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赶场去
到凤凰,不去赶场就等于没来。赶场,就是我们所谓的赶集。以前赶场是湘西村民购物、交流的重要日子,苗家女子都要盛装前往,如同过节。现在,虽然经济发达了,但不少山寨地处偏僻的深山,周边没有商业设施,赶场对他们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
湘西的集市非常多,我们在此待了五天,仅在观光途中就遇到了三个集市,包括有全县最大墟场的阿拉营集市,全县第二大的吉信集市,以及山江集市。其中山江集市是苗族场,苗民众多,盛装的苗族妇女,令人眼花缭乱,是观光客最爱逛的一个集市。每一个集市,往往都能吸引四村八寨的村民,一村的老老小小,乘着带车厢的卡车或是拖拉机聚拢来。车子都是带篷的那种,天不冷,所以去掉篷布,只剩铁的框架,用来抓握。有的车人太多,年轻人就踩着翻开的后车盖板上,吊在车外,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而他们却有说有笑,安之若素。有的车还分两层,下层放物品,鸡鸭牛羊,上层还坐着人,悠闲自得。
在山江苗寨,可以看到大量身蓝布绣花衣裙、包着头帕的苗家妇女,有的还戴上了全副的银饰,不过大多上了年纪,年轻的姑娘是不愿穿这么传统的服饰了。苗家妇女赶场多背一个竹篓,买的东西就这么背回去,有的甚至背一只大铁锅或是大水缸,看他们的样子,似乎不觉吃力。集市上什么都有,吃穿用,生活所需的,这里都能找到。对观光客来说,最吸引眼球的是苗家的传统工艺品,如一些卖银饰的摊子,都说是老银的,有手镯、戒指,还有苗家妇女挂在衣襟上的银链,串着铃铛、锁片等,叮叮铛铛一大串,要价150元-200元不等,我不是行家,辨不出真伪,自然不敢问津。卖苗绣的摊子也较多,还有卖苗歌磁带的,8块钱一盘,录的是当地歌手唱的苗族歌谣,没有伴奏,是最纯正的民歌。买好东西,赶场的村民便三三两聚起聊天,说说各家的近况,聊聊村里的新鲜事,这时,集市又成了一个社交的场所。
芙蓉镇的米豆腐
凤凰附近的永顺县王村,也是湘西著名的旅游点,电影《芙蓉镇》就是在此拍摄的,如今每年还有众多游人来此寻访胡玉音和秦书田的故事,尝一尝那赫赫有名的米豆腐。
我们驱车去芙蓉镇的那天,正下着小雨,密密的雨丝打湿了小镇的青石板路,也打湿了老街两边的土家木屋。来镇子的游客大多是循着电影《芙蓉镇》而来的,我们也不例外。小镇米豆腐店很多,而且都自称是正宗,终于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们找到牌坊旁的一家,据说电影中刘晓庆就是在这家店叫卖米豆腐的。果然,店门口挂的电影剧照里,胡玉音就在这座有数十年历史的木屋前忙碌着。剧照旁还有很多今年姜文等原《芙蓉镇》剧组成员再访芙蓉镇时与店主的合影。可惜的是,店主外出,只有一个小姑娘看家,我们无法了解再多16年前拍片的花絮,只好要一碗米豆腐,品尝一下昔日的味道。米豆腐其实与豆腐无关,是大米做的,据当地人说还加上石灰水(我觉得会不会是石膏水),做成一小条一小条的,有点象面疙瘩,也有做成小方块的,就有点象豆腐了。做好的米豆腐泡在凉水里,小姑娘捞了一勺,放在清水里淖了一下,加上各种调料,冲上骨头汤,便成了,夏天则多凉拌吃。我尝了尝,滑滑的,有的象豆腐,也吃不出什么美味来,看来米豆腐蕴含的文化魅力早已超过了这道小吃本身。米豆腐店前的石板路据说还是清朝时的遗迹,电影中的“扫街”一段拍的就是这段路。而“批斗”一场戏的场景我们也找到了,是一幢1938年建的吊脚楼,高大轩敞,上下两层有20多间房,全木的结构,门窗均有精细雕花,算得上是当时的一所豪宅。虽然今天吊脚楼里的陈设已荡然无存,但仍能感觉到昔日大富之家的气派奢华。
王村是土家族聚居的村寨,有着许多土家特有的风情景致。撇开电影《芙蓉镇》,这里可看的东西还有不少。依悬崖而建的吊脚楼,衬着悬崖上飞流而下的瀑布,是翠谷中的一抹亮色。行在老街上,左右不时可见一块块重点保护民居的指示牌,不少木楼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土家姑娘的织锦作坊,也令游人流连。芙蓉镇,一个可以净化心灵的地方,在微雨中,我们恍若走进了历史,让记忆中的风华带我们远离尘嚣。
寻访翠翠
湘女多情,沈从文笔下,我们认识了一个纯朴灵秀的湘西女子,碾坊女子三三,对“女学生”充满好奇的萧萧,和痴痴等待那个使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浮的青年人的翠翠。今天,我们在边城,还能找到翠翠吗?
