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卫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投入资金8612万元,新建改建校舍10.7万平方米,新建教学楼21栋,撤并中小学110所,实施了县幼儿园整体搬迁和士英学校异地建设。到目前,全县有国办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23所,每所小学均设有中心园或学前班;有乡(镇)中心小学26所,城区小学2所,村级小学329所;有普通初中24所,职业初中5所,每个乡镇均有初级中等教育学校;有重点高中一所,职业高中1 所,农职教中心1所;有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5所。中小学生在校人数97845人,其中,小学生69040人,初中生24035人,高中生4770人。全县中小学校园总面积452万平方米,小学生人均51平方米,中学生人均4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42万平方米,小学生人均3.8平方米,中学生人均6.4平方米。全县现有教职工总数7227人。教师年龄、专业结构合理,有国家、省、市级师德标兵52人;特级教师6名,国家级骨干教师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5人。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100%,中学毕业率达98%以上。全县普及型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基本达到每个农户都有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
扶余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早在西汉初期,古老的岁貊人便在这里建立了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部落国家——夫余国,开创了北疆历史文化的先河。历史不断前进,社会屡经变迁,但扶余作为开启东北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始终令全国瞩目。这里隋属靺鞨,唐属渤海;辽时为加强边防和繁荣边贸,曾设立宁江州;金太祖反辽誓师和首战宁江州也源属此地元隶开元路,明置撒叉河卫(也作三岔河卫)。清初设治以来,曾先后设置副都统衙门、长宁县、伯都讷厅、新城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新城县,次年为避免重名,以曾为夫余国属地改称扶余县。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纵队长白支队进驻扶余,次年2月,成立扶余县人民政府。1987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建立扶余市。1992年7月,设立松原市(地级)撤销扶余市,改称扶余区,1995年7月恢复设立扶余县。有史以来,归属、分合屡有变化,幅员、疆域有增有减,以至演变成今日之县域。
扶余地处吉林省东北部、松原市的东部,位于北纬44゜45’40”-45゜32’18”,东经124゜39’10”-126゜11’30”之间。全县总面积4673平方公里,辖8个镇、18个乡、1个国营农场、2个灌区、399个行政村,总人口71.8万人。 扶余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期,这里便建立了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部落车家——夫余国,开创了北疆历史文化的先河。后几经变迁,1995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县制,县政府驻地东移至三岔河镇,扶余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扶余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素以“松嫩乐土、粮食故里”而著称。主要盛产玉米、大稻、花生、大豆、杂豆等粮食作物。9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75万吨,在全国县级排序中名列第四位,多年来,扶余对外出口了大量玉米、杂豆、农副产品等。四粒红花生、红小豆、大蒜、白瓜子等名扬中外,享誉东南亚,远销英国、日本和港澳各地。 扶余县通过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施招商引资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战略,使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并逐渐走向成熟。现已基本形成了以粮食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肥料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兴建中的港商独资企业亿利特(吉林)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建成后每年可加工转化玉米20万吨,产品5万吨高纯度酒精和5万吨高蛋白DDGS饲料全部出口,成为扶余农业产品化第一大龙头企业。目前扶们共有工商企业466家,涉及机械、铸造、化工、医药、皮革、粮食、食品、印刷、饲料等11大行业。这些行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