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在这座古城的珍贵文物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济桥。
平遥称古陶地,是帝尧的封地。平遥古城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
平遥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性质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肌体中然生成。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城墙上原有料敌台楼九 十西座,城门上原建城楼,四角处还有角楼,已大多残坏,唯城墙依然如故。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还保留原有形制。 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 的实物资料。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平遥县是全国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该景点完整无损,并于墙内建筑浑于一体,具有旅游和鉴赏价值。 古城南与介休市接壤,北于祁县相邻,是大运公路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内各种服务齐备,各种名吃、店铺独具特色,城外宾馆、酒家、商场一应具全。 平遥牛肉以其纯、真、鲜美名扬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报告以对平遥古城的评语为: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以它古老、雄伟的风姿屹立在晋中平原上。平遥,古称古陶,是一座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且为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机体中生成。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公元827—782年的周宣王时期。《平遥县志》记载,西周大将尹吉甫、严允曾驻兵于此。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为今日的砖石城墙。这座县城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修葺26次。多次的修葺,使平遥古城墙日益坚固、壮观。平遥古城墙,城池呈方形,略偏东南向。东、西、北三面线条取直,只有南墙沿河走向曲折。城墙周长6157.7米(12.3华里),墙高6-10米;墙外筑护城壕,深、宽各1丈。城门共有6座,各城门外曾设吊桥,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四面墙体,每隔60米,筑观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观敌楼。传说,城墙上有垛口3000个,观敌楼72处,是按孔夫子的弟子3000、贤人72的数字修筑的。民间,人民群众根据地平面布局,有“乌龟城”之称。平遥城墙,墙体内填土夯实,外周青砖砌裹,顶部铺砖排水,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东南角还建有魁星楼一座。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平遥城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四合院式的民居,城内现存传统四合院3797处,大部分仍在使用中,或许法国人对其的评语概括了它的实质:“平遥充分的体现了中国高墙大院下的古老文化。” 旧时的平遥城是票号、富商汇集地,严谨而不呆板的住宅布局,精美、古朴的建筑工艺,都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民族特色。
平遥古城墙是国内仅存的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墙之一。最早的夯土城垣相传为西周大将尹吉甫所筑,明洪武年间在原旧城基础上扩建成今日的砖石城墙。整个城池平面布局形似乌龟,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说,因此平遥也俗称“乌龟城’。古城有6座城门,各具象征:南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来有两眼水井,好似龟之双目;北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的积水均经此流出;东西有4座城门和瓮城双双相对,好像龟爪前伸,惟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的人恐怕乌龟爬走,因此要将其左腿拉直,拴在城外慈相寺内的麓台塔上。
古城墙上据说有垛口3000个、小敌楼72座,象征着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使这座热闹的商业城市不失文采。
旅游小贴士
1. 城墙上往往会挂满各种各样的广告。最多的就是平遥特产的牛肉广告了,这也是和平时期城墙的一大功用吧。
2. 城墙上的两串长灯笼使这个地方颇像影视城。
景点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728年的周宣王时期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全国各府、州、县城接等级地位普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平遥城墙即建于其时。这座县城,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修葺26次,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古城墙,城池平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城墙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规划、东、西、北墙为方直,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城墙周长6157.7米(12.3华里),墙高6-10米,墙顶宽3~6米,底宽9至12米;墙外筑护城壕,深、宽各1丈,复掘堑深阔3丈。城门共有6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瓮城就是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之敌。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有可疑时报警即可关上两座门,瓮城内被关之敌人即成“瓮中捉鳖”之势,故名之。各城门外曾设吊桥,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四面墙体,每隔60米,筑观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观敌楼。传说,城墙上有垛口3000个,观敌楼72处,是按孔夫子的弟子3000、贤人72的数字修筑的。
城墙上还建有角楼、城楼、魁星楼、文昌阁和点将台等建筑。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翁城,均为方形,与城墙同高。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之敌,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需要时即可关上两座门,形成“瓮中之鳖”之势。城外有护城河环城一周,河上有大吊桥。
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分别寓义为∶南门为“迎薰门”为龟首,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水井两眼, 喻为龟之双眼,可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北门曰“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成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上西门曰“永定门”下西门曰“凤仪门”,上东门曰“太和门”,此三门形似龟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下东门“亲翰门”其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传说是古人怕龟爬走,将其后腿即下东门拉直并用绳绑好拴在距城八公里的麓台塔上。
环城而行,每隔一段距离,筑有一个凸出的马面,供了望和侧射火力之用,马面上建有敌楼,共计72个,城墙顶面用砖墁铺满,内筑女儿墙,外筑垛口,共计三千个。据说象征孔子周游列国的三千门徒和七十二贤人。军事用途的城墙配以文道之喻意,文武相衬,独成一趣。
平遥古城,设计严谨,工艺精细,形体完整,既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又有传统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景点图片
古城墙城门
翁城
城墙上的兵器
古城墙暮色
气势宏伟的古城墙,全长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