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星期一,第二天。乌镇-西塘,夜宿西塘。
乌镇到西塘需要乘中巴到嘉兴转车。全部路程可以在2小时内结束。
到达西塘是个不下雨的下午,景区不需要门票,小弄四通八达,把景区与外界紧密连接。这与乌镇截然不同。
我住在一家私人客栈,是个老宅子,据说西塘最大,现在有四十多户人住在这个宅子里,看来又是政府从某大户手里强占的啦。客房是个单间,有空调卫生间和阳台。一张近代红木八仙桌上摆了一台电视机。硬木的梳妆台上,老旧的银镜斑驳不堪。可以睡3个人的雕花大床上,密密麻麻的刻着《西厢记》的故事,个别画面上人物的面部被铲掉。房东解释:文革时“破四旧”留下的伤痕。
古色古香的房间,古色古香的雕花大床!缺一位美人做伴啊!
西塘是朴素的,好像没有经过专家的指点,没有修缮,没有浓妆艳抹。西塘也是自然的,各式各样的小店,有旅游商铺,也有当地人的生活用品,还有生资农药甚至还有一家经销船用设备机具的小店,螺旋桨柴油机皮带满满一屋子。小码头上,一船鸭蛋足有上万个吧,真正的“倒蛋船”啊!
在一家临水的饭馆,择了一个临水的窗前吃饭:青豆,老鸭混炖煲,马兰头,一口棕加上半斤善酿。美。
穿街走巷,转到黄昏。黄昏的西塘别有一番滋味。沿水两岸的房子亮起了一串串红灯笼,饭馆中的热闹景致透过雕花窗户弥漫在西塘。几个专业摄影者抗着长枪在等待黄昏时最佳的光线,放学的孩子们从他们身边穿过,手里拿着不知名的小吃。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熟练的越过在我看来很难走的拱桥。游客和居民们融合在暮色的西塘。
没吃晚饭,因为中午粽子吃多了。
夜降临西塘,能感受到寂静了。水边的人们已经把船拢在一起。老人在收集晾晒在外面的菜苔和大头菜,店铺已经关门,老人们在三三两两的轻声聊天。
拍了夜景,带了一瓶善酿回房间。房东送来2只自己包的粽子,说是今天家里包粽子了,给自己吃的,与买的不同,请我尝尝。烫酒,吃着热乎乎的粽子,果然不一样。给自己吃的粽子更软糯,味道浓厚,肉比较多,肥瘦都有,好吃,有点腻。黄酒也很不错,味道正,淡淡的一点甜。
房东的丈夫在嘉兴做事,自己在家招呼孩子和小旅舍。客人基本是通过电话预定的。小店在北京和广东朋友中小有名气,来客基本都是靠口口相传带来的(现在更多是网络相传了)。家里收集一点民国以后的家具、雕花床和不少雕花板,既给客人用,还能逐步升值。江南人的心思缜密啊。
躺在宽大的雕花床上,还没什么感觉就呼呼睡去。很遗憾,没有梦到什么女鬼、狐仙。按说老房子里有这一类啊,聊斋里说了有的呀!
一觉到天亮,自然醒。
走到昨天看到的一家面馆,当地人已经挤满了。讨教当地人一番,建议吃“牛肉爆鱼面”,开始以为是鲍鱼,感觉不至于吧,这么个家常小店不至于上鲍鱼吧。呵呵,很快明白是炸过的鱼排。站着等了一会坐,刚坐下面就来了,7元一碗,碗大。面不少,煮熟后再入炒锅,加雪里红与牛肉、爆鱼还有熬好的汤加工一番就是了。面筋道,汤很宽而且味道不错。一碗下肚心满意足。
我就这么容易满足。吃饱之后在次巡游西塘,在几处昨天没注意到的地方拍了照,就回屋收拾行囊。
离开西塘时,天空突然有了太阳。我到南方几天来第一次看见了太阳。她扭扭捏捏的闪出云层,我赶紧取出相机在西塘又流连了十几分钟。太阳又躲起来了,我也该走了,今天下午上班时间务必到上海公干。
西塘的感觉比较自然,没有乌镇那种刻意的感觉。也许因为我在游客多多的街巷待的时间少吧。买鱼买菜买肉的街市,匆匆结伴而行的小学生,水边洗衣的居民,“倒蛋”的船,给景区凭添几分生活气息。而留在我心深处的,是未加刻意修缮的民宅,民宅内正常生活的居民,水上往来的各种船只和桥上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东西勾画出真实生动江南水乡,让我难忘。
3月23日,第三天,回到上海。西塘-上海要在嘉善倒车,汽车火车都很多。
作者:jj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