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有踏春之说,今日我独辟幽径去踏秋。
在湖南,真正的名胜古迹我数不出几处,一是驰名全国的张家界,以奇山怪石丛林著称;一是湘西自然风景,没有太多仿造痕迹,曲径以通幽;还有一处却是我心仪已久却未能成行的岳麓山了。
吸引我此次选择岳麓山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句古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偏爱红枫,不止于它可寄托佳人相思之意,更在于那一片片红枫给人以成熟、沧桑之感。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趁学余之便,借写生为名,先后游历了几处金秋红叶景观。"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北京香山也许是全国最著名的赏叶之地,只可惜人太多了;南京栖霞山于霜降时节,满山红遍,犹如置身于彩霞之中,只可惜,我去的那天正值秋雨肆虐,未曾领略到"残阳红叶相普照"的天下奇观;而在苏州天平山,素以红枫、清泉、怪石"三绝"而闻名,只可惜人工雕饰的感觉太多,秀美而略显柔弱。今次我游麓山,目的只有一个:红叶。
没有请导游,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我喜欢做一个不速之客,也喜欢给自己惊喜。如果请了导游,她们会事先向你介绍所有的景点,即使我对这里一切都陌生,却不会有丝毫新异的感觉。
于是,买了一张长沙地图,仔细研究了许久,弄清楚了车次及车行路线,选好了下车地点,就背上了简易的旅行包,趁着天微亮的那份宁静,踏上了此次秋游的短暂征途。半个小时后,一座巍巍青山矗立在我的面前。城市的喧嚣未起,赶在尘飞烟扬之前,我一头扎进了青山的怀抱……
(一)红叶
旭日将升,东方的远山上空若隐若现一缕缕淡淡的云霞;雾渐起,清凉的山风裹着秋的气息,些微的寒意开始放肆地顺着我的手臂攀沿。幸而,脚下的路还清晰着。
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小石子路,绕过一处池塘,在愈来愈重的浓雾里,我隐约见到了方亭一角。不知道是缘于地势并不太高还是缘于自己内心的迫切,我很快就站在了这个方亭的下方。
有些激动了,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爱晚亭"么?是的,正是"爱晚亭",它就镌刻在这方亭的正上方,在它的两侧,分别龙飞凤舞着那两句诗。此时太阳待升,除我以外还没有其他游人,爱晚亭似乎也在麓山的怀抱里安静的酣睡着。不忍习破坏这份宁静,我盖上刚刚打开的镜头,猫着身子蹑手蹑脚地攀上了亭子。
亭栏外那一块块的大石似乎在渗着一滴滴的清泉,水从亭下山石间轻轻流淌,却没有发出丝毫的声响。不知是哪个顽皮的小童,在那块最显眼的山石上踏出一个小巧的脚印,留下一片渐渐淡去的斑驳。一株常青的山藤,似乎没有找到可以攀援的大树,委屈的趴在那石头根处四处蔓延,像是在向山石低诉,也像是在四处寻找。
宁静,我的心灵有如山的沉默,也有如山的执著。
开始在视野里搜索红叶的踪迹。也许是因为爱晚亭建在最吸引人注意的位置,站在亭内方才发觉来时走过的那条石径的两旁,均是一棵棵高耸着的枫树。红叶呢?虽然映入眼帘里的也有那些许红枫,却不曾有那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感觉。有些微的颓意了。是因为季节还没有来么?可此时已是深秋了呀。
初至爱晚亭时那种欣喜激动的心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沉的落寞。雾越来越浓了,近在咫尺的枫树也几不可见。这是不是爱晚亭的悲哀呢?亭犹在,而红叶不再,虽历千载,却是没有归期的期待么?
