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离去都让我期待,出发都令我觉得愉快。
早已习惯了数分钟内收拾好行囊,跳上地铁,再跳上列车。
这一次,我只用了五分钟就整装完毕,这一次要去的是杭州。
杭州与我,并不陌生。
我曾在冬日煦暖的阳光里探过玉泉的梅花;曾在春日桃李的芬芳中于湖心三岛看三潭映月;也曾在夏日的暴雨中赤足穿过九溪十八涧的细流。
这一次,我要在秋风秋雨的陪伴下,漫步“山色空濛”的雨中西湖。
白堤
湖水不象昔日记忆中那么清澈,那色泽、那质感,给我的感觉象一湖精心调允了的藕粉----藕荷色的、静静的水,细雨打在湖面,才泛起些许涟漪。
跨湖的长虹是断桥。
断桥边有一弯荷塘,枯萎的荷叶在细脚伶仃的枯荷梗上耷拉着脑袋,在风雨中瑟缩着。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黛玉若见到这番光景,不知该流多少悲秋伤感的泪呢!倒是《射雕》中闯渔、耕、樵、读四关的蓉儿遇到的残荷似乎就是眼前的景儿。
往日熙熙攘攘的平湖秋月景点,在风雨中不见了人影,绿黄相间、上书“茶”字的旗幌孤独地在风雨中飘摇。忽然就想起鱼儿的故事里,江晚说书的“遗忘茶寮”,想:若茶室中有一温婉的说书人,说些动人的陈年旧事,这里该不会还这样冷清吧?
想着想着,不禁失笑。网络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在“冷香”、在“冰雪川”,不过一月,竟然就能在我心中留下印记,也许从此就永远忘不了了。
孤山边的秋瑾像,依旧那么端庄肃穆地立在雨中,多少年不会改变。曾几何时,“鉴湖女侠”可是我心中的一个梦呢!
时过境迁,现在想起那个时代的女子,我独羡慕林觉民的妻子。虽是个薄命的红颜,在丈夫死后一年也郁郁而终,但每每读起《与妻书》,“意映卿卿如吾,意映卿卿如吾… …”再细想当年提笔留书的林觉民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想着想着,人,不觉就痴了。
白堤的尽头原有苏小小的坟和亭,想那鲍仁,应该只是苏小小的fans之一,为芳华早谢的小小在湖边筑了坟、修了亭,就让这个洁身自好的青楼歌妓,成了湖边的一道风景,千百年来任人凭吊。
苏堤
云雨天
黄叶堤
秋水连波
波上寒烟翠
(次日天晴,再游苏堤,看到的就是碧云天,黄叶堤了。)
雨中的西湖,是一幅水墨山水。
远山如黛,只淡淡的一抹。
阴雨中,没有潋滟的水光,山色恐怕亦不如当年空濛。移步也不换景,但这淡淡的湖光山色,总也让人看不够。
都市中的人,难得远离尘埃、远离喧嚣,于这斜风细雨中,看片片黄叶飞舞,听沙沙的雨声中,间或一两声鸟鸣。
湖畔 / 柳浪闻莺
雨中,没有夕照,新修好的雷峰塔顶依旧金光闪闪。
但这塔,曾压着白娘子,而且一向不太喜欢塔这一类中国建筑,所以倒着好,我不想上。
绕过雷峰塔,走上青石板和鹅卵石修筑的湖畔小径。
杨柳依依,细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轻吻着湖水。
小径边的草丛中,有轻音乐缓缓送出,是极优美、极舒缓的钢琴曲。慢四的节拍,听着这乐声,一个人,是可以在这湖边起舞的。
灵隐
这趟游杭州,原本是为了到灵隐寺还愿。
去年许下的三个心愿,有一个已经达成,有一个是永远也不成的了,还有一个仍是未知数。飞儿告诉我,成了一个,也要还愿的。
于是,第二天早早起来,前往灵隐。
走到大雄宝殿,很诚心地谢如来,帮我达成了一个心愿----这样,就算是还愿了吧?
绕过如来,背后,是观音菩萨的雕像。
去年进灵隐,走到大雄宝殿就许了愿,转过去才想起,如来的背后是观音的像。
我比较喜欢观音,所以今年,就向观音许愿,不麻烦如来了:)
今年只有两个心愿,我不贪心。
其实,求菩萨,也是在求自己。总是告诉自己,什么事,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
所以今年只有两个心愿。
那个心中最渴望的愿望,是不敢再求的了。两个人的事,叫人怎么求呢?不敢让菩萨为难,怕他做不到,连带着连前两个心愿也要落空。
灵隐归来,再上苏堤,再走湖畔。
北方的冷空气来了,回来,上海的气温已降至零下。
今年的秋天,就在漫步西湖的脚步中逝去了。
想,如果冬天下雪,会再来,看断桥残雪。
作者:Xu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