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四川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 四川旅游景点攻略 | 四川旅游线路 | 川人出省线路 | 海外旅游线路 | 会议与拓展 | 宾馆酒店 |

| 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合同样本 | 在线预订 | 公司账号 | 留言板 | 站点导航 | 分部管理
九寨沟 | 黄龙 | 峨眉山 | 乐山大佛 | 海螺沟 | 青城山 | 都江堰 | 西岭雪山 | 长江三峡 | 四姑娘山 | 稻城 | 西藏 | 成都旅游 | 四川旅游
蒲县相关城市
您的位置  :  山西省  >>  临汾  >>  蒲县
+更多
蒲县
蒲县 所有景点
+更多


蒲县概况_基本概况_蒲县在线
---------------------------------

蒲县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麓,东与洪洞接壤,东南与尧都区相邻,西南连接大宁、吉县,北与隰县、汾西搭界,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约10万人口,县城距临汾市区75公里,329省道贯通全境,是临汾通往西山五县的门户。境内南北山环,东西川绕,五鹿山枕其北,梅洞山列其南,姑射山环其东,昕水河贯其中,素有“晋西锁钥”之称。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1964年在薛关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证实了远在13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相传在4000多年前,传说中上古帝王尧曾拜太林石门山德高望重的贤者蒲伊子为师,蒲伊子隐居之地取名为蒲伊村,所在辖域被封为“蒲子国”,县名由此而来。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蒲县称为蒲城,是晋文公重耳的封地。西晋十六国汉王刘渊曾在此称帝,将蒲子城定为汉都,后称蒲子县。隋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改称蒲县至今。
蒲县山川锦秀,人杰地灵,物产富庶,民风淳朴,历史古老,文物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处,县级106处,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发展旅游,得天独厚。观赏蒲县景观,使人油然而生“江山如此多娇”之感。
自然风光
蒲县东部属吕梁山、太行山断块,西部属鄂尔多斯断块,地跨两大地质构造单元。西部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垣面宽广,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东部为土石山区,群山连绵,有原始森林,灌木丛林,奇峰异洞,峡谷峭壁,五鹿山、梅洞山、峡村峡谷、石门山、太山白衣洞等景区景观极具观赏价值。
五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又称五龙山,位于县城北20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961.6米,为吕梁山南段最高峰。这里原始森林气势独特,青山绿水、钟灵毓秀,植被丰富、草木茂盛,主要生长白皮松、辽东松,还有侧柏、龙柏、桦树、杨柳等树种,形成针、阔叶混交林。盛产木耳、猴头、蕨菜等山珍野味。有褐马鸡、青羊、原麝等珍禽异兽70余种,是全省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五鹿山群山起伏,蜿蜒绵长,林木茂密,原始清幽。经断层和风化溶蚀自然造就的巍峨峻拔、层峦叠嶂,奇特的天然溶洞、千峰竞秀,浓荫蔽日的丛林风光,构成别致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环境。漫山遍野的油松,碧绿沁心房,雨后更鲜亮,岁寒满山雪,松色郁青苍。由树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使人感到空气清新,呼吸顺畅;感觉心旷神怡,心胸舒展;感悟山水灵性,尘念俱消。五鹿山建有五鹿庙,相传是为祭祀春秋时期晋国五鹿大夫狐突所建。庙内石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庙内正北有五龙洞,深约10余米,高3米多,洞内湿润滑腻,最高处的钟乳石上滴落着涓涓水珠。五鹿山还建有五龙圣母祠,此处“龙母灵崖”为蒲县古八景之一。
梅洞山自然风景区 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梅洞山亦称石头山,俗称老虎圪洞,主峰海拔1740米,峻岭横峙于南,方圆百里,天然人工林相间,针叶阔叶树混交,乔木、灌木、草类、藻类叠生,多种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被誉为“高山生物园”。这里松柏翠碧,林木茂密,山青峰秀,风光迷人。梅洞山主峰有国务院所立吉县、大宁、蒲县三县分界石碑,界碑处一步跨三县,意趣盎然。主峰处有真武庙遗址。梅洞山阳春山花烂漫,犹如自然花园;夏日蜂蝶飞舞,凉爽宜人,是消夏避署之胜地;秋季天高云淡,漫山红叶,杜梨黄了,山楂红了,山果熟透了,野雉翩翩飞过,油松透出深绿,白桦林片片白色,杨树林青黄晶莹,野果鲜红欲滴,沙棘硕果累累,远远望去,群锋山峦叠障,红白黄绿相间,如同一幅浓抹重彩的山水油画。来这里游览,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松涛惊起浪,百鸟闻啼鸣,文人涌诗意,墨客欲丹青。游览梅洞山使人心爱心醉,流连忘返。
峡村峡谷自然风景区 北为太山,海拔1732米;南为明山,海拔1615米。峡谷相对高差约300余米,长约3500米,宽约200米。谷底九曲十八弯,山环水绕,两旁悬崖,刀劈斧削,岭上危岩,鬼斧神工。峡长谷幽,山青水碧,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置身峡谷谷底,陡峰绝壁,壁立千仞,山欲倾倒,惊心动魄。站在峰顶,眺望远处,山外有山,群山茫茫;俯瞰谷底,云萦雾绕,烟波浩淼,恍如梦境。深秋观山峡,霜叶红于二月花,遍野如虹亦似霞,碧绿松柏作背景,恰似名家妙手画。仙山分太明,灵木皆柏松,天然去雕饰,秀色本天成。这里可开发攀岩运动,登山旅游等独特项目,让游人感受大自然奇特雄伟壮丽磅礴的气势。
人文景观
蒲县物华天宝,资源富集,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除生态旅游景观外,人文景观优势更加突出,文物古迹遍及全县,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甚多,古建筑古雕塑风格独特,极具开发利用价值。主要有东岳庙、晋文公祠、真武祠、薛关明代戏台、龙王庙细石器遗址、井沟战役遗址、段云书艺馆、蒲伊广场等人文景观可供游览。
东岳庙又称柏山庙,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的行宫,位于县城东2.5公里的柏山之巅,山上峰峦重叠,山下二水环绕,景色十分优美,景观名闻遐迩,享誉四方,历来为蒲县名胜之首。该庙创建于唐贞观年间,重修于元代延佑五年即公元1318年,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明清两代亦有修补增添,建筑风格集唐、宋、金、元、明、清建筑艺术大成。整个庙宇由太尉庙、华池庙、长虹登道、东岳行宫、地藏祠5部分组成,随山势兴建,气势磅礴,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庙内亭、台、楼、阁280余间,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建筑布局以行宫大殿为中心,配有鬼门关、文峰塔、太尉庙、土地祠、将军祠、御马厅等附属建筑。行宫四周为楼房式建筑,环形庙院、登楼游廊、双层结构、品字形戏台,构成东岳庙建筑艺术之“四绝”,透雕八仙,金代石雕、元代墨迹、晴雨碑、八音钟、千年古楸、乐楼题记并称东岳庙“七珍”。特别是明代所建十八层地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君、六曹判官及地狱刑罚等140余尊塑像,组成传说中的各种故事,形象之逼真,内容之完整,国内尚不多见。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保存仍基本完好。庙宇周围,苍松翠柏,遮天蔽日,景色宜人,前来观光揽胜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真武祠位于南屏山上,庙制穹窿。相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宋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真武祠位居蒲伊广场和晋文公祠之间,交通比较方便。农历三月初三逢庙会,游人绵绵不断。站在真武祠院内,可纵览蒲县县城全景。
