,距县城中心仅0.5公里,是一组占地近二万平方米、山北至南长达一里多的古建筑群的统称。这片建筑群的总体特点是:依山而立,贴壁凌空。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根据山形和地势,巧妙地将建筑物修在山崖上、洞口内。殿阁下部均宽敞宏阔,上层逐渐收小,有的楼台直接伸出山外,下面由十几根巨木撑持,似欲腾空而起。整个建筑群与石崖、洞穴、古木、藤萝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遗址于一山,错杂而不乱,有层次而又各自独立,是将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如果说镇远是一个文化旋涡的话,青龙洞就是这个旋涡的中心,把多种文化凝在青龙洞上,成为镇远文化的缩影。从它儒、佛、道三教合一;从它的集多地域、多民族的建筑特征;从它的众仙云集…… 我们不难品位出镇远古城文化的多元性。
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曾几度毁于兵、火,几度修复,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位于城东中河山,占地21000平方米,由青龙洞、紫阳书院、中元禅院、万寿宫、祝圣桥、莲花亭等几个部分组成,有单体建筑40座。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建筑物。
中元禅院
中元洞又称“中元禅院”,始建于明嘉靖初年,现存的建筑大佛殿、望星楼、六角亭都是清末的建筑,占地约845平方米。中元洞的门楣上横刻“入黔第一洞天”六个硕大的篆字。 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殿堂,下层用砖石垒砌起墙,上层雕有栏杆、窗棂,十分精密细致。殿后的圆拱门上刻有“渐入佳境”四个字。
望星楼
望星楼建在大佛殿北侧的“千佛岩”上,建筑平面呈呈六角形,三层,攒尖式顶,中层的过廊与大佛殿的藏经楼相连,下层的回廊和大佛殿的后院相互沟通。大佛殿南边的石台上有一座小亭子,亭是六角攒尖顶式,亭子藻井的中央有“双龙戏珠”的图案。
万寿宫
万寿宫位于青龙洞与中元洞之间,占地740多平方米,共有大小不等的八栋建筑:门牌楼、戏楼、观戏厢楼、杨泗殿、内戏台、客房、许真君殿、文公祠。万寿宫是叠层式的殿堂建筑,由高高的火墙围成长方形的封闭式整体。大门是一座高约6米、宽约16米的塔式牌楼,顶部竖行刻有“万寿宫”三个大字。步入正门,是一组长方形的四合院,北边是杨泗将军殿,南为戏楼,东西为观戏的厢楼。戏台高2.4米、宽5.22米,用曲廊与厢房相连接,罩面枋上有十幅各宽40厘米、厚20厘米的木雕戏文图,戏台两柱上有倒立的麒麟,顶部是四层六角形的藻井,当中饰“龙腾云雾”图案,台后有一幅福禄寿星图,飞檐梅花,如意斗拱。戏台两边的对联是:“不典不经,格外文章圈半句;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花”。
祝圣桥
横跨在舞阳河上的祝圣桥,也是青龙洞古迹的一个组成部分,桥的修建十分年代久远,并且有一段沟通中外交通的佳话。根据史料记载,缅甸使者数次路过镇远,都是经这座桥的,清人汪炳璈所题的一副对联有“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句子,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桥的全长135米,宽85米,为七孔拱形大石桥,始建于明中叶。这座桥自建成后,就一直成为东南亚各国使节到北京的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