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的十几天行程本没有黄龙溪,是因为来之前还不知道有这个地方。直到有一天,在成都望江楼公园的竹林下加入一帮当地老者们的龙门阵行列,聊起极富当地特色的老街老巷除了宽巷子窄巷子几乎已荡然无存,不知道哪里还可以看到这样有特色的东西?有位老者向我推荐可去周边的古镇黄龙溪,一个保存完好、民风淳朴的具有典型川西小镇格调古镇,还是《家春秋》《海灯法师》等多部电影的外景地。
[B]第二天,我就向着黄龙溪出发了。[/B]
黄龙溪位于成都双流县,距成都东南方40多公里,据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府河和鹿溪河在此交汇,唐代大诗人杜甫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的就是唐时府河水运的盛况,而这“万里船”从成都出发到达的第一个大码头,就是黄龙溪。从成都新南门汽车站上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黄龙溪。出了车站还没走几步,树荫下阿婆们编的新鲜花环就把我的双眼吸引过去,一元一个,毫不犹豫买一个带在头上,哪怕我游客的身份暴露无疑。
[B]老街 可以丈量的历史[/B]
经过古镇的牌坊,拾级而下,不远处就是小镇的大门。镇子很小,但最好还是先坐三轮车转一圈。车夫一路都在帮我介绍古镇的历史、掌故和我提出的各种各样关于小镇的问题,在我想停留的任何地方,都停下来耐心等待。本以为是我运气特别好,可车夫很谦虚地告诉我这里每个三轮车夫都这样,于是对小镇平添了几分好感。
转了一圈还是没有看够,于是下车来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小镇的历史。这里的路面青石铺就,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大多建于明末清初,没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砖一瓦间无不流露出质朴气息。1983年,当黄龙溪古镇还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时候,峨嵋电影制片厂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就选这里做外景地,后来,《海灯法师》、《芙蓉镇》、《家春秋》等多部影视剧也在此拍摄。因为这里原汁原味的古镇风情,是那些人造影视城根本无法比拟的。小镇中有一条街道因过于老化,推倒后按照过去的风格仿建,但一眼望过去,却怎么也脱不了仿的气息。
走着走着,空中飘起细细的雾一样的雨丝,于是又体验了另一番情调。整条老街沐浴在细细绵绵的雨雾中,被打湿的石板路有些暗哑的光泽,屋顶的青瓦也是湿的,五颜六色的花伞像花一样的绽放在有些湿漉漉的街道。
小镇不少房屋的底层已改成饭馆或商店,放眼望去,满目都是店家蓝底白字的招牌,刚想有点微词,再想其实很多原本清静的古镇都是游客的纷至沓来,才导致挥不去惹人厌的商业味,是游客们打扰了他们原来安静的生活,如果说怨言,更有资格的不是游客而是小镇的居民。好在商业味似乎并未影响到小镇居民安逸的生活气息。午后的街道两旁看到的多是老人、孩子或妇女,择菜、看报、打牌、泡茶、聊天,或什么都不做只看行人过往。走了几条街,发现这里的妇女极爱打毛衣,不仅坐着打,站着打,还不时看到妇女们有前有后边走边聊边打。
[B]古寺尽显佛殿宽容[/B]
小镇居民笃信佛教。从前的小镇竟有大小寺庙7座,可谓世间少有。这7座寺庙在文革中遭到极大的破坏,现已修复其中的3座: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古龙寺位于正街之首,规模最大,院内有棵10人以上才能合抱的古榕,树叶的覆盖面积达300多平方米。更奇的是,一座小庙就坐落在老树的根部,可谓“庙中有树,树中有庙”。古龙寺的庙门上还有一个吊脚的古戏台正对院内,戏台与佛殿共处,也是不可错过的一景。
古龙寺旁还有一“三县衙门”,门口对联云:“黄龙钻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读来有些奇怪,看过资料得知原来黄龙、龙爪、鸡翅、白马、马头、虎岩全是地名,属“三县衙门”管,这“三县”的来历是因黄龙溪地理位置自古处于双流、仁寿、华阳三县的要冲。这么一来就好理解了。
[B]舌尖上的享受[/B]
不知不觉已经在小镇转了几圈,临近中午,看到“鸡翅”这个地名,发现原来肚子已经开始抗议。
四川是美食大省,黄龙溪的游客又多来自成都及周边,有这样挑剔的食客,不愁吃不到好东西。有人说,不吃黄辣丁,就等于没有来过黄龙溪。黄辣丁是附近河里野生的一种小鱼,手掌般长,体形头大身细,肉质鲜嫩。我不嗜辣,点这道菜本想浅尝辄止,没想到吃完菜差点连盆都吞了。那里面放的形似土豆的凉粉,又韧又Q,到现在想起来都会流口水!
在小镇里到处可见成串售卖的叶包豆豉简直就是一道风景。这种豆豉绝大多数是家庭手工制作,黄豆蒸熟后加入盐等调味品,用干竹叶包好后用麻绳扎口,几个扎成一捆然后在灶台上方用烟熏烤一定时日,再挂到室外晾干即成。可惜回成都后还有很多地方要走,无缘带这种有个性的豆豉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饱餐之后散步到溪边,阳光适时地露出了笑脸。在一整排泡茶的竹桌竹椅中,挑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除了我只有两桌客人,前面不远处的在享受掏耳朵服务,再远处的一桌正在将国粹进行到底。要一杯“青山绿水”茶,泡起来就像电影《绿茶》中那样青翠的绿色,抓上一把瓜子,随意地翻着随身带的一本小书,靠着竹椅背享受这和煦的阳光。川西的闲情就这样荡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