龙王庙细石器遗址位于薛关西南1公里,面积4.4万平方米。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在此发现人工石片和磨制石器。1979年、1980年山西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发掘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多件,经鉴定为细石器晚期遗址,距今约13000余年。
蒲伊广场占地3.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碑廊亭台,花草掩映,景色如画。停车场北的图画展示了蒲县五鹿山、梅洞山及东岳庙三大旅游景区。主席台正中矗立着“唐尧访贤、蒲伊讲道”大型背景主题图画,用花岗岩铺成的1万平方米主会场可容纳2万人聚会。音乐喷泉高达20多米,色彩斑斓,绚丽多姿。会场四角巨型飞碟灯星球灯,巍然屹立,光彩夺目。广场北部建有“同心花坛” ,汉白玉书形碑,借鉴西欧建筑风格精雕细刻的16根罗马柱,气势恢宏,凝重典雅。广场南部5000平方米休闲区,建有椭圆形人工湖、蘑菇亭、卵石路、拱桥台阶;这里鲜花盛开,芳草碧绿;曲径蜿蜒,青藤绕廊;水光山色,沁人心脾。广场东部健身场安装有36件大众体育运动设施。蒲伊广场是休闲娱乐的理想场地。
段云书艺馆位于蒲县县城北街,馆内珍藏并展览了段云捐赠家乡的藏书暨书法作品。段云是蒲县城关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书法家。段云书法,不仅名闻国内,且誉享海外,以当代书法名家而著称。现保存有国内外展出过的书法作品原件数百幅。该馆为仿古庭园建筑,庄重古朴,宏丽典雅。馆中央为四层展览楼,院周有曲径回廊与名人书画碑刻;后院有亭台轩榭,树木花卉,假山喷泉,小桥流水。这里,既能欣赏书法艺术,又可阅览各类学科名著,是陶冶情操、领略文化品味的旅游景点。
蒲县景观是寻古探幽、历险揽胜、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的理想之地。正可谓:幽雅秀丽藏神秘,奇绝雄险显神奇,四季分明好景色,无限风情总相宜。
下一步要按照旅游业的六要素,力争建几处各具特色的景观线、休闲点,提升城镇的旅游接待、娱乐等服务功能;要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通盘考虑,加快柏山、梅洞山、五鹿山、晋文公祠、井沟战役遗址、薛关龙王庙细石器遗址等一批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农家乐”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尤其对东岳人文景观,要在建好景点的同时,大力挖掘和开发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全国性东岳文化研究会,开展道教、佛教文化展示和交流,不断扩大东岳庙国保品牌的知名度,促其成为尧都区——壶口——延安旅游线路中的重要一站,带动和促进旅游业在我县尽快办成一项产业。






蒲地图,山西省临汾市蒲县地图,蒲县简介
---------------------------------
蒲县,位于吕梁山脉南端西坡,临汾地区中部。总面积1511平方公 里,辖4镇11乡,人口8.68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蒲县古称蒲子国,因唐帝尧的太师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得名。汉为蒲子县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置石城县;北周 大象元年置蒲子县;隋大业二年改蒲县;金兴定五年升为蒲州;
元初复为蒲县。今因之。
蒲县地形复杂,大体分为土石山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东高西低,东、南、北三面环山。主要山峰:东北 部有泰山梁、牛槽山、菊花山、木岭山;东部有桃卜山、石门山、太山、白头山;北部有五鹿山、五龙洞;南部有石头山、豹子梁、 五股山。诸山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五鹿山为最高,海拔1946米;其次是桃卜山1780米。西、中部是黄土梁峁地形,海拔在 1000米至1400米之间。境内河流均系黄河水系支流,其中昕水河为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它的支流有南川河、碾沟河和北小河、均常年 流水。
蒲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 8.7℃ ,一月零下6.8℃,七月25℃左右。年降雨量586毫米,霜冻期为 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71天。
全县共有耕地 23.98 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薯类、蔬菜、油料等。森林覆盖面积为64万亩 ,木材储量135万立方米,树种以辽东栋为主。野生资源十分丰富,有鹿、豺、獐、麂、鹳、鹊、褐马鸡等几十种珍贵动物和飞禽。 褐马鸡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煤、铁、铝、石油、天然气等。其中以煤为最,蕴藏量约 175亿吨。工业现有化肥、电 力、铁、缝纫机配件、煤炭、工艺美术、变压器、剪刀等生产行业。其中工艺品驷马战车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临汾至大宁干线公路横穿县境。境内有多条简易公路,各乡镇矿区均可通行汽车。
蒲县古迹柏山东岳庙,位于县城东柏山上,是以东岳行宫大殿为中心的一级大型建筑群,相传始建于唐,元、 明、清均复修重建。建筑面积七千多平方米,建筑物二百八十余
座,庙宇中间主殿雄居,四周是古朴的围廊和逼真的塑像。主殿前耸立有富丽的“天堂楼”,后排列有上下两院的 “地狱府”。周围松柏千余亩。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伊故土吕梁明珠_蒲县概况
---------------------------------

蒲县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县域。早在13500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这里开辟了旧石器时代,被史学界称为薛关旧石器晚期文化。约4100年前的唐尧时期,以尧帝师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得名。古有蒲国、蒲城、蒲阳、蒲子、蒲川、石城、箕城、昌州之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木刻版《平阳府志》卷之三建置沿革载:“蒲县,上古,蒲衣子国。周,春秋时为晋之蒲城,公子重耳守此。汉为河东郡蒲子县地。”光绪六年(1880年)版《蒲县志》载:“春秋晋献公使士为筑城,令公子重耳居焉,此其地也。”证实2600多年前春秋时的蒲城即现蒲县,晋文公重耳封地于此,他曾在此地避难多年。光绪版《蒲县志》亦载:“永嘉末,为刘渊所据邑入于汉”,证实蒲县亦为公元308年(1700年前)刘渊称帝之所。
蒲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发源地;位于临汾盆地西部吕梁山南麓;境内南北山环,东西川绕,峰峦重叠,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县域总面积1510.61平方千米,辖4镇5乡99行政村501村民小组,2008年末总人口10.33万人。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省主要产煤县之一。
改革发展30年来,蒲县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经济强县,由全省确定的贫困县发展成为基本达小康县,期间经历了改革的阵痛,经历了探索的困惑,经历了奋斗的激越,经历了开拓的艰辛。30年风霜雨雪,30年奋斗拼博,全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有口皆碑的成就。30年,1万多天,承载着蒲县厚重的历史。让我们翻开史册画卷,细细品味改革发展的辉煌历程吧。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30年改革发展进程
