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青岛的火车坐满了人还略微有点超员。但并不象预想的那样满是放假出游的大学生。似乎只看到很少的几拨学生样的旅游者,而更多的似乎是回家。车过维坊,人已经少多了。
青岛的火车站广场,是个一如济南、上海、兰州那些车站的地方,有点挤,有点乱,周围的楼千奇百怪。但是走出站来,似乎就可以闻到空气中的一丝海味。寻着这丝气味,我很快就找到了方向,径往海边。
海滩上有一层平台,步行道、小品,象上海外滩般的地方。其下才是沙滩。阴雨的天气让海变小了。所有的景物在几百米外渐渐溶化成雾,海也一样。只有下到沙滩,踩着柔软的沙,听着涛声,还有远处雾中传来的汽笛,才觉得这是海。细想想,上次到海边已经是初中时候去锦州了。
到处有人在兜售一些很粗糙的珠链。甚至当我一个人站在沙滩上时,竟有个穿西服的家伙老远地冲我走过来,神秘兮兮的表情让我以为他要向我推销什么违禁品——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把什么东西塞在我怀里,当然,立刻就从下摆掉了下去。是串湖蓝色的珠子。我弯腰拣了要还给他,他就很严重地说“朋友你这就是不给我面子”。我才不管:“你别这么说啊”,还给了他。
海滩上哟很少的几个人在慢跑热身,准备下海。从身后一栋接一栋的更衣室,可以想见暑天的热闹。那些更衣室各自有着各自的名目,似乎青岛的每个单位,都来这里开了一间更衣室。
从“第一海滨浴场”的沙滩往回看,青岛是个低层的城市。山坡层层下降成一半岛伸入海里,坡上茂密的树中间露出一顶顶朱红色的瓦屋顶。虽然我知道在火车站那边还是有许多的高楼,但今天托雾气的福,在这里一点也看不见了。
从车站的栈桥浴场过来这一路,海滨都有步行道和很精致的绿化,再向下,才是或山石或沙滩,不同形态的海岸线。路另一侧,就全是欧风的小房子,一幢一幢地排着,各自有个围起来的院子——我想起书上提到过中国式的院与西洋式的院之不同:中式的院是“合院”,是由房子围合成的,内向的;而西式的院是一个点(房子)为中心,纯由围墙围出的一块领地,空间上其实更多是外向的。中式的“家门”在院门,而西式的“家门”在房门了。院子里种着各种各样我叫不出名目的植物,开着五颜六色的花,长青树的叶子从铁栅栏的缝里挤出来,也被修剪得整整齐齐。这些房子原本都是住宅,但现在也有了其他各式各样的功用:有的改做了商店、餐厅,有的被某某公司、机构用做办公……但外观上都没进行什么改动,仍是一个个小房子很安静地站在各自郁郁葱葱的院子当中,所以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公司商店,都显出种家的亲切。
走到八大关一带的时候开始下雨了。雨不大但是很密,风从四面八方乱吹过来,雨借风势,十面埋伏。我只好象使盾那样平推着伞,但还是挡不住。找不到地方躲雨,也没法拿出地图来看,只好继续朝着某个方向走路。总算有了家超市可以进去避一避,掏出地图来看,还要走不短的一段路呢。但我还是不想坐车,觉得在这个城市里,徒步是很享受的。
但其实再往前走不远,就出了老城区了。城市面貌陡然一变,路宽了,楼高了,空间尺度放大了一级。但是环境设计的质量还是很高的,处处尽心。整个城市显得比北京要象样的多。
作者:happyc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