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故宫,自小就萌发了要去拜访的念头。92年姐姐来到我们沈阳故宫,就说它简直是微型的故宫,姨妈听到不以为然,说不应该当着我们沈阳人做出这样的评价,我却不觉得什么,反正它又不是我的,随别人去说!可是现在知道,即使说某些人的家乡的人或事一点点不好,哪怕真的是没有夸大的事实,他们也会勃然大怒,比如说海南。
现在我对中国古代建筑还是一个印象:黄顶红墙。因此想象北京故宫也大概如此,只不过大些,于是转了天坛的下午,就要去拜访故宫了。在珠市口下了车,沿着前门大街向着远远的前门箭楼走去,那里并没有吸引我,黑黑的古代的大型炮楼罢了,只不过那里发出的不是子弹,而是箭,因此在侵华战争中才没有招致外国绅士们的反感,所以留存至今吧。绕过箭楼,是为了国庆正在装修的前门,这里和一般的城门也没什么区别,无非大了些,接下来是完全封闭的同样在整修的天安门广场,透过广告牌可以隐约看见毛主席纪念堂,纪念碑还有远处同样在装修的天安门,主席的照片有没有被防尘措施遮挡起来,我忘记了。
这样的景致是丝毫不会让我继续去欣赏故宫的,因为我知道即使进去和外面的景色也差不多,所以我绕到了东边的南池子大街,这条街,是和广渠门一样宽阔的,沿着它,在树阴的遮蔽下,我看到了不同的故宫:长长的无尽头的红墙一直延伸到远方,间或透出宫殿的一角,让人觉得皇家的森严与神秘。我在这种气氛下,走得毫无生气,再加上路是那样的漫长,走了半天,看见一条马路,以为早已经到了头,谁知道才刚刚到了东华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报了情况,接下来又是漫漫长路。好容易到了沙滩后街,才体会到故宫的博大。之后没有力气再去走。站在外面看了中国美术馆,从标牌上欣赏了北大红楼,询问了办理月票的事宜,回报社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急匆匆的出了门,依旧是珠市口——前门——天安门广场。广场到是开放了,瞻仰主席的仪容的人是那么多,仿佛看见了他之后就会成仙得道,我讨厌等待,没有去。纪念碑到是很雄伟,那几幅雕刻和主席的字都不错!大会堂我没有进去,因为当时不知道那里也会对外开放,倘使现在,我是更不愿意进去的,因为听说有我讨厌的人会在里面宴会厅里吃高雅的饭。天安门依旧没有装修完毕,不过主席的慈祥的照片露了出来,东西华表也还安好,我先没有进入故宫,先是看了东边的太庙,现在被改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可惜这胡乱的改造让这里既没有文化宫的影子,太庙的风景更加荡然无存!冷冷清清的园内只有鸟和蝉声与那些昔日香火不断的宫殿相伴,甚为巍峨雄伟——我认为他不比故宫内的任何一座宫殿差,可是它被人孤零的
遗忘在这里。从紧锁的门向里面望去,黑洞洞的只能隐约看见一些桌椅。我不得不离开这让人失望的处所。与它相对的中山公园要比这里热闹得多,大约是这里是“公园”的缘故吧。这个地方是原来的皇家社稷坛,是皇帝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地方,所以意义比祭祀逝者的太庙要好些,所以招徕得人也多些吧。
社稷坛由五种颜色的土构成,主要代表五谷:稻黍社稷麦,中央是一块方型基石,象征着皇权的稳重。这里的一座八角亭还是很不错的,尽管是仿古建筑。
离开了这里,开始我的故宫之行。
走回到天安门,经过了西华表——和沈阳北陵的差不多,或者说还不如,跨过了为无数名人群众汽车所经过的金水桥,穿过了天安门长长的门洞,展现在眼前的就是同样正在装修的端门,比天安门要高大一些,过了端门,就是闻名的午门,说它闻名,原因有三:一是午门广场现在成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仗队的训练处所,即便是中午,依然有好多人围在老远的栏杆周围看他们操练;二是梅塔曾经在这里指挥过《图兰朵》,让普契尼的中国公主终于返回故乡,三大男高音也曾在这里演唱过,尽管效果不是很好——我认为;三是从无数的小说电视中看见听见的“推出午门外斩首”,这个理由尽管不是很吉祥,但是恐怕是最为人熟知的了。
那时午门也正在装修,好在它的建筑高大,装修的那小部分没有有碍观瞻,我请人给我留影,没想到一位北京的绅士干脆的回绝了我:你哪儿的?我当时也被这无理惊骇得忘记了自己的家乡,于是找了一个地位稍微低下的游客给我拍了一张。从那以后,我一般拍照都是找游客的,现在有了三脚架,不求人了!买了票,本打算用身份证证明我自己未成年的打算被售票员以“未成年不代表是学生”的理由拒绝给我半票,所以花了35圆(现在好象是60圆了),存了包,走了进去。
