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故里位于静游镇的峰岭底村,距县城25公里,沿汾河水库两侧公路均可到达。 峰岭底村,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因位于筑有宋代烽火台的峰岭山而得名。高家老院位于村子后山的黄土坡上,是上下两院的黄土窑洞,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没有晋商大院的豪华、气派。大院内除生活起居用房外,还有书房、药房、"天德香"货铺,及磨房、油坊等。
景区相关资料
高君宇故里位于静游镇的峰岭底村,距县城25公里,沿汾河水库两侧公路均可到达。 峰岭底村,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因位于筑有宋代烽火台的峰岭山而得名。高家老院位于村子后山的黄土坡上,是上下两院的黄土窑洞,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没有晋商大院的豪华、气派。大院内除生活起居用房外,还有书房、药房、"天德香"货铺,及磨房、油坊等。
1896年10月22日,高君宇出生在这样一座普通的窑院中,高君宇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在家四男一女中排行老二。 在这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他目睹了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使少年时期的高君宇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启蒙教育。封闭的大山和黄土坡上的高墙大院,禁锢不住高君宇的心。他的父亲高配天在回村经营家业、行医治病之前,曾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并加入了"同盟会",母亲赵娥则憨实勤俭、热爱劳动,父母的言行对少年时代的高君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古老的窑院里,在嬉戏的童年和农民的日夜相处中,接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知识。随着时代之风的吹进,窑洞里父子同剪长辨、母亲为女儿解放缠脚的举动,一时间在峰岭底村内外传为佳话。
1916年,走进北京大学的高君宇,在求学的同时,被北大这座新思想的中心所熏陶、所熔炼,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影响下,进而成为激进思想青年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7名党员、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山西省第一位共产党员。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初创阶段,高君宇加入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并组建了北京共产主义青年团,承担了历史的重担,为首任书记。
1922年,这位山西籍的第一位共产党人,在远赴苏联参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聆听了革命导师列宁的讲话后,利用数月时间,感悟着苏联的革命经验。
1924年,山西省第一个党组织、共青团是在他的心血浇灌下,深深地扎根于了故乡的黄土地上。无论是担任中央党报《向导》、《政治生活》的编辑,参加和领导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还是远去上海、南下广州协助孙中山工作,在广州平叛之中,被敌击伤,仍带伤指挥,高君宇所到之处,都竭尽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职能。 一代英杰,年近29岁的高君宇,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他没有回归故里,而是静静地安眠在他求学和为之奋斗的地方--北京大学的陶然亭。而他心中的女神、著名进步青年女作家、"女界杰出之秀"----山西同乡石评梅女士在他去世后因思念过度,于1928年9月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26岁。 人们依照其"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心愿,也将其安葬于陶然亭内的高君宇墓旁。谱写了一曲凄婉而又圣洁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