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
——我与北京的故事
有关北京的记忆在生命里是如此的清晰,历历在目。。。
离了家,独自在外的日子,北京让我长大了。
走在工体门前,冬天的风如此凛冽地打过来,差点被吹走。没有了温暖的怀抱,不知道收了工后该去往哪里?怅然若失地立在风中,大大小小的商店就成了每天必定光顾的地方,不停地买下昂贵的衣服鞋子。最喜欢的地方是超市,看下班后风风火火一头扎进来的主妇买个火腿肠,买些结结实实的大馒头,音色嘹亮的样子,我想象着她回家后煮锅稀饭,大声吆喝全家上菜吃饭西里哗啦热气腾腾的场面,我想跟她一起去喝粥。。。站在北京的街上无助地张望,总有停不下来的思念相随每一刻,特别想吃妈妈做热乎乎的金针菇冬笋(不要罐头的)豆腐煲,风一紧,僵硬地躯壳里翻腾着的眼泪便随着思念满满地溢出来,飘落在北京华灯初上的霓红灯影下,于是背转身子匆匆收拾好眼泪去煲一锅浓浓的电话粥,结果那一头的妈妈比我哭得还响~~~
刚来北京的时候,没有觅好寓所,就每天拎着简单的行李出入于四五星级的酒店,记得有回托老总的福住在中国大饭店的豪华套间里,茶几上洗手的玻璃盆里飘着香艳馥郁的玫瑰花瓣,早上去上工,在电梯里居然有鄙视的目光投向我,让我无法自由地呼吸~~~~~~~到今天依然没搞懂那束意味深长的目光想要说些什么!
在北京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学会了象模象样地跟北方人那样吃巨大的大饼了,我生性不喜面食,头一会看到这么大的饼都惊讶了半天出不了声来,最绝的是北京的单位是论斤的,天哪~~~~~
每回瞧见北京人特豪爽地说:得,来2斤!我就晕倒,揣摩着他家里该有多么的兴旺发达。。。第一口吃它的时候,就象第一回吃酸奶,立马扔掉,忒难吃了,这是吃得?!
慢慢的慢慢的喜欢上它,早餐的时候象吃批萨那样切下小小的一角,就着稀饭有滋有味地享用,再也不觉得干巴巴的难以下咽,还偷偷地学着做炒饼,隔夜的饼切成细细的丝,软硬适度,先将圆白菜叶、香菇、胡萝卜切丝备用,摊上鸡蛋皮也切丝备用,倒上香油热锅后,将它们下锅翻抄,投下饼丝、菜丝、蛋丝,搁上姜蒜末末,淋上少许白开水闷一小会,再淋上一遍香油起锅,配上一份番茄蛋花汤,丝瓜笋干汤或者开洋冬瓜汤什么的,嘻嘻,美味无比,几个又懒又谗的同事要讨我欢心好几回,才会让山东小阿姨立正在边上观摩学习:)这是后话了。
妈妈过来北京探我,路上带了满满一大瓶子的霉干菜扣肉,妈妈说总听你说北京的饭菜不好,我打算在这里就靠它度日了,那时侯,我长住在二环路上东四十条附近的一家饭店里,天天在外头吃,妈妈嫌贵,就去买了个电饭锅藏到客厅的衣橱里,下班回来,妈妈早已煮了稀饭和馒头凉在那里,再蒸个火腿片笋干蒸蛋,弄点凉拌黄瓜,就着干菜扣肉的香味,好象就回到了江南,回到了从前的日子里。我白天出去上班,她就出门去看故宫、看长城,看白塔,回来的路上不知从那里弄了些馄饨皮回来,肆无忌惮地在砧板上剁陷,做麻油菜馄饨吃,天!~~这里是饭店耶,严禁烟火的!那些日子,客厅就俨然成了厨房,饭店的服务小姐看妈妈总是陪个笑脸屡教不改,也就懒得跟我们再理论,听之任之了。。。在北京与妈妈短暂相聚的日子里,我带着她去吃我喜欢的炒饼,每天还有韧劲十足的馒头佐餐,我们都爱上了北京的面食,尤其是炒饼和馒头,每次回家,上机前我都会买上4、5斤新鲜大饼,2大袋馒头捎回去,这是妈妈在电话里反复交代过的。。。
回忆北京的时候,妈妈总会无限憧憬地说:“唉~~~~~~北京的大饼真当是好吃啊~~~~~”
是的,学会了吃饼,就是学会了在北京生存。我不再是父母面前娇惯的孩子,试着迈出脚开始一个人努力地工作,一个人游逛;冬日寒冷的午后,坐拥王府井麦当劳里充裕挥洒进来的阳光读刚刚买来的好书,一边满悠悠地吸着喜欢的奶昔;后来去麦当劳是为了与一个叫中谷的日本男孩排拖,那个时候我们总是用一张白纸,在上面画满了各种图案和繁体中文字,我们投入地恋爱;一个人跑去台北来开的影楼里去拍豪华的婚纱照系列,因为这样子,我就可以不用急着嫁人,我可以安心地享受每一个孤寂却充满希望的日子,我可以永远都是那个美丽的新娘。在我老到没有牙的时候,我依然可以无比自豪地告诉我的儿孙:看看,奶奶年轻的时候呀~~~~~~~~
难以忘记那年冬天大年初三的夜里,我奉命回京,空无一人的公寓楼里,害怕得不敢出门,连听着自己的脚步声都头皮发麻,只好翻出从杭州带过来的简易衣柜的图纸和一屋子大小一地的铁管,坐在地毯上叮叮当当地敲了一整晚来驱赶害怕、孤寂和无助。。。那些成长的岁月,流水一样走过,北京却永远停留在那一页,无法抹去!无法前进!
作者:yy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