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
离繁华的中街不远,就是著名的沈阳故宫。大约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缘故,故宫绛红色的围墙新装饰过,十分抢眼。从地图上看,故宫仅占一个街区,与宏大的北京故宫相比,确乎小了很多,然而作为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仍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努尔哈赤与八旗王公们办公的地方。大政殿坐北朝南,外形类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正门左右两条金龙绕柱,殿内装饰雕刻精美。面对大政殿,东西两边是左、右翼王亭和八旗王亭。这些亭整体看上去八字排开、颇有气势,而内部就显得相当简陋,每间仅约20平方米,不知能容下几个人办公?十王亭前另一院落中建有太庙,此太庙并未供奉先祖牌位,放的是历代帝后的封册。
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正中的崇政殿是是皇太极会见大臣、当朝理政的大殿,是整个故宫中最大的一座建筑。西侧院落中还有一小殿,据说是后来前来祭祖的皇帝理政的殿堂,理由也很滑稽――不敢在先祖的殿中理政。以此推论,北京故宫应当每朝另建新殿。
最有意思的是帝王后妃寝宫,看后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一个院落,坐北朝南的一间是帝后宫殿(清宁宫);左右两侧各两二间,是皇太极4位贵妃的居所。房间布局大致类似,进门一侧为用膳区,两口铁锅想来是烧炕用的(东北冬天很冷),不会兼做厨房吧?另一侧为卧室起居区,三面都是炕,一角的卧床与炕的区别是四周有床架而已。想到清宫剧中,皇太极到后妃居所需要穿花园、沿回廊,后妃的宫殿一进又一进,要了解皇上和其他妃子的情况须派太监打探。而实际上整个后宫不过是个四合院,名声在外的关雎宫乃一间百来平米的大房间,皇帝在哪个贵妃屋中一目了然,一个贵妃打个喷嚏、后宫全部感冒。贵妃居所尚且如此简陋,其他十几位妃子不知是否住的集体宿舍?让人略感安慰的是,太后独居一个院落,日常起居的房间坐榻精致,雕梁画栋之外兼有孔雀羽毛等装饰,既显示出太后的威严,又显得相当舒适。
南面的凤凰楼是帝后妃子们的读书处。它建在高台上,三层楼阁式,也是当初沈阳最高的建筑。整日局促在四合院中的后妃们,登临此处读书之余,远眺平民日常生活,该是如何心情呢?
西路是乾隆时期增建。在鄙陋且无甚特色的御花园南部,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溯阁,收藏七部《四库全书》中的一部。沈阳仍清朝发家之地,取“溯”有溯祖之意。建筑与其它六阁一样,仿宁波天一阁而建。阁门敞开,陈列着放《四库全书》的书柜。依稀记得当年为防中苏冲突,阁中所藏《四库全书》运到了西北某省,至今尚未归还。
离开故宫时,想到清(后金)能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政府,发展到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权,主要在于它善于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点。从蒙古语发展出满族自己的文字,从西藏喇嘛教建立自己的国教,最后将汉族文化全盘吸收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只是到了二百年后,努尔哈赤的不肖子孙们忘记了老祖宗的发家史,没有像日本那样不断地攫取其它优秀民族的精华,才落得一败再败,不仅丧失了政权,还使大片国土沦为外国的殖民地。三百年后,连盛京沈阳都成了依附于日本的满州国的土地。幸亏溥仪还心有愧疚,不敢把沈阳故宫当作自己的“皇宫”,才保留了这里一方净土。
景点相关资料
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 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历史
在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比占地72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
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建筑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西部建筑以文溯阁为中心,配以仰熙斋、嘉荫堂等,是贮藏《四库全书》和皇帝读书的地方。《四库全书》为乾隆时撰修,历时10载;共誊写7部,以文溯阁所藏的最为完整。解放后将故宫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人们来这里还可以在清代历史文物展览馆和工艺品展览馆中欣赏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造的琳琅满目的文物。沈阳都城的建者是努尔哈赤。他在关外先后建了三个都城,最后才确定沈阳,理由是地形取胜,又便于攻打明朝。
陈列物品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清代的八旗甲胄,作战用的弓箭、火枪、火炮,其中有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在书法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郑燮、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绣、漆器等工艺品也不少。
主要景点
大政殿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崇政殿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前后出廊硬山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
十王亭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
文溯阁
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
凤凰楼
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