既然来了,我不想空手而归。长叹一口气,沿着那条愈显险峻的石阶,向山顶进发。麓山并不太高,为了赶得上到"天道"看日出,我很快就爬上了麓山最高处------天道。此时,旭日刚露半个脸……
……
下到麓山时,将暮。已经有些累了。
忽然想再去"爱晚亭",因为我还没有摘红叶。也许此刻的红叶会有些不同了吧,这个想法似乎让我找到了迈开步去的信念。
再转一个弯就可以看到"爱晚亭"了……心情依如初至时的激动与期盼。日已西垂,斜斜的暖暖的打在身上,悄无声息地蒸发着体内的疲倦。开始留意初来时错过的石径的两旁,猎捕红叶的踪迹。
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当我转过那处池塘的时候,跃入眼帘的赫然是一片灿然的风景!那片片薄薄的红叶在秋风中摇曳着,在夕阳的辉映下,射出一道道夺目的光芒。有些惊诧了,独站在游人渐稀的山深处,我细细的品味着那一片片红叶沧桑的美丽,生恐错过这一种摄人的风景。
明白了,终于明白了。想了许久,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此刻看到的红叶与清晨看到的红叶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景致。清晨的麓山,在红叶上凝了一层层厚厚的水雾,没有阳光的辉映,自然无法透过那厚重的雾看到红叶的本色;经过阳光一天的普照,水雾褪去,山间愈显清朗,方才显出红叶的真面目来。
爱晚亭犹在,静静的偎在满山红叶里,显得有些古朴,有些沉默。夕阳愈红,红叶愈红;风渐止,山渐静。面对这般精心别致的风景,难怪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
呆呆地站在亭前,不觉已经晚了。亭前的山石犹静,山石间的溪水犹淌,唯有我内心却似狂潮般在汹涌。我不忍心去摘那点点红枫,不忍心去破坏这份宁静的美。我想,也许只有夕阳里的红叶才是最美吧。与今晨所见到的红叶,刚才那一幕奇景,远胜当初在香山、栖霞山还有天平山所看到的一切。
有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吧,只是因为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才有了震撼的力量。如果没有今晨那种沉静来对比与夕阳辉映的红叶,也许我会感觉到麓山的红叶与香山、栖霞山等地的红叶并无别致甚或不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比,才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落差,才会给自己一份意外的惊喜与收获。透过这片片红叶来看世间万事万物,人与物的丑与美划分,不正是因为有了一种对比吗?所谓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对比。这也许就是我今天游麓山所得的最大收获吧。
思想还在蔓延。山已沉默,我亦无言。一片残缺了的枫叶,轻轻地晃着优美的舞步跌落在我的脚下。弯腰将这片残缺了的枫叶放在贴身的口袋里,似乎这红叶还略带着秋的寒意……
(二)日出
从爱晚亭往上不要走多久,就到了"清风泉"。这里有一个传说,许一个愿,在清风泉里轻轻的放入一枚硬币,如果此枚硬币能浮起来,你当初许的愿望就能实现。我想这终究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期待的传说罢了,泉水能浮起一枚硬币也许只是水质中含有很多矿物质,张力较强罢了。
清风泉旁有一个洞,名为清风洞。听说清风洞里也设置了景致,想来应当多半是人工设置的景观吧,便没有再进去,而是直接登上天道,等待日出。
在山腰途经了许多景致,多半是墓地或小的景点。没有驻足,一口气登上了天道。麓山只要爬上半山腰,踏上人工开凿的公路后,就可以看到天道了。所谓天道,其实只是依山势而傍建的一条长廊。长廊在山脊上,一边是窄窄的公路,一边却是深不见底的沟壑。从天道往下望,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东方越来越亮,残红也愈来愈浓,想来可以看到日出奇景了。我顾不上再细细的观赏深壑里吞云吐雾的景致,快步登上了麓山的最高处----天道的尽头。
天道的尽头,也是公路的尽头。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止于天道。不,没有,在这样的境地里,景色,可以向高处更高处伸展;而人的思想,可以深处更深处无限蔓延。天道的尽头就是麓山的最高处,而现在,我站在天道的尽头,自然只有我才是麓山的最高处了,呵呵,真的很有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
终于看到日出了。在远处的山后,太阳羞答答的露出它小半个红彤彤的脸,却忍不住对山的那边美景的好奇,慢慢的探出整个头来。柔和的阳光轻轻的铺在那厚重的浓雾上,像是在空气中撒播了许多晶莹珍珠,发出灿若星辰的光,像极一场风暴过后的流星雨。从来没有发觉过,浓雾在初升太阳的照射下能发出如此美丽的光芒。抬头望去,远山的上空不知何时升起一片鲜艳的云彩,不是静止的,而是绕着太阳在慢慢的转动,像一个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漩涡,吞吐着四周的云彩,缠绕着,慢慢的合成一体,成为绕着太阳的一道灿烂的七彩光环。
太阳愈升愈高,光芒也越来越强。初升时尚能看清楚它那红扑扑的脸,而现在,只感觉它向四周散发的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光环渐淡、渐散,空气中的那些晶莹的光点也慢慢的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层厚厚的白雾。慢慢的,白雾散去,只余下一片晴空。
