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珙县南郊的隘口石坊素有“川南第一坊”的美誉,而它所承载的中国古老传统——节孝,也深深吸引着我,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坐上摩托去一睹那心仪已久的容颜。
从珙县县城出发,车行一小时,就远远望见石坊黝黑的身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挺拔。走近它,更觉其高大,整个石坊座北向南,高约十七八米,宽约八九米,迎风的一面已经被风雨剥蚀成了青黑色。石坊北面有一块倾斜的石碑,上注明了此坊是清代当地贡生谢正业为其母建立的节孝坊,于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动工修建,历时三年半竣工,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依然气势雄浑,古朴典雅。整座石坊共分三层,坊身是四根石柱组成的正门和两个侧门,侧门两旁抱鼓石屏雕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并作题诗,再往上看就是分门别类的各种浮雕、透雕了,渔樵耕读、花草虫鱼,既有古代传奇中的神妖,也有历代王朝的典故,再兼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各种动物造型,可谓生动传神、精妙绝伦,尤其是十二个苍鹰展翅一般的飞檐,使整个石坊在萧瑟秋风中透出几许悲凉的古韵。石坊第三层的横龛内南北两侧分别书有“容增华衮”和“不负所天”的行书,石坊最高处的文字便是道光帝所书的“圣旨”二字了,各侧柱上也有时任地方官员、知名人士题写的对联,管格之体,雍容华贵,内容也是颂扬贞节、承雨露恩之类,颇为拗口。
关于石坊的修建,耕地的老农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据说在石坊即将建成之时,众工匠都为如何将最高的一块“宝顶”抬上坊顶而一筹莫展,这时,工头向一位从路旁经过的老人请教,这位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我活了这么大把年纪,泥巴都快埋到颈子了,还有啥子办法哟!”工头脑海里灵光一现,想出了对策,再回头感谢这位老人时,已不知所踪。于是,工匠们用泥土和石块夯实了基础,堆至石坊顶部,顺利在良辰吉日前完成了工程,而那位神秘的老人也从此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道佳话。老农还告诉我,早些年飞檐上还挂有风铃,清风吹来,铃声清脆,但由于年久失修,这些风铃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这孤独的石坊想向世人讲述着那一位贞孝妇女的历史。
夕阳西下,告别这高峻威严的石坊,残阳将“圣旨”二字映得血红,在我们惊叹匠人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时,也多了一份对古代劳动妇女的尊重与同情,这看似荣耀的石坊真的给她们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幸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