30年前的70年代末,全县7.5万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余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约30~40元,可分口粮约150千克。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0.15亿元,财政收入呈赤字状态为-4.04万元。总体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全县年财政收入约为50万元左右。年财政支出约350万元左右,每年主要靠国家补贴300~400万元维持财政运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春风化雨,使祖国大地春风荡漾,万物复苏。从第五届县委换届以来,蒲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从蒲县实际出发,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先后出台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蒲县发展。如坚持以林牧为主的方针,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搞好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经济。加速实施“千树百果两头牛”、“一兴三建五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区域规划基础上,县东主攻“运、炼、挖”,县西主攻“种、养、加”,人产千斤粮,户均千树百果两头牛,一户治理一条沟,村村兴办小企业。制定了振兴、搞活工业的两个“十条”决定。确立了“东部沿山开放、西部沿河开发”的“两开”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实施“两开”发展战略的十二个重点。提出“一稳四大上,五年达小康”的战略构思,确立“煤牧为主,五业并举,强工重农,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确定粮食、林果、畜牧、烟叶、香菇、蔬菜六大重点产业,建设农业六大经济区。坚持“路电先行打基础,旅游带动造环境,改造煤焦上规模,开发非煤挖潜力,一乡一业调结构”的调产思路,使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十一届县委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科学谋划、奋力推进畅通、增绿、亮丽、富民、平安、创新、廉政、党建“八大战略工程”,努力实现“全市争上游、全省创特色、构建富裕文明新蒲县”的宏伟目标。这些战略决策的提出,对各个时期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08年发展现状
2008年全县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新农村建设、煤焦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整治、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的工作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富裕、安全稳定、城乡协调、环境整洁的新目标。经过全县人民奋力拼博,艰苦奋斗,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与1978年比较,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到2008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45亿元(不剔除价格指数变化,以下数据均同),比1978年的1537万元增长146.1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18万元,比1978年的208元增长104.8倍。工业总产值完成30.18亿元,比1978年的771万元增长391.4倍。农业总产值完成1.24亿元,比1978年的1151万元增长10.8倍。财政总收入完成7.98亿元,而1978年财政总收入为负增长,不可比,与70年代年均财政收入35.1万元相比增长2266倍。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亿元。3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共达31.57亿元。2008年全县财政总支出4.83亿元,比1978年的409万元增长118倍。30年全县财政总支出共达22.7亿元。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5亿元,比1978年的340万元增长139.8倍;改革发展3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共投资完成38.2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6亿元,比1978年的687万元增长51.8倍;改革发展3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4.18亿元。
2008年末全县各项存款累计达29.34亿元,比1978年的267万元增长1098.8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75亿元,比1978年的60万元增长2958.5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173元,比改革初的100余元增长100多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比1978年的41元增长84.4倍,比1977年的34元增长101.8倍。
蒲县各项经济指标均为近年来最高最好。蒲县正在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正在加快实现经济富裕、安全稳定、城乡协调、环境整洁的新目标。
回顾改革发展的30年,蒲县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大变革,经济总量有了成百倍的大增长,城乡面貌有了大改观,社会各项事业有了大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了大和谐。总之,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蒲县今天这样的繁荣昌盛,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蒲县今天这样的安定和谐。总的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广大农民由吃不饱到吃不了,由没吃的到吃好的,彻底解决了温饱生活问题。工业生产由抱着金碗讨饭吃,到初步奠定煤化工生产基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6倍,工业总产值增长431倍,财政收入增长2000多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1700多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约100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约100倍。
30年100倍,这就是改革发展最概括的诠释,是30年成就成果最凝炼的总结。
煤炭工业发展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煤炭工业由小到大发展迅速  1978年全县煤矿、焦厂主管部门是工业局。全县有煤矿24座,当年生产原煤22.23万吨,煤炭工业总产值732.5万元。1982年国营二轻煤矿归工业局管理,乡镇煤矿属乡镇局矿业公司管理。1987年成立蒲县煤炭工业管理局(简称煤管局)。2002年4月煤管局加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牌子,增加社会大安全职能。全年生产原煤482万吨,洗精煤121万吨,焦炭97万吨。2004年单独设立安监局。2008年蒲县煤炭局主要职责是对全县煤矿生产、建设、经营、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勘测确定全县煤炭地质储量约108.73亿吨。
煤焦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  煤炭行业通过资源整合、关小上大、推行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煤矿的规模档次、装备水平和本质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焦化行业的循环经济进一步引深,初步形成了煤?焦?煤焦油、煤气?粗苯?发电产业链条。对煤炭收费体制进行改革,实行“核定能力、财政统收、乡镇催缴、政府统筹”的征收体制,将18个单位、26个收费项目打包捆绑,集中征收,征收总额创历史之最,为集中财力办大事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经济体制逐步规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蒲县煤炭企业改革首先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1982年3月20日,蒲县整顿工业领导组成立,开始对煤炭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蒲县大多数国营企业煤矿实行“五定一奖管理”经济责任制。1986年开始对乡镇煤矿不宜于实行利润大包责任制的企业,推行矿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矿长的任期时间不得少于5年。1987年全县煤炭行业普遍实行两权分离,落实经营自主权,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蒲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乡镇煤矿开发管理的实施办法》文件,乡镇煤矿实行个人承包经营,国营煤矿由领导班子集体承包经营。