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简介_基本概况
---------------------------------
襄汾县系1954年由襄陵、汾城(又名太平)二县合并而成,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
2000年,襄汾县总人口466163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57781 赵康镇 23657 汾城镇 43491 南贾镇 30686 古城镇 33015 襄陵镇 19294 邓庄镇 23997 丰盈乡 10978 永周乡 19771 贾岗乡 10731 西贾乡 21600 曹家庄乡 14623 景毛乡 16401 南辛店乡 24931 贾罕乡 16034 浪泉乡 20460 张礼乡 18948 大邓乡 13135 陶寺乡 26139 土地殿乡 6411 赵曲乡 1408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襄汾县辖13个乡镇,349个行政村。 县境边界村庄,自齐村起,逆时针方向,计有井头、浪泉、薛村、景村、西阳、安军岭、西梁、梁段、上北戍、贾朱、北侯、卢家坟、曹家坪、水峪沟、太常庄、大有、车口、峪口、高庄、李村、西南毛、阜平庄、广巨庄、杨威、南史威、东柴、仁佑庄、西吉、东吉、南五、永固、万王、裴村、仓头、下鲁、南古堆、南庄岭、蒙亨、卧子里、向南、贾家庄、崔家庄、菊花古朵、十八盘、木凹、李家坡、燕窝、神坡、河底、王家河、贺家墓、沟北、孔家河、半山里、东社、段村、扈村、寺头、小王、斛冢、小韩、鄢里、上靳、襄陵镇等。
【襄汾造像碑简介|襄汾造像碑介绍】
---------------------------------
在山西襄汾县境内,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庙中。 寺宇早毁,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炼。造凿于 魏、北齐、隋、唐四代, 有年号者分别为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 1年)、四年,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隋开皇七年(587 年),大业六年(610年),唐显庆元年(656年),龙朔三 年(663年)等。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 一般在2米 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供养人等。佛像 肃穆端庄,菩萨秀丽娴静,弟子恭顺,供养人虔诚。 唐碑中还雕有 屋形龛一间,内置卧一躯。时代不同,工艺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 座,方形,三层,高2米,每层雕有塔檐,塔顶设有塔刹, 塔身收刹甚急,各层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龛一区, 总体轮廊与西安大雁塔近 似,镂刻精湛,是我国唐代石雕艺术中的佳品。今存襄汾县博物馆。
襄汾县简介,襄汾县概况,襄汾县旅游介绍
---------------------------------
襄汾县位于临汾盆地南部,汾河中下游,东西约三十三公里,南北约四十公里,东临浮山、翼城,西傍乡宁,北靠临汾,南向曲沃、侯马、新绎。县境处于太行、吕梁两山之间,总面积1030平方公里,现辖 7镇14乡,人口42.93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襄汾,是襄陵、汾城两县于一九五四年合并而成。西汉建襄陵县,取晋襄公陵墓所在而得名,北齐废县,置禽昌县,隋大业二年复名襄陵。原汾城县,汉为河东郡临汾县地,北魏置太平县,北周改名太平,民国三年改称汾城。
该县地势东西高而中间低。东有塔儿山,属太行山脉,海拔1493米,是该县最高峰;西靠吕梁山麓,中间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其中。汾河两岸地形平坦,为临汾盆地的组成部分,海拔 500至 600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该县主要粮棉产区。古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称。汾河是该县唯一河流,境内流长四十多公里,河床宽处达千米。其它还有“七一”、“跃进”等干渠。该县年均气温11.5度,一月--4.5度,七月26度,年降雨量 550毫米左右,无霜期 185天。
全县现有耕地8915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和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油料、果类和药材。畜牧业主要有牛、驴、骡、马、羊等;饲养业主要有猪、鸡、兔等。
该县工业有机械、造纸、采煤、纺织、五金、陶瓷、砖瓦、鞋帽服装、农机修配、汽车修配、粮棉加工等。
境内交通有同蒲铁路和大运公路由北而南贯穿全境,县级公路和乡镇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甚为方便。
襄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丁村人”遗址,还有陶寺夏代遗址春秋晋城遗址。另外尚有汉末黄巾军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垒;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筑的“普净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筑等宝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