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从遵义市红花岗沿川黔公路北至遵义县板桥白石口,进入深山峡谷,行至上湾 ,盘旋而上,即达娄山关,海拔1,400米 ,两侧有大娄山(俗称笋子山),是娄山山脉主峰,靠近南关口的两个山头为小娄山,东侧为悬灯山,娄山关石碑立于此。
娄山关地势奇险,是川黔的重要关隘,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方舆纪要》己载,明代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在海龙囤大兴土木,构筑营盘,与明王朝分庭抗礼,又在娄山关排栅挖坑,建造13座木关,令挠将统苗军踞守。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二月,明朝廷派官兵都司王之翰率兵进剿,被杨应龙军击败,血染娄山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聚集各省兵马24万 ,分八路进剿。蜀将刘键率兵由重庆出发,取道綦江,破九盘,攻娄山,“从间道攀藤毁栅入陷”,占领娄山关制高点筑垒扎营,以“点 灯”为号,
“以攻对面之水牛城”。刘铤部与杨应龙兵辗转激战,双方死伤惨重,最后以杨应龙败北告终,娄山关更名为“太平关”。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李定国、孙可望率领农民军(“大西军”),经綦江进攻娄山关,大败守关清兵,横扫大西南。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八月,桐梓杨隆喜(杨凤),与遵义大溪里(今山盆镇)义军舒裁缝同举义旗,占领桐梓县城,向南攻克娄山关,继而在关南打败清朝副将常胜和遵义知府朱曾的团练武装,直捣遵义城,在雷台山扎营,声振贵州。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属曾广依部,为支援贵州各族农民起义,从北向南夺取娄山关,联合西南黄号、白号军共同奋战,所向披靡。
娄山关载入史册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胜地,还是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同志率领下,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进军遵义城。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一个团追歼黔军侯之担部,攻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红军过关之后,敌军又卷土重来占领娄山关。1月9日,红军抢占了关口,缴获大批物资,俘敌数百人。1月10日,红军分两路追歼敌人,大部队赶到桐梓,与川军对峙,为保证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1月15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分三路北上。 1月29日,红军在土城浑溪口和赤水元厚渡口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2月10日, 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挥戈东进。2月19日,前卫部队在二郎滩二渡赤水,接着攻占了桐梓县城。2月25日晨,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 , 指挥一、三军团攻下娄山关,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为遵义战役揭开了序幕。2月26日下午,毛泽东策马经过娄山关,后又写出了千古不朽的词章《忆秦娥 ?娄山关》。为纪念遵义会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段伟大历史,中共贵州省委决定立碑刻石,碑宽25米,高13.55米,用396块云南大理石嵌成碑面,镌刻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全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金箔帖字,灿烂夺目。如今委山关既是人民群众游览的胜地,又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到黔北,看遵义会议旧址,品味董公美酒,不能不看娄山关。娄山关名气很大。都读过毛泽东的名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多数人能背诵。先前,不知娄山关位于何处。癸未初春,去黔北采风,才知道娄山关在遵义。既来此,则当然要一睹名关雄姿了。
黔北多高山深谷。遵义往北去桐梓,必经娄山关。此为黔渝交通要道。那天早上,我从茅草铺搭乘去桐梓的班车,中途在娄山关关口停靠。只我一人下车。路右侧,有块石碑,一人高,走近,细看,款字模糊,但娄山关三个大字异常醒目。是块旧碑。抬头四顾,见两壁夹立,中露天光,满目的青林翠竹,异草杂花。我惊异地发现,整个娄山关,就我一人流连。我庆幸这蓊然青葱、幽奇险峭的娄山关风光,为我一人独享了。