1990年乡镇煤矿改由集体承包。煤矿仍实行领导班子承包,采取定额包干形式。1992~1995年,蒲县国有企业全面推行以厂长任期目标为中心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县煤矿承包经营形式多样化,主要有矿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上缴利润基数包干、抵押承包等。1994年根据国家有关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政策规定,蒲县在乡镇煤矿开始推行股份合作制形式。1996~1998年全县乡镇煤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选初具规模。1998年国有企业改制,黑龙关、席家沟、南湾、东河由股份制经营,改制为有限公司制。1999~2008年全县煤矿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工作稳步推进,改制后的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1998年全县共有各类煤矿267座。其中国营煤矿5座,乡(镇)村办煤矿262座。2003年全县有煤矿267座。从2003~2008年共关闭煤矿187座。经过资源整合,关闭重组后,到2008年底全县共有煤矿80座,全部为股份制性质。同时其它与煤炭相关的企事业也得到发展,如1984年组建煤炭运销公司。2008年坚定不移推进煤炭体制改革,将80座煤矿打包切成28个块,先后与霍州、汾西、徐州、义马、太原煤气化、新汶、兰花、山西煤运八大集团公司对接洽谈,签订合作协议,实行托管经营,将从更高层面实现煤炭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
煤炭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是蒲县煤炭开采史上发展最快时期。1978年原煤产量为22.23万吨,2008年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原煤产量为306万吨,比30年前增长13.8倍。2005年为原煤产量最高年度达到803万吨,比1978年增长36.1倍。1979年原煤价格为吨煤6.8元,2008年达到吨煤800元,比30年前增长117.65倍。由于煤炭产量产值双向倍增,使其经济效益达到空前激增,为全县财税收入大幅度增长奠定雄厚基础。煤炭产业已成为蒲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煤炭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重要的经济优势。
实施国企改革 民营经济独领风骚
新中国解放初的“恢复时期”,蒲县年均工业产值只有28万元,到改革前的“五五时期”,年均工业产值达到771万元,30年增长27倍。产值虽增,但是效益却不增。因为企业走的是高消耗、高产出、低效益的路子。生产不计成本,亏损国家包干。不讲质量,只求数量。到改革前夕,曾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做“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全县曾有1/3的企业亏损,1/3的企业持平,亏损企业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维持生存。七十年代人们常讲的一句话是,这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不改,国家的包袱越背越重;不改,企业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势在必行。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像一缕清新的春风。改革开放这一充满活力的体制,使蒲县经济跨入快车道,一改之前年年亏损,经常出现负增长的局面。改革开放使蒲县工业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30年展翅翱翔,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实现了高速度推进。
加大调产力度,工业经济超常发展
调整思路,加快发展  1984年政府从推行各项经济责任制入手,制定简政放权十条规定。1990年后的十届政府制定振兴、搞活工业两个“十条”决定,为全县工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使全县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1993年后的第十一届政府制定《进一步加快煤炭工业发展的十条决定》、《关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十条决定》等,确立了“煤牧为主、五业并举、强工重农、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理清了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思路。1997年根据中央抓大放小、放开放活方针及省、市有关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要求,在全县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中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县15户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县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771万元起步,到1982年突破千万元关。1993年突破亿元大关,十年增长14倍,达到1.44亿元。2004年突破10亿元大关,十年又增长近10倍,达到11.84亿元。紧接着2005年即达到22.11亿元,一年时间即翻了一番,实现超常规发展。
2008年工业总产值实现30.18亿元,比1978年的771万元增长391.4倍。工业增加值达到16.0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达30.06亿元,利润总额达5.03亿元,利税总额达9.56亿元。
全县从九十年代起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攀升,由改革初的占比33.12%,到2008年达到占比77.43%,增长了44.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比重由改革初的48.99%,下降为2.25%,下降了46.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7.89%增长到20.32%,增加了2.43个百分点。通过比较,在为第二产业快速增长而庆幸的同时,也在为第一产业的大幅下降而感到不安。因为从总体地位来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毕竟不够。从而也提示“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00年总投资2860万元抓7个非煤工业和2个煤炭项目技改工作。完成节能变压器、长鹰建材、发电公司1#锅炉硅铁项目、五鹿复混肥、东胜浮选柱及煤泥分选新工艺、卧龙山矿泉水项目。2001年投资7561万元新上11个技改项目,完成发电公司硅铁炉、益生源杂粮方便面、宏源公司洗煤技改、宏源公司长壁式采煤、东胜公司浮选柱附属配套项目。2002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新上凯隆新材料发光粉、1050万元恒基高岭土加工项目。完成安泰煤焦公司30万吨洗煤、红发公司20万吨干洗煤和南湾强肥煤公司21万吨接替井改造工程。2004年新上机焦项目15个,魁元焦化有限公司等14个机焦项目投产。2006年完成昌源农产品加工项目、宏源公司发电项目、兴旺煤焦有限公司粗苯项目、祥云焦化公司铸钢及化工产品深加工项目。2007年龙祥公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建成,易恒天酒业年酿3000吨酒精项目峻工投产,弘图铸造公司年产15000吨精密铸件投产达效。
