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抵杭州,就听人说,桐庐县西北山中有一洞,叫瑶琳洞。洞里海阔天空,山水俱胜;钟乳石笋,琳琅满目;奇石异景,历览不尽。当年吴承恩任长兴县丞,因厌恶逢迎,“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常游此洞,所以才创作了《西游记》。又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许多场景也是在此拍摄的,真乃“天下第一洞”,值得一游。
翌日,微雨,遂去游,果然不俗。洞是神洞,石是奇石,神奇中便多了一些魔幻。近看,洞中有洞,石上有石,洞石盘结,攀形附势,恍入八卦阵中;远看,城里有城,楼外有楼,玉树琼花,色光如虹,端的一座地下都市。人皆唏嘘,曰天堂,曰龙宫,曰海市蜃楼,眼都惊得贼亮而四肢却失了矜持。导游说,此洞面积约3万平方米,容积36万立方米,长10里许,分为六个洞区,既互相色连,又各具特色。听罢,随了她去,便将一颗游心全交给这洞这石。
一区宠大宽畅,石笋、石柱、石幔、钟乳石层出不穷,密集成林。如“瀛州华表”、“灵芝仙山”、“紫竹林”等,峥嵘嶙峋,争奇斗艳。“银河飞瀑”,高七米,宽十三米,瀑帘似雪,水柱如缕,伫立其下,顿生“数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之慨。“广寒舞台”,昊天辽远,瑶台高筑,仙女翩翩,舞着舞着,恍惚中便不期然款款投入你怀。更奇妙的是“十八扁钟”和“发财鼓”等,击之铿锵作响,甚是悦耳动听。二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多深潭、幽谷、危岩、险洞。谷满愁云,潭溢青泪;岩在洞上狰狞,洞在岩中窥视。爬着爬着,便如临牛魔王与白骨精洞府,怯似八戒,只盼着猴哥快来降妖除魔呢。三区空旷辽阔,堆积物发育,肌理饱满,景致犹为壮观。如“三十三重天”,系岩岭成壁,层次分明,横空出世,天梯般一层一层直抵穹隆,好不危乎高哉!又如“擎天大柱”,气势磅礴,巍峨突兀,力鼎万钧,恰应了毛泽东的诗句:“锷未残,赖以拄青天”。特别是颜色,出于单个的,一色为主,几彩相晕,自成一格,渐次笼统;连成一片的,七色并存,互有同殊,异彩纷呈,浑然天趣。其美其壮,足以与“夜上海”相媲美。四区特色是水,或涌、或喷、或滴、或渗,像菩萨的泪,抑或孙大圣的尿水,滴的成溪、喷的成泉、涌的成雨、渗的成雾。如此溪涌泉喷,雨雨雾雾,谁都想早点挤出岩石,但谁又都少不了摔得粉碎,落到最低处,成了石坎、石坝的一捧微澜。只有五区的地下暗河奔流不息,时隐时现,默默次生着钙壳、地云纹和石针石花,不齿与顶板的鸭管石争风吃醋,哗众取宠。到了六区,空间骤小,主要是管道式洞道。幽冥之中,但见奇石怪石闪闪发光,如流莹、如群星、如舞台上的激光镭射,此起彼伏,熠熠生辉,可堪称绝。
行辄止,不禁迷惑:何以有如此奇特美妙之声、之光、之色、之态呢?导游答曰:皆自然天成,毫无人为雕饰。声者,洞石蒸发形成中空,加之质量、长短、薄厚不同,故叩时如馨鼓琴钟之鸣。光者,为方介石、石英石和小型石珠自身发光所致。色者,一是含泥量和石质决定;二是所含矿物质使然;三是因形成年代而异。态者,由于造山运动使地表上升,基准面下降,地下水抬升并在饱气下形成干洞,加之构造破坏,产生崩塌,岩洞水从深处通过,石灰石屡经崩塌、冲刷和溶蚀,就形成眼前这千姿百态的溶岩溶洞。
出了洞口,我不由长叹一声,跌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想: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面前,人才会感到自己的无奈和渺小。此时,我早已忘记吴承恩是否到此一游和《西游记》是否在此拍摄的事,真想大喊一声:那些自命不凡的作家、画家、雕塑家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我未敢张扬,因为自己也感到无奈和渺小,一时竟没了底气。
(作者系陕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梦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