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位于成都北郊,距成都20公里,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肥沃,特产丰富,是天府之国的粮仓。早在2300多年的战国中期,新都城就崛起在蜀国的土地上,汉高祖6 年(公元前201年)正式设县。人们提起新都,就会想起满城的桂花、荷花,仿佛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芬芳。清人姚仙槎曾有诗云:“秋色艳湖滨,桂花香满城。香风吹不断。冷雨听无声;扑面心先醉,当头月更明。芙蓉千万朵,临水笑相迎。”更把新都桂荷的香艳多情描写得淋漓尽致,香城之名不迳而走。
桂湖公园与升庵祠
桂湖位于新都县城西南。公园占地70亩,湖面30亩,全部种荷,沿湖栽桂四千多株,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公园。公园内,夏日,碧荷满湖,万千红莲点缀其间,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金秋,桂蕊飘香,银黄丹红,争芳吐艳。
桂湖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的故居,杨升庵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了20多个春秋。因杨升庵喜欢桂花,生平爱桂,沿湖桂树亦其所栽,故名曰桂湖。后人为了纪念他,陆续在湖边新植桂树数千,并扩大湖面,在湖中广种莲荷,把桂园装点成“满湖荷桂”、“毓秀分香”的香世界。每当荷香未罢桂飘香的季节,满湖清翠碧绿的甸甸园叶,托着千百朵有红有白的莲花争艳斗妍;而湖畔的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况竞相卉放,满城生香。
桂湖的湖面不宽,呈不规则长条形,沿湖建有杨柳楼、澄心阁、香世界、抗秋、绿漪亭等楼、台、亭、榭20余处。这些小巧玲珑、极富装饰性的建筑,或矗立水中,或傍岸而立,亭、阁之间均有长堤、石桥与湖岸相连,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式湖面公园。张爱萍为此曾写下了“桂花香笔墨,湖水影碑林”的题吟。
横跨湖面的杨升庵祠,规模不大,是为纪念杨升庵而建的祠堂。杨升庵既是一间纪念性祠堂,又是杨升庵生平事迹陈列室,这里陈列杨升庵的著作100余种,4000多卷。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修,新都人,出身在于“一门七进士”的官宦家庭:父亲杨廷和位居宰相,祖父及兄弟子侄五人均为进士,这样的书香门第在我国历史上也属少有。杨升庵少年时即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十岁能诗,二十四岁高中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嘉靖时因“大礼仪”案触怒皇帝,廷杖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72岁时老死戍所。由于杨升庵关心民间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办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在昆明、在保山,在杨升庵踪迹所到的地方,当地人都为他建祠立碑。杨升庵是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一生著作有400余种,内容涉及文学、曲戏、史学、地理、医学 、金石、书法等许多学科,并完成了几部云南少数民族历史专著,计有《南诏野史》、《滇载记》、《滇侯记》、《云南通志》等,系统地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桂湖公园内的湖心楼内陈列有新都马家山出土的汉代文物200余件,以陶器为主。仓颉楼内有汉代画像砖展。中山堂内有从新都新繁镇龙藏寺迁来的龙藏寺碑林展,展品中有清代刻的唐宋以来大书法家墨迹石碑105件。
宝光寺
宝光寺位于新都城北,始建于东汉,隋名为大石寺。唐广明元年公元881年)底,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逃难成都曾驻跸于此。据传夜见寺内福感塔下放出祥光,掘地获一石匣,内藏舍利子13枚。于是命悟达国师重建庙宇,改名宝光寺,塔名舍利塔。宋时香火极盛,僧侣达3000之众,明代毁于兵火。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重建。全寺面积120亩,是一个具有一塔、五殿、十六院的建筑群用四百多根石柱支撑,殿堂庭院雄伟壮丽,门窗檐拱,雕刻精美,佛像观音,栩栩如生,是成都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庙,堪称四川 佛教一大丛林。宝光寺除以“舍利宝光”闻名外,还有“罗汉堂”誉满禅林。堂在 大雄殿东,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佛、菩萨、祖师77尊,罗汉500 尊,中堂另塑千手千眼观音。这些罗汉,每躯高约二米,全身鎏金,形态表情富于变化,姿式动作各不相同。其形态有老有幼,有美有丑,有的瘦削长颈,有的佝偻龙钟;其表情或笑容可掬,或横眉怒目,有文静端庄,有狡黠老练,喜怒哀乐,神情迥异;其姿势有正襟危坐、合掌参禅,有抬腿抱膝、怡然自得。而手持器物更见奇物,有念珠木鱼宝杵禅杖,也有蝙蝠蟾蜍仙鹤,无所不有。其衣着从款式、色调到纹饰无不与人物的性格和所处环境巧妙配合,衣折条纹,清晰分明,无一雷同,从而使五百多尊塑像千姿百态,各有旨趣,确是我国雕塑界南、北两种流派各显其技的产物。 宝光寺收藏的文物很多,有蜀汉钟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 年)所雕刻的“ 千佛碑”、唐代砖塔、创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尊胜幢”和清代镂空石雕舍利塔,以及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名家书画品,唐伯虎、祝枝山、竹禅和尚、张大千等名家的书画珍品。
令寺僧最为津津乐道的无过于佛门三宝: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舍利子是清光绪三十年宝光寺自信长老的弟子真修和尚从斯里兰卡,共有二颗,一黑一白,安放在透明的水晶球内,外罩以铜质镀金的小塔。塔为四方单层亭阁式,高约二十厘米,制作精美,基座为莲花座,塔身镌刻着龙柱、花卉,额上有“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八字。优昙花,梵语为祥瑞花的意思,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和斯里兰卡。宝光寺的优昙花为铜质合金铸造,高一百五十五厘米,叶互生,花分六组,每组聚生许多小花,隐于壶状的花托中。据说,此供可当编钟使用,用筷子打击四周叶片,能发出“优昙钵罗”的声响。此花原是印使臣送给中国皇帝的贡品,是清道光皇帝钦赐。贝叶经是清光绪二十八年,真修和尚去曼谷谒见时,泰国国王所赠。这部贝叶经为梵文的《妙法莲花经》,装在长五十厘米、宽八厘米、高八厘米的檀香木盒里供人参观。
宝光寺内有许多楹联题刻,寓意深远,发人深思。如山门有联:“出入在斯,务要了明性去;圣凡所到,须当问过心来。”弥勒殿有联云:“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无所不容。”钟楼有联:“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大雄宝殿联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又云:“退一步看利海名场,奔走出许多魑魅;在这里听晨钟暮鼓,打破了无限机关。”东方丈有联云:“凡事尽当其然,总期各了各心,方无挂碍;有生根乎自在,只当我行我法,不蹈虚锋。”
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