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招商引资从改革初期即开始进行,不过当时是以小型企业为主,即以小煤矿、小炼焦、小炼铁为主的开发。90年代的招商引资也曾有过热度,也是以煤焦铁开发为主。2001年10月经贸信息中心开通因特网,建立项目库,8家企业上政府网站;2003年全年引进资金6亿元,引进项目10个,基建焦化项目8个。昌源方便面厂、凯隆发光粉厂当年投产达效。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近3年商务局积极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洽谈会,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通过港洽会,签约项目2个,签约资金1.15亿元。通过沪洽会,签约项目1个,签约资金3200万元。2007年通过珠洽会签约项目4个,签约资金3.04亿元。有重介质选煤、昕水嘉苑住宅小区开发、县城集中供气供热、丽日花苑住宅小区等。通过环洽会签约项目3个,签约资金2.35亿元。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龙泉山庄、香紫苏浸膏生产线。通过煤博会签约项目1个即蒲县5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由县政府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华北分公司合作,总投资4.8亿元。2008年签约项目2个。蒲县光明铸造有限公司与河北沧州柴油机有限公司投资4500万元,在克城镇河北村新建一座年产26万件单缸柴油机加工厂。蒲县祥瑞有限公司与深圳华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在蒲县新开路北侧建1座五星级宾馆。非煤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易恒天酿酒完成一期工程,投产运营;龙翔干法水泥、发电公司生物质能发电、富民果汁饮料等项目启动实施。经过近几年结构调整和项目开发,一批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单个企业财税贡献额度大幅增加,上缴税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4户,其中7000万元至1亿元的3户,超2亿元的1户。
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建立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得成效   2008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5900公顷,其中玉米6800公顷,小麦300公顷,谷子300公顷,豆类200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500公顷,薯类2500公顷,中药材150公顷,香紫苏700公顷,瓜类150公顷,蔬菜300公顷。农业科技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作物的单产。优良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增长的效率,80%来自于农业科技的发展。特色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特色种植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全县种植土豆、烟叶、香紫苏、中药材达4600公顷;养殖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60多户,全县猪存栏达到3.6万头,鸡存栏10.5万只;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累计达56个。
农业资源开发成果显著   农业资源开发中心牵头组建1个学会2个协会(烤烟学会、马铃薯协会、中药材协会);联合组建1个公司(昕源薯业公司)。大力发展烤烟、马铃薯、中药材、糯玉米产业,使全县农民每年增加两成收入。2008年种植烤烟336公顷,烟农收入可达1600万元。发展烤烟生产以来烟农总收入达1亿多元。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上台阶   农经办充分发挥“四大管理、三项指导”职能作用,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改革初期主要是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给农民吃了一颗“长效定心丸”。1980年全县527个生产队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全县有488个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称大包干),占生产队总数88.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即达到357元,比改革前1977年的人均收入35元增长10倍。1984年3月农村开始出现经济联合体。2003年集中力量进行二轮延包工作。2003年4月全市土地二轮延包现场会在蒲县召开。蒲县被市委、市政府授于“土地二轮延包先进县”。通过规范农村财务,实行财务公开,强化廉政建设,从源头上化解各种矛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2007年度被省农业厅授于“农村财务管理先进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2007年推行农村会计电算化,为群众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搭建平台,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60元,比改革前1977年增长100倍,实现历史性跨越。
林业实现跨越发展   2007年蒲县荣获上海大世界“垒石坑填土植树数量最多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光荣称号。森林资源快步增长,2000年以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日援工程、省级“六大造林”和“一川三垣”核桃基地建设等工程,通过大力造林育林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2007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300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2300公顷,日援工程1230公顷,省级六大造林工程530公顷,“一川三垣”核桃基地建设1300公顷。2007年底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10733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8.1%增到42.5%。昕水河流域泥沙流失由1977年每平方千米5.266吨减少到1981年的每平方千米2.115吨。林业总产值由1977年底的89.4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401万元。
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1985年全县200元以下贫困户7621户,贫困人口36865人。其中150元以下贫困户5061户,贫困人口23500人。2008年全县贫困户5280户,贫困人口24320人。其中668元(国家确定的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的贫困线)以下未解决温饱户数968户,人口4220人,668元至1000元之间低收入户数4312户,人口2.01万人。22年来国家及省、市、县4级共投入扶贫资金4900.3万元,解决温饱人口19998户84640人。
农机工作快速发展   2008年全县农机总动力3.3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有74台,小型拖拉机188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448台(件),农用运输车1646台。全县农机装备水平大为提高,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薯类机械化生产等新机具、新技术得以普遍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由单纯种植粮食,逐步向牧草种植、饲草加工、林地建设、药材生产、大棚菜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等产业领域发展渗透。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6年市确定7个村进行试点。2007年市确定11个村为重点推进村,进行示范建设。全县确定24个县乡重点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积极投工投劳、筹资建设,有力地推动建设工作。2008年全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投入1亿元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县东县西结对子,百家企业扶百村,百家单位帮百村”的办法,重点抓临大路、罗克路沿线8个重点推进村、24个县乡重点村的“四化四改六通六有”连片建设。总投资7600万元,总里程28千米的8条通村油路建成,使村村通油路达到80%以上。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000户,累计达1.8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新发展沼气用户500户,累计达3750户。完成15处饮水安全工程,可解决6000人饮水问题。2004~2008年全县采取以建移民新村为主,小村并大村为辅搬迁方式,共投资3443.2万元,其中省扶贫资金1186万元,社会、集体和农民自筹2257.2万元,共建移民新村8个,总建筑面积58498平方米,改变了55个自然村647户3200人生产、生活状况。从2004年~2008年连续5年全县相继有9个行政村投入扶贫资金53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解决6000人温饱问题。完成9个乡镇所在地生态公园建设,完成24个重点推进村休闲广场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
