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的陵墓中兵马俑矗立了几千年,那些冷峻的战士高大忧郁而沉重,似乎在时刻准备着再次投入军旅生活,他们的出世结束了“中国古代无雕塑传统”的说法。而在西汉第四位皇帝刘启的墓穴中则居住着另外一群多彩的陶偶,他们身着色彩缤纷的各式服装,被安装了木质的手臂,他们的出现带给整个世界超乎想象的震动,甚至有很多学者认为其艺术性和研究价值要超越兵马俑,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的成熟。汉阳陵埋藏着一个巨大的文物宝库,神秘的地下王国正是两千多年前文景盛世的翻版和再现。
汉阳陵是西汉王朝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基本告竣,历时约27年。整个陵园占地约20平方公里,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陵坑、北区从陵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徒刑墓地以及阳陵邑等几部分组成,是一个宏大而丰富的文物宝库。站在这里,极目远眺,泾河蜿蜒于北,渭水奔腾于南,两河在陵东不远处交汇,形成挟双龙而东向的气势和“泾渭分明”的独特的景观。在苍凉厚重的黄土台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兀雄浑。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筹备,总投资约为一亿元的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座全地下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特别之处在于整个展示厅建筑采用大面积玻璃全封闭展厅。这样参观者可以透过玻璃来清晰地观赏文物,而又与文物完全隔离,为增强观赏效果,一条悬空型玻璃通道南北延伸,横跨陶俑坑之上,踩着玻璃俯视脚下,可看到考古人员的发掘清理过程,这种复合中空电加热玻璃强度大、耐高温,透明度好,坑道中为了保护文物需要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湿度,通电加热能保证玻璃不会凝结水雾。一块正方形的玻璃一个平方米,能承受400公斤的重量。游人在这里,置身玻璃通道,能够更真切的观察和感受这些珍贵的文物,恍若穿梭古今,为古代帝王的尊崇与奢华感叹不已。
景点相关资料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 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
1990年5月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发掘研究成果。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相关历史
阳陵是西汉鼎盛时期的创始人汉景帝刘启的陵,在今渭城区张家湾村,是九陵中最东边的一个。公元前一百五十三年,汉景帝在当时的弋阳县修筑寿陵,因此取名为阳陵。阳陵的修建,主要是囚徒完成的,竣工于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一百四十六年)秋季。 汉阳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启(公元前一百八十八年--前一百四十一年),是汉文帝和窦皇后之子, 在位 十六年,终年四十八岁,谥名"孝景"。刘启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是西汉盛世的开创者,他继帝位后,遵循父志,治理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景帝积极发展农桑,植树造林。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粮食满仓,京师之钱累百钜万,史学家班固赞叹:"周云成康,汉言文景"。 陵区周围的陪葬墓有李广弟李蔡基。跟随卫青将军征战边疆、反击匈奴侵略的平陵候苏建,苏建是苏武的父亲,苏建去世时,李陵曾送葬至阳陵。
阳陵帝、后陵均为"亚"字形,座西面东的探明,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这次发现基本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汉陵面南还是面东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否定了汉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进行布局的论点,解决了汉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难题。
汉阳陵帝陵封土高约31米,陵底边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陵园为正方形,边长4l0米,四边中央各有一门,均距帝陵封土110米。
帝陵园内86座从葬坑的钻探发现和试掘为汉陵的田野调查、钻探和发掘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帝陵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这些从葬坑的分布和坑内陪葬物品的放置,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等有关,因而对这批从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
帝陵园南门阙
帝陵园南门阙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
从葬坑
位于帝陵东南、后陵正南的南区从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区从葬坑,分别占地96000平方米。 90年-97年,先后对南区的14座坑进行了部分试掘或整体发掘,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可能与西汉时期的"南军"、"北军"有一定关系。
阳陵陶俑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阳陵陶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罗经石遗址
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东南。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根据考古钻探得知,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外围有壕沟环绕。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放置着一块方形巨石,当地群众叫做"罗经石",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据研究推测,它可能为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 。这处建筑遗址地势高亢,布局规整,规模宏大,应该是阳陵陵园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
刑徒墓地
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约1.5公里处,其面积达8万平方米,70年代初被发现,估计葬于此地的刑徒在万人以上。72年发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发现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无序,尸骨凌乱,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无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钳"、"釱"等类铁制刑具,有的还有明显的砍斫痕迹。
陪葬墓园
陪葬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米,占地约3.5平方公里。整个墓区被壕沟分成若干个方块,成为墓园,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这次发现的陪葬墓园数量众多,围沟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这一发现在西汉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