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印象
初识新疆是《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对喀什的印象则是《冰山上的来客》。对于帕米尔高原的向往,我和老婆终于来到了喀什。喀什是维语“喀什葛尔”的汉译。表示玉石汇集的地方(或者表示玉石般的地方)。喀什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1473公里,空中飞行时间1小时40分钟,所以人们常用“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的大,不到喀什不知道新疆的广阔”来比喻,她是我们国家最西的一座市级城市。
对于初进喀什的我,道路旁的建筑除了维族民居,就只有伊斯兰清真寺了,两根粗大的柱子撑起方型的门厅,门厅上面那对称的圆拱托起一轮新月;行色匆匆的路人除了“古蓝丹姆”(其实“古蓝丹姆”是塔吉克族的人名),就是“阿米尔”了,服饰多样、色彩鲜艳,绣工精致的四楞小花帽带在每个人的头上;赶着驴车的维族大爷就像动画片中的“阿凡提”,头顶绿色小帽,右衽斜领、长袖无扣,腰系方形长带。处处都透出从所未见到过的纯正维族特色和伊斯兰风格。
看过《还珠格格》的人,一定记得“香妃”。香妃就是喀什人,维族名伊帕尔汗,是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巴克霍加的后人。阿巴克霍加的先人在伊斯兰教的教史和南疆政权的建立都有着浓重的一笔。我们带着好奇(有一点猎奇)首先来到了香妃墓。
香妃墓位于喀什东北郊的浩罕村,进入墓园首先是小礼拜寺,先是彩绘的天棚,用著名的风雕沙刻手法描绘着美丽、神秘的南疆,包括白沙山、流沙河,卡拉库里湖,慕士塔格峰和红其拉甫(维语:雪墙)等地方的自然风光和一些民风、民俗;在一角上,按伊斯兰教的教义摆放着“吉那孜”、白布等一些丧葬用品,向游人们叙述着维族风俗的另一面。退出小礼拜寺,往西走就是教经堂了,
原先是培养、选拔阿訇的地方,但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破旧,以至于土墙需要用木柱进行支撑了,给我更多是岁月沧桑的感觉。走过一扇小门,就是大礼拜寺了,宽敞的院子里有着两个水池,是给信徒大净、小净用的,礼拜寺主体内一根根油彩斑落、靠麻绳维系的木柱处处提醒我,这座建筑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
香妃墓的主体在礼拜寺的右侧,外型方整内含圆圜,四角大圆柱撑起顶部的大圆拱,上面顶着一轮弯弯的新月,外墙贴着颜色鲜艳的琉璃片,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宫殿式陵墓。墓室内设计巧妙,当时没用一根柱子、一块砖石。圆圜的墙壁是空心的,即使墓室内空气得到流通,又使室温恒定。墓室内筑有半人高的平台按家族的辈分和性别排列着五代72人大小58座坟丘。在后排的东北角落里有一个用大红稠布包裹着并伴以蝴蝶节的鱼脊型(维族形容成婴儿的睡床,寓意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坟丘,坟前用维、汉文字表明她的主人是阿巴克霍加•伊帕尔汗。
而维族讲解员更多的是介绍阿帕霍加和他的父辈的历史功过,是他们最先将伊斯兰教的教义融入到原先当地维吾尔族信奉的佛教中,最后在南疆推广正统的伊斯兰教。这里的礼拜寺与别的礼拜寺有着相同的布局,相同的作用;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柱子上雕刻着佛教的圣物--“莲花”。
教经堂的圆拱上没有了常见的伊斯兰教新月,而是佛教的筒阁。这是世界上的唯一,这也是阿帕霍加家族的魅力。“这些细节已经没人注意了,原因就是长眠在旁边的‘香妃’”。维族导游略带个性的补充道,“请记住这里是阿巴克霍加麻扎”。
作者:may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