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观山”是燕京八景之一。我曾在夜晚走过银锭桥,不曾感觉它的存在。十月三日,一个迷人的北京秋日,我再一次凭栏远眺,感受它独具的美。
后海在夕阳辉映下,闪着粼粼波光,水尽头是西山起伏的山脉。垂柳和平房倒映在水面,交织成一幅飘动的画面。海上游船点点,岸上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的小酒舍鳞次栉比,不时有酒保穿梭其间,临岸邀客。车夫们扮成骆驼祥子的样子,边踩着三轮,边扬起手,用老北京话为游客讲述一块碑、一棵古树、一处深宅的传说。来往的行人也满脸尘容,布衣青履,流淌着浓浓的市井气息。“烤肉季”门前等着许多排队挂号的食客。狭窄的路上车马喧闹、人声鼎沸……好一派气象万千的平民上河图!
是的,古时候,北京许多风景好的地方都为皇家和王公所占有,均为禁地。所以什刹海成为平民百姓可游之处,沿岸有茶棚、杂耍,游人如织。在流行复古的今天,这里辟成和三里屯风格迥异的酒吧圈,也正源于此。夕阳西斜,恍惚之间,后海像极了一条宽阔的大河,游船就像南方来的粮船,由通惠河千里迢迢驶入京师,直抵积水潭,而太阳,还是元朝的太阳。
什刹海之所以称之为“海”,是源于元朝的蒙古族以“海”的称呼表示对水域的珍惜。蒙古人生活在水源稀缺的高原,为了表示对新建的元大都城内水源的珍视,便用一片汪洋的“海”来称呼并非一片汪洋的水域。什刹海原是一片大水潭,辽代和金代称其为积水潭,到了元代,蒙古族称它为“海子”。
700多年历史的什刹海,是贯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运河的北方终点码头。元代水利家郭守敬在兴建北京河湖水系,引水进京、沟通大运河时,积水潭就是京城内的水陆码头。当时从大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货物运进北京,故此,银锭桥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积水潭货船云集,古书描绘说“舳舻蔽水”、“旌旗蔽日”;岸上车水马龙,酒馆茶肆、商贾戏班云集,热闹非凡,盛极一时。
我站在桥上,风不疾不徐,拂过心头。《小王子》里写道,真正的美,是肉眼看不见的。使星星美丽的,是那里有一朵看不见的玫瑰花;使沙漠美丽的,是在它某个地方,隐藏着一口水井……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那么,使后海美丽的,是它承载的历史,是四合院的悲喜,还是百年老字号的传奇?要品它,需要历史系学生的知识,平民的心,诗人的感情。
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也停在桥头。他望着我,突然冒出一句:“是日本人吧。”
我忍住笑,指着身旁的小明说:“我不是日本人,他是。”
小明立刻大叫:“我才不是呢,我讨厌日本人。”
我注意看老人的反应,见他淡淡地说:“日本人也没什么不好,生活水平高啊。”
我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
“生活水平高”,一句多么熟悉的话,一个多么简单的人生愿望。无论当朝皇帝姓哪家,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老百姓们只想过上个好日子。回顾沧桑的中国史,有繁荣有苦难;有战火纷飞有颠沛流离。生命如浮萍,如此脆弱。如果我们做不成英雄,请准我安静地做一介草民,只求在这纷扰世间,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描绘得那样,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就足够了。
而我在这里幽思怀古,又算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人们眼里,桥就是桥,为两岸来往方便而建,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海就是海,可以用来钓鱼、游泳、消暑纳凉,从古至今,亦无改变;古时,人们在此设摊开市,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今成了酒吧一条街,胡同一日游,同样也离不开“生存”二字。
禅师有云,人生三种境界: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第三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智慧的吗?离“洞穿世间,人情练达”的最高境界还有多远?我笑世人太肤浅,世人岂不笑我看不透?
我常常是矛盾着的,像上篇《日落天坛》一样,提出自己无法回答的悖论。落日的余晖一条条铺在水面上,海水是如此的温柔。“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样想着的时候,我和小明已经走下银锭桥,将夕阳中的后海留在了身后。
深白色
我用我的眼睛
看这世界的心
作者:joe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