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至唐末,安达境内生活着黑龙江地区三大族系之一秽貊族,辽金至清这里成了满、蒙等族的天下,秽貊人湮灭。“安达”即来源于满语、蒙古语中的“朋友”一词。清末东北北部开禁,中原汉族移民开始大量涌入,中东铁路开工后,俄罗斯人也蜂拥而至。以俄罗斯为主的欧美籍居民总人数在20世纪20年代曾高达1万多人。如今满、蒙、俄罗斯三族合计不足安达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清末至建国前的“安达特色文化构建期”形成的“华俄兼容,满蒙并包”的地域文化特征仍很突出。从精神文化上看,“勤劳俭朴,求真务实”的中原精神“团结互助,患难相恤”的女真精神 “胸襟开阔,热情豪爽”的蒙古精神,“追求现代,瞩意领先”的欧俄精神在安达人身上仍有体现,并奠定了现代安达人“顾大局、求实效、讲服务、争先导”精神风貌的历史文化基础。从物质文化上看,俄式面包、香肠、啤酒,满式豆包、杀猪菜,蒙式涮羊肉和中原饮食在安达同样受欢迎,“火柴盒”式高层建筑和传统民居和欧式楼房相邻坐落。从文艺活动上看,安达人对现代歌舞到地方戏曲,西方样式和民族内容,并行不悖,共同繁荣。
安达市 驻地原名“谙达店”。安达是蒙古语“谙达”的音转,意为“伙伴”或“朋友 ”。清末修筑中东铁路时在此修建车站,因附近有“谙达店”,取其谐音,称安达站。设治时,因境内有安达站,故取名安达厅。清初,安达一带,为杜尔伯特旗游猎地。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中东铁路横穿杜尔伯特境,于“谙达店”附近设安达站。1906年2月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黑龙江将军奏准,于蒙属杜尔伯特旗和黑龙江将军属地交界处,设置安达厅。厅署驻双安镇(今任民镇),隶属黑龙江分巡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 10月,于安达厅北境东集镇设东集镇稽垦局,办理荒务。1913年2月,奉令将安达厅改为安达县。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改隶龙江道。同年11月1日,将安达县所属东集镇稽垦局辖区划出,设置林甸设治局。1927年11月,将安达县喇嘛甸子车站以西地区划归泰康设治局管辖。1929年2月,改由黑龙江省直辖,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 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37年将一区(城区)改为正亚街。同年5月,伪县公署由正亚街迁至安达站(后改为安达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初隶松江省,同年8月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7年2月至9月,归黑嫩联合省第三专区管辖。黑嫩联合省分开后,改隶嫩江省。1949年5月,黑、嫩两省合并,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划归嫩江专区管辖。 1959年1月,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喇嘛甸镇公社划归安达县管辖。1960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安达县划归松花江专区。同年5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达县,以原安达县全部行政区域和肇州县部分行政区域设置安达市。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撤销安达市,设置安达特区(对外仍沿用安达市的名称),恢复安达县。安达特区和安达县的管辖范围,由石油部和黑龙江省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安达县,以原安达市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安达县的行政区域。即:将原安达市所属的萨尔图、杏树岗、龙凤等油区划归安达市(安达特区)管辖;其余地区归安达县管辖。同年四五月份,省人民委员会下发通知,安达县人民委员会驻安达镇,归松花江专区管辖;安达市(特区)人民委员会移驻萨尔图。同年12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安达县撤销天泉区和大同区,设置安达镇、大同镇。1978年4月,将兴隆泉、高台子、双榆树、八井子、葡萄花、庆阳山、老山头、祝三、大青山和大同镇等10个公社及红旗林场、立志办事处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1984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达县,设立安达市(县级),以原安达县的行政区域为安达市的行政区域。隶属绥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