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 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你可以就近到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去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吐鲁番干旱,酷热。按理说就像戈壁沙漠,难生寸草。然而,吐鲁番却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这有什么奥秘呢?凡来过吐鲁番的人,几乎都发出这样的疑问。高踞四周山系的雨雪水汇成条条河流,冲下山谷。流经戈壁砂砾地带,蒸发掉一些,而更多的却渗入沙土地下,只有少数流入绿洲。
由于大量雪雨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流。经过人工挖成地下相通的暗渠,四季长流不息,汇成了“地下长渠”,这就是古老的坎儿井。 其实,坎儿井就是把这些地下水引向地面的一种独特自流灌溉形式。据《史记》之《河渠者》记载,井渠在西汉时产生于陕西大荔县,问世不久,便被引进新疆,并得到改进,由原来利用地下渠输送地表水,改为引取“下泉流涌水”的地下水,才形成了今天这种总长度比我国大运河还长的地下大渠系。 坎儿井的构造和设计极为巧妙。它无须任何提水工具和动力就能让地下水顺地势,由高向低,自动流入田园。
现在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坎儿井总长度为3000公里,比京杭大运河长1000多公里,总储水量达6亿立方米,灌溉着吐鲁番等地80%的大地。坎儿井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泉,它哺育万物,让火洲的春天鸟语花香,秋天硕果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