太和门前的广场,是我迄今见到的最宏伟的广场了,不是因为它的大,而是那种气势:周围空旷的很,只有矮矮的围墙和两座城门:其中一座还带有当年闯王攻打故宫时留下的一只箭头。背后是宏伟的午门,前面则正对着太和门,后面隐约可见层层的殿宇。让人有一种背倚泰山,放眼黄山的感觉。穿过广场,走进太和门,太和殿就在眼前了,令我失望的是,这里同样的在装修,不过也多亏这装修,我可以到殿门口,向里面拍照了,留下了许多“内部资料”。它身后的中和殿,保和殿也同样的在装修,我不知道装修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要我欣赏的话,我宁可去看略微破旧一点的,装修后的殿宇:红得太刺眼!过了三大殿,走入了故宫的内廷,可惜三座宫殿的名字我都已经忘记,“正大光明”的匾额也忘记了挂在那里,
我唯一的印象就是内廷很窄小,失去了气势,皇帝也许对外讲究大排场,对内就略微实际一些?我想。出了内廷,就是故宫的后花园:两座雕刻精美的铜麒麟守在门口,取代了以往的石狮,昭示着这里的与众不同,一座假山流水仿佛宫殿群中的另类,突兀在眼前,接下来的是林荫、古树,然后就是一座小型的园林了。苏州的园林我没有去过,想来他们不是一个风格的了,这里似乎一下子就可以看到底,而没有那些一步一景的雅致。这里唯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座奇特的亭子了:上圆下方的重沿结构恐怕在国内也是很少见的了。再往前走,我就要成出宫的小燕子了,想想包还在午门,我没有离开神武门,转道西六宫了。如果说故宫的相似建筑要分类的话,我要给他们分三类:东边的建筑是男性的,中轴线上是中性,西边的就是女性了,原因很简单:和住在里面的人相对应。当年慈禧本应到东宫去,可是在西面却一直没有走,得到了“西太后”的名字的同时也为这里加上了女人的味道,再加上这里的慈宁宫与慈宁花园,尽管没有对外开放,
但是无疑又让西宫更加女性化了。这里的宫殿大多数是关着门的,我只能透过玻璃窗(后来安装的)一窥里面的奥妙了,离开了西面,跨过了一条长长的街:两面的红色夹着中央窄窄的长长的路,仿佛展示着这座皇家宫殿的无数的历史与无穷的奥妙,顺便说一句:当时我还不是“还珠格格”迷,所以没有去漱芳斋,下回来故宫,要作为补偿的,就是不知到时候会不会又赶上装修,或者被告之:未对外开放,理由是:作为仓库!东面的景致显然要比西面的好得多,原因到不是因为男性化的缘故,而是这里被用做展馆了:珍宝,钟表,字画。而且到这里还要穿鞋套,防止磨损地下的金砖,所谓的金砖,并不是真正的金子,而是古代工匠利用高超技艺将一些颜料作成金色,附着在石头上形成的“包金”金砖,由于大量的颜料已经被磨损掉,才想起了
这个保护措施。而且据说国外的游客将鞋套带走,或者留做下回穿,或者作为纪念。而国内的游客的鞋套早被清洁人员集中起来丢掉了。
瞻仰了九龙壁——中国的龙壁只有三处,故宫,北海,还有大同的华严寺,而这里的龙壁尤为出名,因为只有这里的龙是五爪,其余两处只有四爪。不知道龙王爷知道自己的儿子们遭受了这样的不公正待遇是否还会保佑皇帝呢?
进了展馆,以往只在书上出现的物件变成了现实,金发塔(乾隆为纪念亡母,将她的头发收集起来,存在这座塔里以示纪念——我忘记了以前在哪部电视里看到了一个小孩子将他亡母的头发收集起来,挂在胸前,我更喜欢后者的真情)并不是那么耀眼,《清明上河图》在昏暗的灯光下更为模糊。出了这些展厅,转了几道弯,见到了珍妃井——因为当年慈禧出逃的时候逼太监将光绪的充妃推倒了里面而得名,到也陪上了几个殉葬者:一些不听大人管教的孩子不慎落了下去。不知道日后如果挖掘这座井的时候,人们看见一个女人和几个小孩的骸骨又会做什么猜测呢!走累了半天的我,望着夕阳下的故宫,没有任何感想,和它告别了,从午门出去,绕道东南角楼,然后是北池子大街,美术馆,报社。
我第二次看故宫,是在景山上了,这里看去,一片的辉煌,可惜我没有象在照片上那样看见远处的大会堂。北京的天气遭得很,一片黄的宫殿上面仍旧笼着一片黄,不知是反光,抑或是灰尘,更可能是海市!只知道从这里的景致是全而不美了。
最后的一次欣赏它,是在去北海的路上,西北角楼在南海上望去,衬着蓝天白云绿树,竟然也会让人感觉轻松,而不是皇家的压抑了。
后记:这篇文章拖了一年才完成,其实也就是12月31日到1月2日,这么“长”的时间来写故宫,也算对它的“博大”的具体体现吧。现在的我,过了一年,没有长大,还在为昨天没有听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生气:学校不组织,校外朋友搬家,无线电收不到中央台……我只能凭借2001年对NICOLOS的印象来评价他今年的指挥了,可是有些乐曲我是没有听过的,以后买碟吧,去年为了它花了120,今年是多少呢?心情不好,不去理会了!
过几天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很简单,对于我。写这片文章,是考试期间的放松吧。
作者:pardon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