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朋友吃饭,酒过数巡点上一菜,名曰臭味相投。当时瞅着菜谱就觉得它怪眼熟,觉得它一定忽远忽近地以某种方式,甚至以某种质朴的状态存在过,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周围。
等到那碧绿的粗杆状的香椿垫上一块块被热气蒸得稍稍有些膨胀的浅绿的豆腐在一层红油的包围下被端上桌时,玻璃盘里那不加任何修饰的朴实便让我们觉得接近了自然。远远地就有一阵香味飘过来,可那香味里面分明又有种别样的因素在作祟,在轻轻挠着我们的心坎。窗外路灯下婆娑的细雨让我一下子想起来了,也是弥漫着这样一种滋味的老镇,也是微湿了裤腿的细雨,也是清蒸的这臭豆腐的很香的味道。那次浙北乌镇之行,女店主得意的带足浙北腔调的一句话,咕噜咕噜仍旧翻腾着阵阵热气泡的豆腐香椿,没有任何修饰的成分,没有任何别的颜色。乌镇,就是臭乌镇,这盆中的臭豆腐是一定要吃的!
乌镇容貌依旧,一切如昨。石铺的街道,两侧齐展的门户,没有油漆,呈现着褐色的木纹,还有泛青的砖瓦。一条小河贯穿全镇,老镇依河而建,河北是绵延的长廊与亭台,南面才是镇区。顺着石板街,两边是一溜的各式店铺,高低错落,只是喧嚣已去,繁华已逝,现在留下的只是街头空尽的戏台和药房,河边废弃的码头和米栈,还有的就是石板街上拥挤的争睹这些旧貌的人群。
我想,这里的一切都是老旧而单纯的,没有色彩、没有纷争。谁能料及这里曾经市井繁华,曾经热闹非常,远远地仿佛还有脆脆的梆子声,胡同旮旯里还有杨同善的翰林府第。就凭这些,乌镇的过去就可见一斑了。
我们随意走进老河边的一家家庭小饭馆。这里给我留下的印象,从此让我对老镇有了一种异样的情怀。我现在想来,这也许正是老镇独有的魅力吧。
没有别处马路饭店的那种不洁与粗糙,没有想像中的漫天要价与短斤少两,这里给我们带来的是家一样的氛围,温馨、实在、和谐。女老板笑得圆圆的脸,招呼热情而又朴素,等我们在厨房一溜圈地坐下,便一边与我们侃着老镇的历史,一边忙着给我们介绍乌镇的特色小菜:霉干菜烧肉、红烧?img src="../images/bot.gif" width="26" height="28" align="absmiddle"> 蛲取⒈刺锫荩褂校褂幸谎且欢ㄒ缘模褪且猿舳垢?br> 等那臭豆腐端上桌来,但见色泽嫩绿,一边红油一层,上面香椿碧绿,令人垂涎。一位绍兴籍老同志先行举筷,连同那翻着热气泡的滋味一同咀嚼下肚,连赞正宗。小田螺下锅,噼哩啪啦热闹起来,一旁金老师逗趣道,以后写文章时可以加上这么一句,锅里的油星都溅到我们的背上了,这是何等的新鲜滋味啊!我们看到了老镇它寂寞朴素背后的细腻韵律。
乌镇这种丝丝入扣的情绪给我们留下的远远超越了精致、老旧与朴素的范畴,那也许是一种文化即将褪去,而最终为何却没有真正消逝的最真实的理由。朴素就是真诚,相信一切最真诚的东西总会在人们的思想里永远
作者:d02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