交通运输   2008年全县境内有省级公路2条全长70.785 千米(329省道临大线蒲县段、洪永线克城段),全部为沥青路面。县道5条133.401千米(罗克路、赵克路、黑河路、荆河路、洪乔路),全部为沥青路面;乡村公路99条全长501.81千米,其中沙砾路366.373千米,沥青路331.411千米,水泥路8.216千米。近3年全县公路建设项目达27个,总里程176.8千米,总投资1.5679亿元,全县油路通村率67.68%。桥梁建设:1982年全县有桥梁16座。2008年全县有各种桥梁44座,其中干线公路桥梁25座;乡村公路桥梁11座;城镇桥梁8座。2008年总投资7600万元、总里程28千米的8条高标准通村油路年底竣工,村村通油路工程达到新档次。投资24亿元临大线建设方案已获通过,县城南北两条分别长48千米和47千米的高速路连接线工程项目经省交通厅立项,正在加紧规划设计。
邮政电信事业   邮电事业快速发展。全县邮政投递点1530处,投递户数2936户。邮路35条,单程邮路总长度1527千米。网络支撑逐步到位,通信能力显著提高。网络运行工作得到加强。平均用邮覆盖面基本达到85%以上,通信网建设逐步加快。临汾移动蒲县分公司赢得全县4.2万客户厚爱,8年时间增长20倍; 年运营收入3700万元,8年增长8.5倍,翻了4番。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发展30年来,蒲县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扩街盖楼,架桥修路,城市扩张,设施完善,一个规划合理,功能齐全新型县城,正在为人们提供着温馨优美、恬静舒适的宜居环境,加快了山水园林生态县城建设步伐。
市政建设  道路总面积由原1.38万平方米发展到20.1万平方米,净增18.7万平方米,增长14.6倍。县城改造硬化主要巷道19条,硬化面积1.5万平方米,实现人居环境巷道全硬化规划要求。县城桥梁增加为8座,桥梁总面积由1666平方米增为8848平方米,增长5.3倍。防洪设施30年完成7920米防洪坝建造任务,县城防洪体系基本完善。供水设施2000年投资136万元实施供水二期工程,建成配水厂,增设配水管网12234米,城市供水事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照明设施2007年南大街工程实施中全城路灯进行整体改造更换,共安装高压钠灯1438盏,实现全城街巷照明一体化,同时落实县城亮化工程,街道两旁楼体装霓虹灯、射灯,县城流光溢彩。2008年县城照明灯猛增为30年前的26倍,达到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2008年环卫队拥有垃圾清运车、洒水车、清扫车、装载机等大型工作机械14台,固定资产达160余万元。县城日产日清式垃圾站一律更换为车辆提挂式垃圾筒站。县城绿化树木已达4930株,绿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1.5%。
住宅建设及城市供暖  2008年县委县政府投资9800万元建热源厂1个,装40吨环保锅炉3台,供暖总面积设计为120万平方米,蓝天白云目标基本实现。公共建筑东“蒲伊”,西“平安”交相辉映,为县城增色添彩。住宅建设截止2008年共开发建成78栋住宅楼,总面积56万平方米,居民自建住宅总面积7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22平方米,增长4倍。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基本达到宽敞、明亮、安全、舒适,人居条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城区绿化工程  2006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将蒲县命名为“垒石坑填土植树数量最多的县”。这一世人瞩目成就已被推广为治山养水再造生态、改变山川地貌的社会工程,对蒲县生态建设产生深远意义。2008年全面加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县医院、县城集中供热供气、星级宾馆、荆嘉路街工程、社会福利中心等24项城建和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近10亿元。
城乡规划管理  规划管理部门行使职能,严格管理,严肃县城道路、桥梁、防洪、排水、供水、供暖、照明、卫生、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的执行监督。拆除了一批违章建筑,拆迁了一批搬迁建筑。1995年“蒲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成立,为城市秩序、城市功能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蒲县环境卫生队成立于1976年,2008年清扫面积达28万平方米,比1976年净增2662万平方米,净增20.29倍;河道管理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县城绿化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树木成荫,绿地增加,环境质量逐年提升。2000年10月蒲县城市客运办成立,2004年11月蒲县骏通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发展“吉利”牌客运轿车40辆,客运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抓好环境保护 积极治理污染    
环保部门始终把履行环保职责,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从成立环保局以来16年来共取缔国家明令禁止的土小企业600余家;摧毁炸毁改良焦炉高烟囱330根,改良焦炉体近1万支;依法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小铁炉67家;关停机焦厂12家,大小洗煤厂75家。通过一系列大动作、大行动、大整治,使蒲县原先后山地区家家冒烟,处处炼焦,土小企业随处可见的状况,改善为土小企业全部绝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落实环保义务和责任,使后山地区再现蓝天白云。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工程,依法整治污染企业,煤矿、洗煤企业安装了挡风抑尘墙,实施储煤场硬化和矿井水闭路循环工程,焦化、冶炼企业配套消烟除尘系统,安装脱硫设施。2008年实施“三城连创”工程,全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以创建卫生县城、卫生乡镇、卫生先进单位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建设垃圾站点,完善卫生公约,清理卫生死角,整治乱堆乱放,粉刷墙体,城乡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观,在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评比中,连续两次夺得西山片流动红旗。
财政金融快速成长 奠定发展后盾 
财政  30年来蒲县财政对全县预算单位全面实行零基预算、部门预算和财政综合预算,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节减财政支出,保证财政平稳运行,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框架,不仅保证了机关正常运转、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县财政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1978、1979年连续两年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1980年后财政收入出现转机。1995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达到2352万元。200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4311万元,名列山西省财政收入突破亿元28个县市第二名,增速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7.97亿元,比改革前70年代10年平均财政收入35.1万元增长2266倍。3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31.5672亿元。1978年全县财政支出执行409.82万元,1988年全县财政支出970万元,第一个10年平均增幅8.83%。1998年全县财政支出5552万元,第二个10年平均增幅21.10%。2008年全县财政支出48344万元,第三个10年平均增幅25.72%。2008年财政支出是1978年的117.91倍。30年全县财政总支出达22.70亿元。财政实力增强,确保全县政权机关正常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和科技兴县方略提供坚实财力保障,有力促进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力支持县级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促进了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和谐稳定。