往前走,绝壁千尺。猛见一面巨大的石碑,大理石磨制,十多米高,二十多米宽,嵌入右侧的岩壁,镌刻着毛泽东的手书《忆秦娥·娄山关 》,极壮观!上山,有天桥悬于山腰。桥上远眺,两壁俨立相望,右侧岩崖刻有舒同题写的“娄山关”。桥下,川黔公路盘曲远去。过桥,进入娄山关西侧的小尖山。
拾级而上,可达小尖山山顶。顶峰有碉堡残痕,是当年“黔军”修筑的工事,后被红军攻占。今有碑,上镌“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遗址”。山巅险要,易守难攻。临此绝顶,抚碑望众山,见百千峰峦,高耸入云。方叹此峰之雄奇,他峰又复跃出。正如西南巨儒郑珍描写的娄山关:“山势西来万马奔”。四周,皆松岭。伫立。遥望。听松涛飕飕,似号角,似呐喊。良久,不忍去。
少顷,有云雾飘渺。一时间,远处山峦若隐若现,我置身小尖山顶,如在半空,飘飘然。雾霭在身边缭绕,又有缕缕雨丝飞来,衣履欲湿。须臾,云消雾散,阳光温暧明媚,远处山峰,青翠,苍郁;仰视崖树,雨露滴沥。时方春仲,有桃花欲燃,梨 树若残雪在枝,一望皓白。花片随风沾衣,清香霏霏,一路弥漫。枝叶疏密交荫,人行树间,宛在画中。山间有平地一块,耸立“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张爱萍手书。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二渡赤水,再回师黔北,与黔军大战娄山关,经过反复争夺,红军歼敌三个团,取得长征途中第一次胜利。纪念碑如两柄刺向蓝天的利剑,上有党旗浮雕,气势浑厚凝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我默诵着伟人的词句。两侧青树碧蔓,山花缤纷,烂漫怒放。我走进花丛,采一束鲜艳的夹竹桃,轻轻地放在纪念碑的阶前。
苍山如海,夕阳如画。
景点相关资料
娄山关战斗遗址位于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海拔1440米,“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歼灭黔军四个团,攻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毛泽东曾填有《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位于遵义县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遵义市红花岗沿川黔公路北至遵义县板桥白石口,进入深山峡谷,行至上湾 ,盘旋而上,即达娄山关,海拔 1,400米 ,两侧有大娄山(俗称笋子山),是娄山山脉主峰,靠近南关口的两个山头为小娄山,东侧为悬灯山,娄山关石碑立于此。
娄山关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郑珍、莫友芝等都吟咏过它。郑珍咏叹娄山关的雄险道:
山势西来万马奔,大娄一勒九旗屯。
天随路人藤蔓峡,人共云争虎豹门。
旧日刘兵率飞过,六年黔国任翻倾。
黄心无复将军树,空逐流移泫石根。
莫友芝在《亭遗诗》中也写道:
大楼高压万峰颠,鸟道才容一线穿。
岂料养痈成为溃,翻今天险等虚传。
翦除劲旅劳三省,通塞残筹费五年。
始信大刀功第一,当时斡腹竞争先。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色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二渡赤水,再回师黔北,24日占领桐梓县城。25日凌晨,红军团十三团在军团长彭德怀同志率领导下,向娄山关挺进,与王家烈的黔军第六团在红花园遭遇,敌人仓皇应战,退到娄山关口,凭险据守。红军向黑神庙猛烈攻击,并在点灯山急调第十团从东侧迂回。全歼击敌军三个团,取得了长征途中第一次胜利。27日再占遵义。以后又在遵义至乌江间,重创黔军和"中央军"两军三个师又八个团,这就是著名的"遵义大捷"。毛泽东同志曾作《忆秦娥·娄山关》讴歌这一战斗的胜利。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相关历史
1935年1月,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朱德等同志率領下突破烏江天險進軍遵義城。紅一軍團幾經戰斗奪下婁山關。在當年參戰的沈陽老紅軍劉國保的記憶中,婁山關戰斗堪稱慘烈:“那場仗啊,我們感覺天都是紅的,大家足足兩天沒睡覺,一直在打。”
1935年2月,紅軍二渡赤水,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攻克婁山關,殲敵4個團,揭開了遵義大捷的序幕.現在,關口左側修建"婁山關紅軍烈士紀念碑"就是彭德懷親筆所寫的碑題。碑體高11公尺,兩根尖頂形巨柱狀如兩把刺刀。整座碑象征婁山關群峰夾道、中通一線之神奇、險峻,又酷似紅軍戰士雙足長征萬里、踏破雄關的雄姿,還蘊含紅軍“二渡赤水”、兩次攻克婁山關的寓意。
明萬歷年間,播州(今遵義)土司楊應龍在婁山關建造十三座木關,令驍將統苗軍踞守;明中央政府派都司王之翰率兵進剿,被楊應龍軍擊敗,血染婁山關;後明朝廷聚集各省兵馬二十四萬,分八路進剿楊氏家族統治了七百多年的播州,破九盤,攻婁山,在制高點點金山,“點燈”為號攻克水牛城,以楊應龍敗北告終。婁山關曾因此改名為“太平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