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一个周末是我姥姥的生日,老人家生日是按阴历算,阳历每年赶上哪天是哪天,我们一般都找个最相近的周末,为的是人能凑全。
记得好些年前,有回姥姥过生日时我曾在复兴商业城给订了个蛋糕(那时复兴商业城才开业,算得上是北京最高级的地儿),上面特地让挤上的奶油字儿是:寿比南山,多子多福。
我姥姥儿女众多,孙辈全都已成家立业,重孙没出生的另说,现有的也全都已经上学了。生日每年各房轮流给她过,今年轮到我在河北的一位舅舅,因为身在外地并且舅舅舅妈年事已高,就把这事全权委派给我的表弟——他们那位在京工作的儿子了。
我这位在高校教书的表弟是孙辈中最为我姥姥欣赏的一位,也是各方面最出色的一个。有了这个请奶奶吃饭的机会,表弟乐得不行,一眼就看准了北海的仿膳。
仿膳饭庄开张于70多年前,以做宫廷菜出名。菜式与外边的酒店比起来可能要老一点,但做工很精。
吃仿膳吃的是名气,还有就是吃的环境。
仿膳在北海公园里边的琼岛上,依山临湖的一处中国传统四合院。
从对着景山的那个角门进去最近,说声去仿膳吃饭公园门票可免。
车位挺难找的,大家就先护着老人家下来,把折叠的轮椅从后背厢里取走打开,然后我姥姥就坐上去,由孙子、重孙们推着沿着湖畔的长廊去到仿膳。
那天天气很好,柳枝虽然还没绿,可湖面已经清波鳞鳞了,游船油饰一新,正待下水。
表弟订了个不大的包间,我们十来口人正好坐满。
屋里完全是中式的装修,雕梁画栋,迎面是一架很大的金漆镂花屏风。
从后窗望出去,可见到山坡上的仙人承露盘,那是北海著名的一景。
大家分辈分依序坐下,我姥姥在正中屏风前面,一左一右分别是她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儿子们,我妈妈自动退到了旁座,把挨着老人的位置让给她的哥哥和弟弟,说自己反正平时天天都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再往外就是我们这一辈儿的了,按年岁从大到小从里往外坐,最外边对着门是我表弟夫妇,不光因为他们最小,并且今天是他们作东,要在外边关照上菜招呼。
照道理我儿子应该末座,但他没有,他坐在他姥姥和舅老爷之间,坐得挺靠里,因为他小,大家喜欢他,愿意让他在里边挤着。
那天在仿膳吃的什么菜真是吃不清了,心思显然没在吃上。
我那博士兄弟只会掏钱不擅点菜,按一人200的标准交给人家办的。
肯定有大虾,带头的。
也肯定有肉末烧饼,故事无聊,烧饼和肉末还行。(什刹海边上那家烤肉季的空心烧饼吃过么?夹烤羊肉的)
仿膳的菜比较讲究形式,不管冷盘热炒还是萝卜花摆在桌上都比较漂亮。
那天我们就照了好多相。
可惜我的数码相机电池坏了,好在大家带去了一个又一个的傻瓜。
闪光灯劈哩啪啦,大家摆pose、微笑,桌上还摆着一篮寿桃,气氛特好。
那篮寿桃是我头一天在平安里的柳泉居饭庄订的,58元一堂,1大6小。
寿桃做得很漂亮,馅心是豆沙。
柳泉居是家老字号,出一种很有名的豆沙包,它临街有个窗口,专门卖这种豆沙包。
寿桃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做得比较好看的豆沙包。
为买这份寿桃,我前后跑了两趟柳泉居,头一天下午去交钱订货,第二天(就是去仿膳吃饭的当天)上午去取。
我姥姥很喜欢这篮寿桃,老人家喜欢喜兴的东西,喜欢人多,喜欢热闹。
听表弟说他本来还有过一个选择,想在颐和园的听鹂馆和北海的仿膳之间挑一个。
可后来一打听,听鹂馆已经搬出了颐和园,到西三环边上另开了新店。
那就没意思了,就坚定了来仿膳。
听说有人大代表呼吁,说为保护古建筑和为饭庄的发展,仿膳也应该搬到北海外边。
可我觉得一旦搬出了北海,那仿膳就不会再是人们心里原来的那个仿膳,变成不过是一个做京菜的饭庄,流于一般。
作者:Mingkaiye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