国税  税收从1978年总税额56.67万元,到2008年末达到52998万元,是1978年的935倍。蒲县国税严格执行税收纪律,努力实施“高效办税”,“管理服务年”等一系列工程,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组织收入,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如果把改革30年分为两个时段,正好前15年是税务局时期,后15年是国税局时期。税务局时期全县共组织税收3500万元,国税局时期全县共组织税收202814万元,年平均增长49.85%,税收入库率、处罚率均达100%。后15年税收是前15年的58倍。
地税  1994年税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度,地税局由此应运而生。15年来地税局规范制度,依法征收, 2007年征收完成29886万元,是1978年税务总额的533倍。15年共征收地税额达10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仅15年地税收入是原税务局15年收入的30.3倍。国地税总税额是1978年的1484倍。
金融  改革30年,蒲县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与扩张,由原来的人行、工行、保险公司3家发展到增加农行、建行、信用联社、邮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还有人寿、财险、太平洋、平安、新华等多家保险机构。人行及其银监会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金融监管,实现金融部门稳定发展。
2008年末全县各项存款累计达29.34亿元,比1978年的267万元增长1098.8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75亿元,比1978年的60万元增长2958.5倍。贷款余额达8.25亿元,是1978年624万元的132.35倍。金融业已经成为支撑全县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部门。
城乡商业繁荣 人民安居乐业
城市商业繁荣昌盛   1978年全县国营商业有8个公司(百货、五交化、副食、土产日杂、食品、饮食、药材、生产资料)69个单位,1985年底发展到81个单位。1978年以前私营商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除。1979年重新允许小商、小贩、小摊经营。1987年商业企业开始实行承包经营。1994年至1997年进行体制转换,改革以后多种体制并存,经营更加灵活,个体商业遍地开花。2008年各类商业门店增到789户,是1978年的35.8倍。2008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3.5亿元,比1975年的759.4万元增长46.1倍。2004年3月投资450万元新建美佳乐超市,功能齐全,商品种类达8000余种,是一个集服装、鞋帽、日用百货、文化用品、五金土产、美食餐饮、美容用品、烟酒副食、蔬菜水果、水产肉食、吃穿用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超市,也是蒲县最大的购物中心。
农村商业日益兴隆   1983年供销社开始体制改革,体制上退出行政序列,机制上引入竞争机制,社会阶层开始涌入流通行业,供销社业务受到严重冲击,经营出现下滑和困难。1992年起部分基层社出现亏损,供销系统学习借鉴繁峙县改革经验,实行个人承包门店或柜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交付租金经营管理模式。农资供应和服务始终坚持主渠道,同农民朋友联系没中断。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工程,在各行政村建设便民店,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供应、开展农副产品收购、废旧品收购、农业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2008年全县发展便民店120个,农村个体商业服务门店增加到1232个,为繁荣农村商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科文卫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教育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两基”攻坚成绩显著。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100%,普及率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巩固率达到 97.8%;90%以上幼儿接受学前教育, 85%以上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不同层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毕业率和完成率均达到98%以上;农村扫除青壮年文盲,基础教育各项指标均超过国家预期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全县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增加到1235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60%,解决了“初中生上高中难”和义务教育出口问题,提前两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8年共有幼儿园29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70%,比1978年的43%提高27个百分点。全县共有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中1所、普通初中12所、普通小学110所,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4%。教育资源整合稳步推进。2008年全县由“九五”期间300多所完全小学调整为110所,单办初中调整为12所,撤并中小学150所,建成寄宿制学校42所,较好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全县学校走上规模办学新路子,有效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和办学水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得到有力落实。2007年教育经费516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14.82%,比上年增长56%,“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科技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从1999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8个创建活动系列文件,提出创建活动四大工程八项要求,建立由科协牵头、部门参与,全民共建创建活动运作机制。2001年4月通过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科普示范县检查验收,蒲县在华北五省市排名第一。2001年6月科协主席乔国梁代表山西省科普示范县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普示范县表彰命名大会,受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在大会作典型发言,乔国梁被中国科协授予先进工作者。
精神文明和文化繁荣  
