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悄然来临了,再次来到首都,来到这个闪烁着迷人风采的都市。
往日每次来京,心情总是晴空万里,恬静安详的。可如今,当我来到这所城市的时候,心里却是有一些茫然:被非典席卷而过的北京,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从机场奔赴宾馆的路上,我开始留意这座城市,期望在掠过的情景中看出蛛丝马迹。窗外的幕幕景色依旧,天还是那样蓝,风依然清爽,树木苍翠,白云飘飘,道路更加平坦,建筑更加高耸。目中的北京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
或许是周末的原因,高速路上车不是很多,可车速却很快。那些五颜六色的汽车,奔驰在高速路上,像一条彩色的飘带落在广袤的大地。记得报纸上说过,眼下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00万辆,其中半年来新增的70万辆,多属于市民为避免疾病传播而添置的。200万辆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心里想象着,有了这么多的车,北京的街道应该拥挤不堪,车挨着车,排成长队,变成了硕大的露天停车场。可事实上,北京承载汽车的能力太强了,200万辆的概念和拥挤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正比关系,交通还是很宽松,也不显得匆忙。这就是北京的大气。这番景致和我们那个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城市交通相比,还是让人觉得轻松不少。
到宾馆住了下来,感觉就不同了。这里,随处还可以看到非典时期遗留的痕迹,就如战争结束后到处留下的伤痕累累的残垣断壁一样。进入大厅门口设置的体温测量处,似乎量体温的人刚走,不一会就要回来一样;房间里已经消毒等标牌、标记还明显保留着,好像非典没有走远,不久还会回来一样;餐厅里还可以察觉出制作供应饭菜时的谨慎。这和我们那个城市相差甚远了。当宣告疫情解除的时候,一夜之间,进入市区的街头、车站、宾馆等所有的那些体温检测点都不见踪影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本来就没有什么病情,也没有恐惧,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戒备。
在出租车上和司机聊起来,问非典时候北京出租车的情形。遇上几个司机,都说那时候停车不干了,在家歇着,不能要钱不要命。看来疫情虽然结束了,但是恐怖的东西还让他们心有余悸。那时的情景看来很难让人一下子忘掉,就如唐山大地震给人心底投下的阴影一样,需要许多年去淡化忘却。
经历了非典的袭击,或许这里的人心理比较脆弱,经不起新的疫情打击了。幸好我们已经控制并且医治了患者,不然的话,再出现非典患者,这个城市非要紧张起来。食品、药品以及卫生防护用品,又能卖个好价格。
因为有非典疫情的流行,北京会增添许多物质和精神上的免疫力,这将对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们经历了战争会格外珍惜和平,经历了疫情会倍加追寻文明。这个并不难理解的东西,因为日子太平而被人们遗忘了,失去了应有的戒备。如今的非典疫情虽然带来了一些牺牲和不安,可对于这个50多年没有战争和瘟疫的一代人来说,到是一个善意的提示。
疫情终究在人们的心里投下一道阴影。这样,人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也会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多了几分宽容和亲善。这是一个熟悉北京的外地人所能够亲身感受到的。的确,有了共同的生死体验,将心比心,就会有了更多的理解沟通,也许这样下来,人们对于生命会有更多的感悟,对人们的生存关系会有新的理解。
这几个夜晚,我常回忆过去来北京时的情景,一些非常平淡的事经常闪现在头脑里,细细品嚼着平凡的滋味,寻找那些遗忘的感受。这可能就叫做反思吧。
值得一提的是,我竟然做了20年前第一次来北京的梦,见到了那群年轻的笑脸和结伴外出时的情景,一切还是那么真实自然,亲切不已。醒来的时候,还感觉着那些人还没有走远,出门就能喊住他们。我不会解梦,也不知与非典的潜意识是否有关,但是能又一次回到了年轻时代,和过去喜悦相逢,冲着这一点也要感谢北京。
我和北京还会有什么缘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感触。虽说只是一种感觉,但我觉得也非常好,究竟会如何,用那句时髦的话说:一切随缘吧!
(2003年8月20日)
作者:wang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