极目而眺,远山不再模糊,一切尽收眼底。山脚下傍山而建的是一排精心小巧的家舍,还有一群早起的孩童在追逐着、嬉戏着。而另一边,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大厦,在阳光的辉映里闪着夺目的光芒。一条大江从城市的中间蜿蜒伸展着它的身躯,慢慢的伸向远方,悄悄隐没在一座大山后。那一辆辆汽车,像一只只小蚂蚁一般在一条青色的带子上缓缓的蠕动着……突然感觉眼里的一切是那么的渺小,也突然感觉自己的心胸突然变得无比的开阔,很有一种"一览众山小"气势。
静静地欣赏着日出里麓山的奇景奇观,漫目四游,自是有一种别样的情怀。太阳有一杆高了,即使是站在山顶也隐约可以听到山脚下城市的喧嚣声起。我仔细的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背着包转身别上了那条窄窄的公路……
(三)"佛道儒"三家争鸣
来麓山之前,就听闻麓山有"麓山寺"、"云麓宫"、"岳麓书院"佛道儒三家争鸣之说。此次来麓山,目的之一是为了红叶,而另一个目的就是来看看这里的古迹。
顺着长廊慢慢的往下走,一边欣赏着山脚下的景象,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发现自己站在了长廊的尽头。
从天道下来,大约走二十来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在另一个山头上树间环绕着一座宫殿模样的建筑。绕过环在建筑四周的乱石,才发觉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后面转到了宫殿的正下方。抬头向上望去,是一条用青石铺砌的石阶,不算太长,但很陡。慢慢的拾级而上,等爬完石阶,已经是气喘吁吁了。坐在石阶一旁的大石上,一边调整自己的呼吸,一边开始打量着这座古朴的宫殿。
没有太多修补的痕迹,那道高高的门槛已被岁月磨得发着惨清惨清的光;门板上贴着的图样已经模糊了,甚至已经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图样的内容;门内正对着石阶的那只香炉,已经看不出它的年代了,被那一缕缕腾空而起的香火熏得没有岁月的痕迹……站起身来,慢慢地踱入道观,游目四顾。那些壁画也许是因为年月太久的缘故吧,大多斑驳得失去了本来的样子,而那些隐约还透着昏暗黄光的容器与摆设,在弥漫的烟雾里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神秘。绕过正前方那座仙风道骨的塑相,可以看到连在后面的建筑----四合院。四合院很小,在四合院中央的天井里一棵不知名的树对着院子上空的空间努力伸展着自己的身体。也许是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游人还没有爬到山顶的缘故吧,整个道观就只有三两个游人,有的在烧香,有的在对着那座塑相膜拜。我悄悄地退了出来,沿着那石级离开了云麓宫。
出了云麓宫后,山势忽然变得很陡峭了。于是我决意返回到山顶再觅一条较为好走的路下山。绕过云麓宫后,发觉已近中午了。用过中餐后,顺着那条窄窄的公路开始下山了。
下到半山腰,看到了古刹----麓山寺。麓山寺建在麓山山势险要处,一条很窄很陡的小石子路通到寺院门前。在这里的游人较云麓宫为多,香火也更显鼎盛。穿过佛堂走入内堂,可以看到高大的观世音塑相。在观音殿前有两棵罗汉松,在树旁的一块小标签上得知,其中一株树龄为1700年,另一株为1200年。看来,古老的麓山寺开山至今至少也有1700年了。
顺着迂回曲折的小石子路,不知不觉又绕回了前堂。在如来佛塑相周围的十八罗汉,香雾缭绕里,似乎正向每一个观摩的游客展示他们强健的体魄。
一路上下来,可以看到好多树上都有特制的标签,上面写着这些树的名称和树龄。这些树或粗大无比,或挺拔穿空,或迂回盘旋,煞是给古老的麓山添了一份自然的景致。
下到山脚,穿过湖南大学校区,绕过现代建筑的高墙,隐约可以看到一角古老的建筑。顺着池塘边的一条小路,转过一处弯,豁然映入眼帘的是"岳麓书院"四个字。正门紧闭着,从旁边开的一个小门闪了进去,里面是挨得很紧的建筑。对建筑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吧,于是拣一些平坦视野也较开阔的路来走。
发觉岳麓书院与云麓宫和麓山寺来相比,差别最大的就在于建筑物的形体了。云麓宫坐落在山顶,地形参差,地势奇险,故建筑小巧别致;麓山寺建在山腰,地势险要且梯度很大,故分前堂与后堂,两者前呼后拥,用山势来体现建筑物的气势;而岳麓书院建于山脚,地势平坦,故其建筑绵绵相依,而每一座建筑也较前两者为大。
听许多人说过,岳麓山脚下著名的湖南大学的前身就是这岳麓书院。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岳麓山佛道儒三家争鸣当以儒家胜出了。在湖南大学的校区里,我还瞻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高大铜像。
此次游麓山,感触颇多。在心中默默地比较了一番这些年来看过的不少景致,每一处都景致均以其浓厚的文化色彩来体现一种独特的文明,像麓山这样集佛道儒于一山的倒还真的很少见了。
想起自己拾起的那片残缺了的红叶,从心底升起一丝暖意。从口袋里掏出那片红叶来放在手心里,居然有些微清凉的感觉。红叶上那一点点斑驳,是在人们展示风雨的痕迹,是在向人们诉说它内心的沧桑么?我想,落叶是不是预示着一种归宿?想起了那个远方的人……
作者:woozycat