在边城,我们遇到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年轻女子,其中有在虹桥下为游客唱山歌的龙妹。在游沱江时,我们的木船刚靠近虹桥,桥下一只龙船上,一位盛装的苗家女子便开始放声歌唱,并用歌声和微笑送我们离去。歌词是什么,已经记不清了,那歌声的清脆却令人难忘。撑船的小艄公告诉我们,龙妹只有16岁,正是如花的年纪。书家堂的杨银燕,一个长着甜甜酒窝的15岁土家族女子,是领我们参观的小导游。由于要拍照,我们的参观节奏很慢,她一直微笑着等待我们,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解每一个细节,还不忘在一段游览结束后,向我提出一个“世界真奇妙”的问题。当我答不出来时,她便顽皮地一笑,公布答案。从她那里,我知道了,土家族的腰门是丈母娘看女婿的门,带玻璃窗的小土屋,是用来烤烟的地方。而当我猜出窗花上的“渔樵耕读”、“福禄寿喜”时,她比我还高兴。石桥苗寨的小姑娘吴梅,有着如翠翠一般黑黑的皮肤,她穿着苗家的盛装,为我们导游,见我喜爱她的项圈,还摘下来借我过把瘾。在山里长大的女子,爬山下谷毫不费力,看着她灵巧的身影,跟在后面狼狈喘气的我只有欣赏和羡慕。参观结束,吴梅和她的小伙伴还为我们表演了一段苗花鼓,衣襟上的银铃发出悦耳的叮铛声。她们是美丽的,其实,湘西的每一女子,不都是翠翠的化身,翠翠的天真活泼,也就在她们身上体现,传承。
血粑鸭子罐罐菌
湘西也是个美食的好地方。来到凤凰的第一餐,我们是在古城老街上吃的,一家名叫“水上楼”的饭店吸引了我,这是一座临沱江的吊脚楼,门口高挂的两只红灯笼和湖南特色的腊鱼腊肉是温暖的信号。楼是全木的结构,矮矮的木桌,一色的小竹椅,有的是质朴的古韵。临河的两张桌子最好,可以观景,看着沱江上泊着的游船,别有一番滋味。
“水上楼”不用菜单,直接看门口长条桌上的菜品点就行了,锅灶也在门口,可谓是明厨明档。由于来前在网上恶补了凤凰的常识,我熟练地点了血粑鸭、糯米酸辣块、腌萝卜、蒸腊肉、罐罐菌、酸菜豆腐汤等几道特色菜。由于地处湘黔交界,凤凰菜式既有湘菜的辣,又有贵州特色的酸。罐罐菌就是牛肝菌,现在南京的一些餐馆也有的卖了。其他不少菜我们从没见过,比如血粑,黑黑的一块,原来的鸭血混着糯米汁做的,用来烧鸭子,很有味道,糯米酸辣块,是用糯米粉和着辣椒腌几天,就变酸了。没下锅前,红红的一大盆,切片油炸后,有点象南瓜饼,味道却是又酸又辣,但并不刺口。这里多的是酒鬼酒,黄永玉设计的包装,瓶子也是工艺品。我要了一杯糯米酒,酽酽的,浓香扑鼻。这里上菜很特别,一条一桌上,前桌点的菜全上齐了,下一桌的菜才下锅,所以客人一落座,服务员便先送上一碟瓜子,边嗑边等。一般凤凰饭店里的桌椅用的是矮矮的小桌,和城里看不到的小竹椅或干脆就是小板凳,很随意,有点象小时候吃早饭用的小桌椅,更有一份家的感觉,大桌高椅只在高档酒店才有,舒适多了,但也拘谨多了。
此后的几天我们一直在老街上搜寻湘西的特色佳肴。凤凰靠山临水,知名的美食还有苗家酸鱼,沱江的活鱼捕上来,加上辣椒泡出的酸辣汁做成,店主特意少放点调料,以突出野生鱼的鲜味。社饭有点象我们南京的菜饭,不过是用山上的野葱和着腊肉炒的炒饭,有一种特有的清香。山上的野笋、蕨菜、枞菌,可以用来炒剁椒,炒腊肉,都是我们平时吃不到的美味。
作者:yzwb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