舆论引导工作  县委宣传部牢牢掌握着新闻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全面正确宣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反映蒲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业绩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热情讴歌全县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广播电视电影电台事业迅猛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县实现广播“两化”,1985年投资25万元修建电影院;1996年建成五层广播电视大楼,开通40套有线电视节目;2008年7月蒲县广播电台开通。
文物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处。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群东岳庙;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关遗址、腰东汉墓群;结构奇特,设计精巧的砖石仿木大殿明代真武祠;书画艺术收藏展览中心段云书艺馆;风景迷人的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和梅洞山风景区。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设各具特色的景观线、休闲点,提升城镇的旅游接待,娱乐等服务功能。重点开发东岳庙、翠屏山旅游区,五鹿山、梅洞山、峡村自然风光旅游区、山中乡生态农业园三大景区,优化旅游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使旅游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产业。
文艺团体发挥主力军作用  1984年蒲县蒲剧团首次赴省城汇演,蒲剧艺术开始崭露头角。1990来以来县蒲剧团先后自创编排剧目赴省汇演,分别获得综合治理奖和二等奖。2005年组织20人“文艺轻骑队”,排演反映社会新风,群众喜闻乐见节目。成立克城镇公峪女子锣鼓队、乔家湾后堡村威风锣鼓队、蒲城镇桃湾村威风锣鼓队、公峪村蒲剧团、后堡村蒲剧团、煤运公司军乐队、中老年秧歌队、中青年舞蹈队等数十家文艺演出、文艺活动、休闲娱乐团体,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00年以来曾多次邀请总政歌舞团等大型文艺团体来蒲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03年投资1000万元蒲伊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开始连续举办4次以“放飞翠屏”、“昕水欢歌”等为主题的蒲伊广场消夏月活动,并多次邀请国家级、省市级著名表演艺术团体和单位前来加油助兴。
宣传思想战线繁荣活跃  2004~2007年先后举办3期新闻宣传工作者培训班。2006年组织全国劳动模范、翼城县两坂村优秀党支部书记李鸿海巡回演讲先进事迹报告会。2008年奥运会来临之际,蒲县平安广场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修建并投入使用28座休闲文化广场,为全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每年举办多次大型活动繁荣文化生活。
文明创建工作  1982年成立 “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2000年成立县城“创三优十好”活动领导组,开展“远学深圳、近学临汾”创建文明县城活动;2001年开展以改善市容市貌,香化、美化、绿化、硬化为主的拆墙透绿工程。2002年9月召开蒲县花园式机关流动观摩现场会。2006~2008年连续3年在全县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迎奥运、促和谐”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为全县文明建设注入活力,极大地提高了市民文明素质。
地方志工作  地方志办28年来共组织编纂出版11个类别35本地方志书、地方年鉴、地情资料书,总字数1104万字。其中旧志整理出版1本23.6万字;编纂一轮志书1本70万字;编纂二轮志书1本100万字(在编);年鉴3本145万字(其中2本在编);乡镇志2本43万字;名村志1本13.2万字;山水名胜志1本32万字;行业部门志3本65万字;地情资料书11本235.8万字。在编书目共12本540万字。出版总册数2.3万余册。编纂地方志书传承历史文化,延续人类文明,为继承和发展蒲县历史文化作出贡献。
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161个,其中:县直7个、乡镇卫生院9个、卫生服务站6个、村卫生所82个、社会办医个体诊所57个,共设床位331张,共有在职干部职工44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1人(高级4人、中级101人)。共有大中小型设备216台(件),其中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03台(件)。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项目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遍布城乡,为全县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运行平稳。2008年全县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6.86%。4515人次享受大病统筹基金补偿312万元,大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计划生育  大力推动人口与计生工作,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口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努力,由改革开放前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稳定型。实行人口计生工作30年,全县少生人口1万余人,大大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改变了家庭结构状况,减轻了家庭抚养负担,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优化消费支出结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体育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参加全市第二届全民运动会,参加乒乓球、老年秧歌、跆拳道、篮球、象棋、田径6项比赛。多年来体育办和老体协共同举办中老年文体表演活动,有老年健身操、揉力球、太极拳、扇子舞等,在重大节日参加表演均获好评。
结语
30年的发展变化如同作梦一般,人民群众的感受如同吃蜜一般。八十年代的“三大件”(车子、手表、缝纫机)不断更新,九十年代变为冰箱、彩电、洗衣机;新世纪的“三大件”变为“三子”,即折子(存款)、房子(住宅)、车子(小汽车)。“三大件”的飞跃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时代变迁的脚步。数字反映着变化,数字显示着成就。一串串滚动的数字、跳跃的数字,让人思绪翻飞,让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让蒲县人民真实地感受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这一切都会让人们永远铭记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科学无止境,发展无止境。有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有全县广大人民的开拓创新和努力奋斗,蒲县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来源:蒲县县志办《蒲子变迁》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版权所有 © 1997-2009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九寨沟旅游网) 邮编:610031
  电话: AAA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B AAAAAAAC  传真: AAAAAAAAAAC
  蜀ICP备05002088号
免责声明:本页部份数据由网友上传和热门链接自动获取生成,不代表本公司观点;如果您认为有不详之处,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公司联系,我们将进行相应处理。
本网站由 成都汉讯科技 提供WAPRSS技术支持与维护软件开发
友情链接:台湾旅游 九寨沟 峨眉山旅游 成都旅行社 青城山旅游 都江堰旅游 四川现代艺术学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