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在成都铁路局大院,在家和在周围,大多以普通话为主,我的成都话也说的很好,但一到发带韵母“AN”音的字时,地道的成都人就会马上问,你是铁路局的还是420或是132的?铁路局、420厂和132厂都是超大企业,分别在成都的北、东、西南;其基本员工绝大多数是五六十年代外迁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孩子和我一样,在成都生长,与成都融为一体,普通话说的不错,也说一些微微露点马脚的成都话,让地道成都人很有成就感的逮个正着。
有了这么一个背景,看成都似乎有了一点恰到好处的距离。
关于成都,有很多说法,最有名的就是悠闲,《新周刊》就曾经把最悠闲的城市这个称谓送给了成都。这话诚然正确。但对于我这个生活期间的人来说,悠闲与否,就象我自己的呼吸一样,除了感冒,不会刻意地去关注体会。我最为感叹的是成都的平等和笃定。这是这个城市的气质。
现在人常感叹,说这人的日子上了档次就不好下来了,也下不来了。这话放在成都就只是一句话,没人当真。拿什么证明?街边的食摊一般是冷淡杯和串串香,前者主要出现在夏天。啤酒加凉菜,消夏用的,后者也叫麻辣烫,一年四季都火爆,其实也就是火锅的一种形式,用竹签穿上荤素菜,一毛钱一串,吃完数签子。生意好的冷淡杯和串串香,其场面都是十分壮观的,几十桌上百桌地沿街边铺展开来,让成都市清理违章占道的部门十分头疼。一桌就算四个人,也得是上百人的阵容,在这些人里,是不能概括阶层的,富翁?白领?工薪族?打工族?打工仔?全都有沿着街边停的奔驰、宝马,也有夏利、奥托,更多的是自行车;还有三轮车、偏三轮(用自行车改造私营车,被城管逮住了就罚款),没有“司机”等在上面,因为正坐在那一桌上吃呢?
这种场景在其他城市很难目睹。在成都浓酽且平和的市井空间里,所谓阶层之间的差别,在一定的场合和一个特定的时刻,是很容易被模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平等观念在成都人是与生俱来得。虽然是下意识的。把话说白了,就是成都人没有把那种人太当会事,日子是水、自己是鱼,游着走就是了。从这个角度讲,成都人的这一点也很像天津人,但成都人比天津人平和,不较劲、不抬杠,不刻薄,你好你发达,有机会也虚心求教,但在心理上不自卑不对抗。人人都说成都人悠闲,这主要是取决于一种平和和笃定安之若泰的心态,心放平了,人的步子也就不踉跄了。
成都从来就不是一个让人一见钟情的城市,它不积极,也不懈怠;不冷漠,也不热情;不高昂,也不低调。很多外地人要说对成都的第一印象都觉得很模湖,只好说表面印象-----
女孩漂亮,川菜好吃。在我看来,成都是一个最有分寸感的城市;而分寸感并不是一种立即就能讨好的东西,要熟悉它进而亲近它,需要时间。我的一个重庆同学曾对我说,他最讨厌成都人的假、明明是好朋友,却总是约着在外面茶馆见面“摆龙门阵”(聊天),不打招呼就上门蹭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留宿了。这那叫好朋友?后来他在成都生活了八年,说,他喜欢成都人的分寸感,很舒服。要再回以前那种“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一帮哥儿妹子的打上门来又吃又喝还要打地铺的生活,就不堪忍受了。
在文章前面我说,成都人是平等和笃定的。相对于其它很多城市,成都的富人比较不跋扈,成都的文人比较没有幻想。一个物质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两上制高点上的人群还比较克制,那是因为成都的市井氛围和平民精神对之有所提醒,有所控制。在一个分寸感很强的城市,什么人也造次不到哪里去。如果要有一种比较随意和不太讲究逻辑的说法(成都人称为“散打”),在我看来,是成都天气的阴和湿,造就了这个让我喜爱的城市,安静,凉爽,滋润,唯美,不易冲动,微微颓废,一切都恰到好处。作一个比喻,成都,象一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