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站 南京
南京人温良恭让,巍巍然大家风范,不愧为一省之都。而在不久以前,这里也曾是国都的。
既来到了南京,便要去拜谒中山陵,孙中山先生是一位站在历史交接口上的伟人,他划分了中国的古代与现代。我们不必剃光前半截头发而在脑后留条辫子都要拜他所赐。而更是他把民主的概念领进了中国。
中山陵规模宏大、气派非凡。单是由市区往之的那条路已足以揭示这一点。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如忠诚的卫士,沉默而坚定的矗立,浓密的树荫覆盖着路面,使人静心屏吸。越靠近越觉得宁静庄严。
陵园建筑于钟山之麓,自山脚下有台阶通往陵堂。宽阔的台阶表现了陵园的气势,大约可容五十人齐头比肩、携手共进。
走到台阶的尽头,两扇厚重的铁门会提醒人们肃容正衣,一代伟人正安息于此。陵堂内陈列了中山先生的卧像、坐像各一尊,我觉得那分别是在现实中死去的及在理想中长存的孙中山。
中山陵内也保留了孙先生的照片、生平及思想。在陵堂内的墙壁上刻有孙先生所订立的中华民国宪法,陵堂外的长廊中也刻着他的三民主义讲稿。
在孙先生所订立的宪法中,民主的程度要远远的超过了美国的联邦宪法。他规定人民有随时选举行政长官并随时罢免他的权利;他规定各省皆可保留自治及拥有随时脱离中央政府的权利。而他在三民主义讲稿中所表现出来的温和耐心令人觉得他身上的明星气质甚至多过了领袖气质。他缺少不怕牺牲的勇气,在一生中所面临的威胁当中,他多数做出了妥协。
于是他的继任者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的方法是坚决的消灭掉一切的反对者,雨花台的斑斑血迹证明了他的决心。但他的运气更坏,因为最终被消灭的是他自己。
开国与安邦是两码事,无论是孙中山、毛泽东或蒋介石都证明了这一点。开国者不懂安邦、安邦者不能立国。
当工业化的巨轮隆隆驶过,六朝遗迹便悄然远去。秦淮河仍然穿行于闹市,但带了更多的工业垃圾;两岸的古建筑虽保留完好,但那上面广告林立。没有什么秦淮人家了,所有人都是在做生意。
玄武湖也没什么好看的,但南京人很好。当那游览小火车仅我一人乘坐时,司机仍照开不误并殷勤周到。
雨花台早已无石可拣但遗迹林立——古代的浪漫与近代的血腥交织在一起,让我无所适从。
之后去大屠杀纪念馆,参观的时候始终还可控制,出来之后却终于悲不可抑,竟在公共汽车上失声痛哭起来。仇恨原可怒而不可悲,我之悲恸在于负此滔天之仇竟不得雪。
我于当晚离开了南京。
(待续)
作者:Tom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