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悠闲,爱凑热闹,因此也特别好玩。在这天府之国的繁华之地,就有了名目繁多的娱乐。老成都人的娱乐是散淡的,闲情的,年复一年地重复的,但从来没有厌倦过。
农历新年是民间最长的、也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之前的冬月,腊月,家家户户就忙碌起来了,冬至那天,就要杀猪祭祖,腌肉装香肠。家家屋檐下、厨房的梁上,都挂满了自制的腌肉香肠,像挂着一串串新年的喜悦。小孩子们已经开始盼望了:“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新年前的倒计时里,人们的节奏越来越快,祭灶、办年货、打扬尘(做卫生)、迎新灶神、贴春联。家庭主妇们做米花糖、苕丝糖、蒸年糕、磨汤圆粉,做新帽、新衣,忙得团团转。
新年的成都,四扇城门洞开,成群结队的人们有的去看田野景色、名胜,更多的是合家穿新衣走“喜神方”。街上到处有闹年鼓、耍狮子龙灯、踩高跷的。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戴大头和尚,扯着竹子做的响簧,满街“嗡嗡”声。年三十吃过了团年饭,初一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拜访的时候,要鞠躬,小孩子见了长辈要磕头,磕头太多,膝盖都酸了。可是他们乐此不疲,因为每磕一个头都有红包。人们互相设宴款待,好像要把一年的宴席都在这十几天吃完。
更多的花样是在游玩上。出行的人流涌向不同的地点,初一多游武侯祠、丁公祠、望江楼。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人日”这天,草堂文人雅集,赏梅吟诗,成都人的新年也有了一丝风雅。
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成都的街上又成了灯的海洋,火树银花,一片璀璨。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照理说年已过完,成都人却还有一个花样:正月十六“游百病”,登上城墙漫游,据说可使一年不生疾病。这天入夜,花炮震天,新年方才结束。
新年过得如此隆重复杂,成都人该玩累了罢?也果真如此,娱乐的节奏开始放慢。到底有多慢呢,掐指算来,却是几乎每个月都有娱乐的名目。据《蜀典》载,成都自唐以来,就逐步形成了月市,即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蛋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冬月梅市、腊月桃符市。到了清末民初,有些月市消失了,有些保留了下来。月市既与风俗相关,也与娱乐相关。
农历二月青羊宫的花会是一大盛事。据说农历二月十五是花朝节,即百花的生日,又是道教始祖老子的生日,两个生日搅在了一天,于是青羊宫的庙会也就成了花会。赶花会是一件兴师动众的事,人流熙熙攘攘涌出城,春风拂来,满目春光。
三月初三送子娘娘的生辰又到了,抢童子童女又是一番戏闹。紧接着,四月初八佛诞日的放生会又将成都人聚集到九眼桥至望江楼一带的锦江边。心怀善心的人们买来雀鸟放生。鱼贩子的生意也并不逊色,鱼鳅鳝螺龟蟹蚌,都是放生的对象。岸上游人如织,江中彩船穿梭。
佛诞之日还有个奇特的风俗:嫁毛虫,也可看出成都人的风趣。旧时没有农药,成都人对付虫们的办法,便是干脆把它嫁掉。人们用红纸条架成十字,做成“毛虫架”,上写“佛祖生辰,毛虫远行”之类的话,于室内倒贴。只是不知毛虫们是否真的嫁得远远的了?
五月端阳又是一大盛事,过后还有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十月看城隍出驾。一转眼,又到了岁末,成都人的年终大采购开始了。逛夜市,是成都人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当年,东大街的繁盛首屈一指,新年将至的时节,铺面已贴上朱红京笺的宽大对联,大多请名手撰写。门额上,则是一排五张朱红笺镂空花、泥金的喜门钱,门神下粘着拜年的梅红名片,年前的气氛在这些地方便渲染出来了。而夜市的闹热,真是看不够,说不够。
逛夜市的购物之乐只是为那长达16天的农历新年埋下伏笔。成都人过了一年,仿佛又回到了起点。新年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